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到底能給人帶來什么?
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我們所擁有的物質是怎樣的關系?物質越多越幸福嗎?什么樣的生活方式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感?
跨越千禧年時,馬可還在“例外”擔任品牌總監,是中國時尚界的焦點。但她卻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當中,對自己、對時尚、對生活方式、對當前的社會現象進行反思,旅行變成了搶救式的調研。她也從每年研究流行趨勢的時尚品牌創始人,變成今天倡導一件衣服穿一生的“無用”品牌創始人。最初,馬可旅行的目的與很多人一樣,只是想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她出生于吉林長春,念大學的時候選擇了位于江南的蘇州大學,后來又前往廣東創業工作,以這三處為點,輻射周邊,讓她在學習工作的過程中逐漸熟悉了從北到南的沿海城市。“所以我一直很向往大西北、西南,想去青海、西藏、新疆這些文化和地貌與我生活的地方差異很大的地區。”工作穩定之后,馬可開始利用假期出去旅行。
“2000年左右的時候,我去西南鄉村看到的更多是原始風貌以及原生態的生活,進城打工的人數也不多。千百年傳承下來、沒有被商業社會:中擊前的那種中國農村的景象,我都看到了,覺得特別震撼。”其實選擇中國西南鄉村,也是因為處于時尚業頂端的馬可希望可以在鄉村找尋設計靈感。只是在一遍遍去鄉村的過程中,也將她原本的時尚理念一點點顛覆——“城市居民所關心的今年流行什么、短裙子還是長裙子、什么樣的發型好、什么樣的款式好,到了農村以后發現這些統統毫無價值、沒有意義。我不可能和農民去討論今年流行什么,他們不知道,也不在乎這些。”
大涼山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馬可曾以大涼山的彝族人為背景進行過一次服裝創作,并在2007年的巴黎時裝周大獲成功。在大涼山農民那些穿了十幾二十年的農服上面,她感受到的是人的生命,一個農民日復一日地在田間勞作或山間打獵,他們衣服上的補丁就像樹的年輪一樣,記錄了穿衣者經歷的歲月和艱辛。這些衣服所帶給她的震撼遠遠超過她在巴黎、紐約、米蘭看到的時尚大師的作品,而那些秀場上的衣服雖然完美、漂亮,卻缺乏靈魂。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領悟,馬可意識到自己不是時尚圈的人,并且促使她重新思考時尚對于人類生活的價值。她理想的衣服應該是可以帶給人精神的力量和啟發。
一位農民春夏秋冬全部的衣服加起來,一根竹竿就晾得下,平均每季兩套服裝。站在城市人的角度,會很難理解。
城市中的居民家庭所擁有的資產遠遠多過農村,生活還那么豐富,可是快樂的表情卻很少,更多是焦慮和煩惱。“到了農村經常看到老頭和老太太,坐
在自己家門口樂哈哈地吃一碗糙米飯,笑是那種發自肺腑的,眼前只是簡單的兩根黃瓜蘸醬,家里是用了幾十年的老木桌椅、一張很舊的床、幾套簡單的衣服。我開始思考時尚到底是不是人所必需的東西。”在西南農村看到的景象直接影響了馬可之后所做的事情。
人一旦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獲得一種使命感,就是再大的商業利益也很難拉回來。
當時的例外正如日中天,馬可卻與合伙人在經營思路與品牌理念上產生了巨大分歧。一個需要迅速擴張,繼續時尚化路線;一個想把品牌深化做精,想加入更多民間手藝。在分歧無法化解的情況下,馬可決定退出例外,于2006年在珠海創立了以保護、傳承和創新傳統手工藝為目標的“無用”。
由旅行開始的調石玨與收藏行動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劇,鄉村的一切都在急速消失。積累了千百年的手藝因為沒有市場,正逐漸失傳,有著笑臉的村民逐漸變成焦慮的城市居民。馬可特別想要留住他們,她認為留住了人,就留住了鄉村。而想要留住人,就要讓這些有手藝的村民比進城打工的人賺得更多。
比如在西南鄉村,她看到村民做了幾代的咸菜壇子,材料的質感和實用性都很強,只是目前人們的生活里很少再需要咸菜壇子。她就親自參與,據此設計成有市場需求的陶器。再下訂單讓村民手工制作,支付的手工費是他們制作咸菜壇子的10倍。
除了器具,織物是馬可最擅長的領域。作為一個服裝設計師,馬可很早就對諸如紡線、織布、染色、繡花等傳統技藝感興趣。在云南、貴州一帶調研和旅行時,她發現當地的紡織和刺繡品技藝精湛,這些手工制作品的工藝水準之高,遠超過她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技藝,而制作這些織布、繡品的手工藝人都是當地農村的婦女,這些女人從小就學習這些技藝,在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偏遠鄉村,這些手工藝既是一種生活技能,也是她們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
“留住人”這件事情,其實是在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相抗衡,在做這件事的同時,馬可還在做著另外一件事——“留住物”。剛剛開始在四川大涼山地區旅行時,她偶遇了來中國大量收購民間手藝的澳大利亞人;后來去西南其他地方,陸續碰到了來自西方、日韓甚至臺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他們在記錄這些手工技藝的同時,還在收集這些手工藝品。這種相遇讓馬可直接組建團隊開始專業的田野調研。馬可一直慶幸田野調研進行得比較早,使得她能夠看到原始風貌的村落和純真的鄉村生活。在她后期的旅行中,她發現原本高高低低、錯落交替的房子在新農村發展的過程中,變成了千第一律的磚瓦房。早年,隨著強勢的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及現代化的發展,很多優秀的傳統工藝被視為落后的生產方式被予以淘汰。近年來,雖然人們保護傳統的意識增強了,但人們對民藝更多地持一種“美術觀”而非“工藝觀”,也就是說傳統工藝成了一種觀賞、研究的對象,完全脫離了人們的社會生活。
2014年,馬可在北京創立了無用生活空間——外面是展廳,里面是需要預約才能進入的無用家園。觀眾進入家園,需要存包、存手機,這讓進入家園的過程充滿了儀式感。進去之后,四面是夯土墻構筑的空間,里面是無用產品組構的生活方式呈現,涵蓋吃、穿、住、用。這里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又好像從未見過,有一種從簡樸到奢華的美感。購買品牌用品的客人在這里被稱為“無用家人”。
除了復原生活空間,無用團隊歷經20多年積累的民藝調研成果、民藝公益展和收藏品,將在珠海的無用博物館呈現。馬可打算將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示出來,當更多人領悟其中的精神內涵,就能有越多的人成為“無用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