居盈
摘要:共享經濟作為新型經濟形態,在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提高人們生活福祉的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弊端,基于福利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些都可謂是社會福利的損失。本文從微觀角度來分析論述共享經濟的福利均衡,并通過相關的模型加以論證,從社會福利學視角分析共享經濟的社會價值和發展趨勢。最終發現,共享經濟在微觀方面,有著低成本、低門檻、低污染,高效率、高體驗、高可信等“三低三高”的優勢。對于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共贏的,并且消費者效用和生產者利潤都達到了均衡穩定的最大化。因此不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都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并且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這種均衡狀態還是會繼續保持,任何額外的可支配資源的投入都將不利于其發展。
關鍵詞:共享經濟 福利經濟學 帕累托最優
一、研究背景
共享經濟以獲取報酬為主要目的,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它給新興企業帶來巨大可能性,也給現有企業帶來巨大威脅。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這種經濟模式是否只是消費的另一種短暫趨勢,或者我們是否正在經歷著商品的獲取、分配和使用的真正轉變。共享經濟的特點是對物質商品(或諸如資金、空間、時間)的再分配,不直接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此外,該經濟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息技術,且大都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得以實現,進而使得這種消費形式具有可訪問性、靈活性和易共享性。消費者可以獲取他們無法擁有或選擇不擁有的對象或網絡。
對于消費者來說,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顛覆了消費者傳統的所有權價值觀,所有權與使用權相比不再那么重要。這種以使用權取代所有權的經濟模式對傳統的商業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消費者只需要支付少量的租金成本便可以滿足使用需求,而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成本獲取該商品,在滿足消費的相同需求下,在消費者的最高支付意愿的約束下,消費者實際支付成本相對較小,這兩者正形成了經濟學中所講的“消費者剩余”價值。
但共享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共享經濟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像共享充電寶這一類產品是否屬于“剛需”,也有待市場檢驗。由于共享經濟的發展過于迅速,其合法化以及正規化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如何促進共享發展也是在摸索中前進。此外,由于目前大部分共享經濟不受正規監管,因此很難充分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由于存在這些負面問題,共享經濟作為新型經濟形態,在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提高人們生活福祉的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弊端,基于福利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些都可謂是社會福利的損失。因此,需要正確客觀的分析和看待共享經濟的發展,而不是不顧一切的追逐利益最大化,本文從社會福利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以微觀的視角來分析共享經濟的社會價值和發展趨勢,將有利于共享經濟的長遠發展,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
二、模型的建立
基于此本文將從微觀角度來分析論述共享經濟的福利均衡,并通過相關的模型加以論證。將消費者的最優選擇通過無差異曲線加以描述,而通過預算線來分析生產者的最優選擇。這里的最優選擇即是所謂的效用最大化,進而通過兩者的最優選擇來分析其均衡狀態。
(一)模型的假設
理性經濟人假設。消費者通過不同消費組合達到自身效用最大,即消費者自身滿足程度的最大化,此時效用用以衡量消費者福利。
共享經濟范疇界定。對物質商品(或諸如資金、空間、時間)的再分配,不直接擁有物品所有權,而通過租、借等方式使用物品。因此,未參與這種消費方式的個人和組織不在本文討論范疇中,也不對本文結論造成影響。
(二)消費者最優選擇
消費者的個人福利可表示為消費者可支配的時間、金錢、滿足感和消費體驗等方面的函數,即,根據邊際效用遞減,有一階偏導大于0,二階偏導小于0。
同時為實現消費者個人福利,需要有其可支配資源作為保障,這種個人可支配資源可以通過時間、金錢和精力來表示,即,同理有:
其中、、均是常數。
對于消費者來說,共享經濟消費過程簡便、消費價格較低、消費體驗較優、消費時間和精力有所節省。而消費者從傳統經濟的消費過程中,所獲得的是擁有商品的滿足感。因此,個人福利則可以通過兩種消費方式的組合來體現。可知,任何消費者都不會將所有時間、金錢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同一種消費方式中,例如,消費者不會總是選擇乘坐公交車,在遇到某些情況下會選擇搭乘網約車。因此,個人效用最大化需要通過不同的消費方式的組合來實現。共享經濟和傳統交易的消費成本(時間、金錢、精力)可以通過和來表示。
如圖1所示,橫軸表示共享經濟的消費模式,縱軸表示傳統經濟的消費模式,消費預算線用XY來表示,則有:
等效用線同消費預算線XY的交點p表示了此種消費組合情況為消費者的最優選擇,達到了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
假定由于主觀和客觀等因素共同影響,共享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使得消費成本降低為,進而XZ成為了新的消費預算線,此時等效用線同消費預算線XZ的交點q,達到了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即此時的最優選擇。在可支配時間、金錢和精力不變的情況下,q點相對于p點的,消費者提高了共享經濟的消費比例,所得的效用因此會高于原有效用,這時的均衡狀態滿足了消費者的個人福利最大化。
(三)生產者最優選擇
圖2為生產者的最優選擇,橫軸和縱軸都表示企業為獲利而投入的各種資源,縱軸表示傳統成本固定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的投入,橫軸為推廣費、中介費、物流倉儲費、其他費用等營銷成本,用來表示。無論是何種投入方式對固定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等傳統成本,還是推廣費、中介費、物流倉儲費、其他費用等營銷成本,均呈現出邊際產出遞減的情況,即一階偏導大于0,二階偏導小于0。
如圖2,假定在企業成本固定情況下,企業成本預算線UV同等利潤線的交點m表示為,企業在該種資源投入組合下,此時傳統投入成本和營銷投入成本之比,達到了企業在此種情況下所能獲得的最大利潤。假設,企業利用共享資源轉型、應用共享平臺融資等途徑來積極參與共享經濟,此時企業的營銷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例如,此時企業吸引了更多消費者進行線上交易從而降低了營銷成本。那么在初始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成本預算線由UV變為了UW,此時與等利潤線產生交點n,那么n可以表示為當前情況下的最優投入比例,那么企業若增大對共享經濟的營銷成本的投入比例,所得的利潤因此會高于原有利潤,此時的均衡狀態下的投入組合滿足了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四)消費者同生產者的均衡
假定圖1中消費預算線XY為消費者的初始狀態,圖2中成本預算線UV為生產者的初始狀態。由于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不得不開展更多的共享經濟業務,因此企業的營銷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成本預算線由原來的UV變為UW,且所獲取的利潤也隨之提高為。利潤的提高意味著企業可以加大對固定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的投入,同時加大對各種營銷成本的投入來擴大生產獲取更高的利潤。另外,消費者的可支配資金同企業的人力資本投入呈現正相關關系,因此人力資本投入提高的同時消費者的可支配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也隨之提高。因為,可見消費者的個人可支配資源隨之提高,因此消費預算線由XY變為X1Y1,對于消費者來說其消費成本的減少是由于企業提高了在共享經濟業務上的投入,X1Y1的斜率較XY要大,此時消費者的均衡狀態也由p變為p2,同時消費者的個人效用也由提升為。
同時消費者也會對生產者也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企業獲得新的利潤高于初始水平,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可投入成本,故成本預算線由原來的UV變為U1V1,由于在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偏好與共享經濟模式的交易,營銷成本的單位成本隨之下降,那么U1V1的斜率較UV要大。企業的新的成本預算線U1V1同等利潤線的交點m2變成為了新的均衡點,企業因此獲得了較更高的利潤。基于此,消費者同企業會不斷循環上述過程,逐漸的朝著帕累托最優而發展。
由于邊際技術產出的逐漸遞減,上述循環過程不會一直持續進行下去,因為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消費者的消費成本不可能降為0,例如消費者在線上不可能不花費時間就獲取租賃物品,網約車還不能夠一下單就立刻讓消費者乘車。因此每進行一次循環,消費者效用的增加幅度和生產者利潤的提高幅度,都逐漸減少,直至為0并趨止于某一固定值。假設圖3中消費者的最終預算線為X2Y2,共享經濟的消費水平Y2由最低程度的來決定,此時的消費者效用由變為,進而消費者的均衡狀態也由p2變為p3。同理,在圖4中,企業的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得營銷成本達到其極限程度,加之消費者的最終預算線,最終確定了企業的生產預算線U2V2,因此企業所獲得的利潤也由達到,m3成為了新的均衡狀態。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此時個人可支配資源同利潤下企業固定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的投入相等,維持在消費預算X2Y2和消費者效用的水平下。到此為止,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再通過共享經濟和傳統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而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不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都達到了所謂的帕累托最優。
三、結論與建議
基于福利經濟學的視角對我國共享經濟進行了微觀角度的分析。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有著低成本、低門檻、低污染,高效率、高體驗、高可信等“三低三高”的優勢。對消費者和生產者來說是共贏的,并且消費者效用和生產者利潤都達到了均衡穩定的最大化,因此消費者和生產者都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并且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這種均衡狀態還是會繼續保持,任何額外的可支配資源投入都將不利于其發展。
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2016年全年我國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較上年增長近103%,約為34520億元。其中資金共享領域的市場規模最大,其交易額達到20863億元,較上年增加109%;醫療共享領域的市場規模較小,其交易額達到155億元,但增長率高達121%,可見醫療共享領域的市場規模還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將會越發的迫切,線上線下以及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會成為醫療分享的發展趨勢。可見目前共享經濟還未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共享經濟仍高速發展,社會福利也在不斷的增加,同時也就意味著技術水平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革新,中國共享經濟將會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可見共享經濟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通過不斷突破其本身的技術水平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速經濟的高效運行。
對于消費者來說,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消費需求能夠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滿足,消費者效用不斷向最優化前進,同時能進一步擴大消費者需求,消費流程也逐漸精簡,消費成本也大大降低。可見共享經濟模式下無論是消費者的體驗價值,還是個人福利,乃至全部消費者的社會福利,都在不斷的快速提升,全社會的資源利用率也逐漸達到最大化。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通過共享平臺等協議,優化完善資源配置,最大程度的創造社會福利,同時共享經濟參與者的范圍也將隨著發展模式擴展以及不同經濟模式間的融合越發擴大。共享不僅在人與人之間開展,范圍也將會擴展到人與組織之間、組織同組織之間。此外,盡管共享經濟已經進入黃金時代,但當前許多領域的共享只是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資源配置的方式,并未真正的深入把握到共享經濟概念的精髓。共享經濟為消費者低成本法、高效率、高體驗等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對于生產者以及全社會的影響仍然錯綜復雜,這之間的均衡點是共享經濟能否在前期跨越來自各利益相關者阻力的支撐點,一旦跨越這些障礙,參與者的利益均衡狀態將會達到帕累托最優,實現所追求的共贏目標。因此,只有基于此并進一步深入理解和認識共享經濟的本質和發展趨勢,才能夠真正發揮共享經濟的優勢,享受共享經濟的紅利。
參考文獻:
[1]厲以寧.西方福利經濟學述評[M].商務印書館,1984.
[2]劉奕,夏杰長.共享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6(4):116-125.
[3]湯天波,吳曉雋.共享經濟:"互聯網+"下的顛覆性經濟模式[J].科學發展,2015(12):78-84.
[4]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J].北京,2017.
[5]李克強.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J].北京,2016.
[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M].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