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婷
摘要:在城鄉關系正在重構的社會背景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政策背景下,探討安徽省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分析安徽省城鄉融合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總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安徽省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城鄉融合 鄉村振興 發展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其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并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城鄉關系正在重構的社會背景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政策背景下,探討安徽省城鄉融合的現狀和問題,建立契合當前發展需要的城鄉融合機制路徑,對引導我省根據地區功能定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安徽省城鄉融合的發展現狀和主要做法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轉型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城鄉一體化和鄉村發展受到重視,城鄉關系發生重構,新型城鄉關系逐漸形成。安徽省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重要舉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一)鄉村發展受到重視
近些年來,特別自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從國家到地方都更加重視三農問題,大力支持農村發展。安徽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相繼頒布了《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十三五”規劃》、《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實施辦法》,出臺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鄉村發展。
(二)城鄉規劃不斷完善
安徽省大力推進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對以往以城市為核心的城鄉規劃進行重新調整與修正,基于鄉村視角從縣域層面梳理并確定適宜村莊的發展模式。全省完成了599個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規劃和569個中心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同時在鳳陽等20個縣,開展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試點,科學確定鄉村體系,統籌鄉村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建設,建立“多規合一”規劃編制機制。
(三)城鄉產業融合加快
安徽省注重城鄉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整合農業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推進農村生態旅游業發展。發展近郊經濟,統籌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發展特色經濟,打造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特色小鎮、傳統村落不斷涌現,其中,銅陵市大通鎮、岳西縣溫泉鎮、黟縣宏村鎮、裕安區獨山鎮、旌德縣白地鎮等5個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鄉村旅游在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笆濉逼陂g,旅游業帶動全省45萬貧困人口脫貧,約占全省同期脫貧人口的12%。
(四)農村人居環境逐步改善
從2010年開始,安徽省實施了農村清潔工程,2015年又啟動了農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行動。自2016年以來,我省相繼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實施意見》,《一體化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方案》,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工作。通過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以“三大革命”為重點,安徽農村人居環境逐步改善。同時,農村的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環境差距開始縮小。
二、安徽省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安徽省在城鄉融合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沒打破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城鄉居民收入、社會地位、社會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
(一)城鎮化、工業化水平不高
安徽省城鎮化水平不高,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7年,安徽省城鎮化率為53.5%,低于全國的58.52%。比周邊東部發達省份差距較大,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靠后。同時,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占GDP的比重較高,農村人口多。2017年,我省一二三產的產業結構比為9.6:47.5:42.9,工業規模和服務業發展不足,造成城市吸納非農就業的能力不強,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雖然,我國進入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時期,但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處于高位,更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1]。與周邊省份的城鄉收入相比,安徽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處于相對落后地位,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大。2017年,我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640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6396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8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432元。城鄉收入差距指數為2.48,低于全國的2.71,但仍位于全國中等水平。
(三)公共服務供給差異顯著
安徽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差距仍然較大。在教育方面,農村教育經費投入遠低于城鎮,教學設施條件差,教學質量不高,且城市與農村的教師待遇水平相差大,農村教師匱乏,小學的空殼化現象較為嚴重。在醫療方面,農村的醫療衛生人力嚴重不足,醫療服務能力薄弱。從社會保障看,農民的社會保障待遇比城市居民受益范圍小、程度低。隨著農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農村養老制度有待完善。此外,在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開展方面,農村遠不及城市。
(四)鄉土文化衰落嚴重
受到改革開放后,長期以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文明的沖擊,且伴隨大量農村人口的轉移,傳統鄉村文化被改造和消解,鄉土文化凋敝現象越來越嚴重[2]。特別是在安徽欠發達的山區,城鄉差距顯著,受到的沖擊很大。傳統鄉土文化的衰落主要表現是農民的地位、鄉村的價值以及傳統風俗和工藝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三、構建安徽省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拓展農業多功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安徽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應大力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推進農業與旅游業、文化休閑產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發展生態觀光、休閑、旅游、養生等產業,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值和農民增收。如我省大別山區應充分利用其優越的自然景觀資源和原生態的特色農產品,重點發展生態鄉村旅游,將農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將農業生產與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塑造鄉村特色民宿,打造綠色旅游體驗。同時,應注重傳統民間工藝產品,保護傳統手藝,利用新思維、新創意使傳統工藝加工業與特色文化產業相結合,提高特色工藝品及旅游品的附加值。
(二)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建鄉土文化
隨著鄉村發展的重要性和鄉村價值的提升,鄉村在發生重構。應對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等多元價值重新認識和挖掘,在保持鄉村有別于城市主體的景觀風貌和風土人情下,對鄉村資源進行整合,挖掘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與融合[3]。安徽省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積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鄉村是文化的發源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注重城鄉文化的融合,在鄉村發展中,要發揮我省鄉村地方特色,注重地方文化保護和傳承,確保鄉村不因城市文化的沖擊而失去其特色和鄉土本性。重建鄉土風情、鄉賢文化,讓鄉村成為宜居之地和人們向往的家園。
(三)進行城鄉統一規劃,提升農村生態環境
安徽省應構建城鄉融合的規劃體系,在產業發展、居住空間、交通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城鄉規劃的一體化。合理調整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對城鄉建設中的土地利用、綠化設施、生態環境進行統一規劃和空間布局。統一規劃城鄉產業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商品流通體系。統籌城鄉生態建設,加大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治理農村的環境污染,改善農村人居、生態環境。
(四)破除農村人口流動的體制障礙,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安徽省是勞務輸出大省,農民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已成為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應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對民工的種種歧視性政策和不合理的限制性規定,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和就業管理制度,讓農民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待遇。推進我省在城鄉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一體化進程,合理配置城鄉公共資源,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和管理制度,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參考文獻:
[1]魏后凱.新常態下中國城鄉一體化格局及推進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16,(1):2-16.
[2]姜德波,彭程.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衰落現象:成因及治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視角的分析[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1):16-24.
[3]丁壽頤.轉型發展背景下的鄉村重構與城鄉關系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