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 要: 教師工作滿意度直接影響教師工作的參與度和對組織的忠誠度,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本研究從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概念、影響因素、構成、常用理論模型與測量方法四個維度,梳理中外學者專家關于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的歷史、成果,并對相關文獻進行綜述,以期有助于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關鍵詞: 教師工作滿意度 影響因素 文獻綜述
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是建立在工作滿意度研究的基礎上的,不同的學者定義不同,各有千秋,為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開拓了方向,拓展了研究的路徑,可謂是百家爭鳴,爭奇斗艷。
一、教師工作滿意度概念綜述
國外的學者Lortie指出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教師對自己工作的總體回報評價的概括。Scott與Dinham認為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教師的需要得到滿足的程度,表示個人對自己工作的認可和肯定,處于動態結構,大致和個人如何感知其工作一致。Landy研究發現,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教師對從事的職業、工作條件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和看法。Huei&You認為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教師對工作的滿意程度,外部刺激、人際關系與工作滿意度成正比,工作的無意義、重負荷與工作滿意度成反比。Battern提出教師工作滿意度是一個用來衡量“教師個人是否與學校有情感聯系,是否埋怨學校管理,是否離開工作環境”的標準。
國內的學者陳云英、孫紹邦認為教師工作滿意度是心理學概念,是教師對工作條件、狀況及所從事職業的一種總體的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和看法。杜秀芳認為,教師工作滿意度是一種對其工作及經歷的態度反應。李莉萍、黃巧香認為教師工作滿意度是一種對工作的總體的、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和看法。
綜上所述,教師工作滿意度是一種心理上的概念,是教師對所從事職業、工作條件等的一種總體感受和態度。一般來說,教師工作滿意度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工作的總體感受;一部分是對工作組成部分如薪資、晉升、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評價。
二、教師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國外較早對教師工作滿意度進行了研究。1935年,Hoppock在經典研究著作《工作滿意度》中首次使用了“工作滿意度”一詞,并逐漸開展工作滿意度研究,但在之后近三十年的時期里,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多應用于企業管理,其他方面較少。直到20世紀60年代,有關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才受關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962年,Rudd和Wiseman指出低的薪酬、與同事關系、與師生關系、工作時間長短等因素對教師工作滿意度具有明顯影響。1978年,Holdway提出教師工作滿意的因素多為工作成就感、職業認識、職業刺激性、職業發展等內部因素,教師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多與行政管理、教育政策、社會態度、人際關系等外部因素相關。1980年,Chapman指出,除去性別、收入和年齡因素,影響高中教師和小學教師滿意度的因素是不一樣的,高中教師滿意度多與自我評價相關,小學教師滿意度多與選擇評價自己成功的標準相關。Jennifer Nias(1981,1989)認為,工作挑戰性等內部因素和假期、同事關系等外部因素具備同樣的影響教師工作滿意的作用。1991年,Ismal Abu Saad研究指出,性別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1995年,Karen Fiego Singer提出教師自主權、學校氛圍、學生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高度相關,與教師參與決策制定的水平關聯性較低。1998年,Lumsden和Linda發現學生的學識水平和教師對學生的印象影響教師的工作滿意度。2001年,Gerald JB指出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因素包括服務社會、工作自住性及學生成長。2003年,Owised SA研究發現,區域性對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微乎其微。2004年,Easley和Michael研究指出,學校大小、工作成就、領導等因素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
國內對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起步較晚。1986年,李子彪在研究中小學教師地位時,把教師滿意度調查作為一個重要部分,這是國內有關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度最早的記錄。同時,國內部分學者把陳云英、孫紹邦在1986年有關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測量研究看作是國內最早關于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他們研究認為教師在職業投入感、人際關系、工作性質上的滿意度比在領導管理、進修提升、物理條件、薪水等因素上的滿意度高;男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水平相比女教師而言較低。同時期,周建達和林崇德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發現,心理水平、工作條件、環境因素與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顯著相關。1995年,袁立新研究發現中學教師對收入、社會地位滿意度較低,對校長、工作本身、同事滿意度較高。1996年,馮伯麟研究發現自我實現、工作強度、工資收入、與領導關系、與同事關系等因素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1998年,陳衛旗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中學教師對社會地位持中立態度、對人際關系和社會認可感到滿意外,對其他方面均感到不滿意。2001年,楊化冬、時勘通過編制訪談問卷、結構化訪談等方式探討了教改的種類、起因、角色特征對教師工作生活質量的影響。2001年,徐富明、申繼亮研究指出中小學教師對工作條件、工資待遇、領導管理、晉升機會不太滿意,對同事關系、職業性質較滿意。2003年,杜秀芳提出機會、壓力、領導、公平的報酬、工作的標準、足夠的權威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認為工作滿意度與這六個因素呈現正相關。2004年,周麗超發現工作興趣、人際關系、工齡、薪水福利、進修晉升機會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2005年,王志紅和蔡久志通過一些變量如性別、學歷、年齡等探討了在工作匯報、組織文化、領導與管理等方面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西方有關工作滿意度的研究起于20世紀30年代,對于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則更晚。國內關于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是在西方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早期以中小學教師為主,21世紀以來以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主要以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進行。總體來說,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因素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人口統計學因素,如教師性別、年齡、教育背景等,二是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結構因素。
三、教師工作滿意度構成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研究教師工作滿意度較早。1992年,Tsui,A.S.,Egan,T.D.&OReilly III編制了工作滿意度量表,包括同事、薪酬、崗位、上司、總體滿意度和發展前景六個部分。1994年,Kin、Loadman指出,教師工作滿意度包括:與同事、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專業方面的挑戰和自主權,工資收入,工作條件,晉升機會等。1997年,Shann.M把教師工作滿意度分成14項,包括:教師與學生、家長、學生、領導之間的關系,工資收入,學生成就,工作安全,教師的自主權,教師權威、評價,課程,參與權,領導支持,以及教師成就得到認可等。2006年,Susan Marston,Victoria Courney和Gerald Brunetti編制了教師工作滿意度量表,包括三個維度19個項目,包括專業、時間、現實、社交方面等因素。
國內學者陳云英、孫紹邦于1994年提出將教師工作滿意度分成7個部分,包括工作條件、工作性質、人際關系、教師個人特點、薪資待遇、進修晉升、領導管理。1996年,馮伯麟將教師工作滿意度分成工作強度、領導關系、自我實現、工資收入、同事關系五個部分。1998年,陳衛旗把教師工作滿意度分成領導與管理、社會地位、同事關系、工作成就、社會認可、學生品質、收入與福利、教師體制和社會環境、工作環境和條件、工作壓力。2001年,張忠山、吳志宏將教師工作滿意度分成5個維度,包括校長、同時、收入、教學和晉升機會等。
綜上所述,不同學者對教師工作滿意度構成的研究稍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通過要素法進行研究的,這些研究主要是在工作滿意度的基礎上進行的。
四、教師工作滿意度常用的理論模型和測量方法
目前,教師工作滿意度常用的理論模型主要有四類模型,分別是美國行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美國行為科學家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美國行為科學家亞當斯提出的公平理論;VictorH.Vroom提出的期望理論。馬斯洛認為人是有需求的,而且有層次,當一個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向更高層次發展;赫茨伯格認為在工作中使人感到不滿意的大多是與工作相關的保健因素,如工作環境、工資福利等,這些因素對消除人們的不滿起到積極作用,但不會讓人產生滿足感,給人帶來滿足感的大多是與工作相關的因素,如責任感、工作成就感等;亞當斯表示一個人通過努力得到報酬后,不僅關心絕對量而且關心相對量,該理論主要探討員工積極性與報酬的關心,強調公平;VictorH.Vroom發現一個人經過努力后完成組織目標的同時,也希望實現個人目標,提出了著名的“個人努力、個人績效、組織獎勵、個人需要”依次實現的期望模式。
當前,教師工作滿意度使用比較廣泛的量表主要有:NSQ(比特需求滿意調查表)、MSQ(明尼蘇達滿意度問卷)、OSI02(職業壓力指標問卷)中的工作描述指數、工作滿意度分量表、工作診斷量表等。目前國內主要以開發問卷和量表作為主要方法,輔以訪談法,如馮佰麟編制的教師工作滿意度量表,張忠山編制的教師整體工作滿意問卷,劉冬瑩編制的職業滿意度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1]何丹麗.高職院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2]彭杰.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3]馮伯麟.教師工作滿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2):42-49.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職院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8SJA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