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課程理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相信學生、給學生不斷創造機會讓他們“動”起來,才能使所學的知識“活起來”;教師只有學會“放手”學生才能學會“自己走路”并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兩圓方程;相信學生
教師應認真備課,精心預設,但更應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有這個能力,他們的生成可以超越我們的預設,形成別樣的教學風景線。在最近一年的教學中我經歷了多次“出我意料”,體驗了學生生成的能力。
一、 我的經歷
在練習冊《優化設計》必修二第77頁關于圓系方程的結論:若圓C1:x2+y2+D1x+E1y+F1=0與圓C2:x2+y2+D2x+E2y+F2=0相交,則兩圓的方程相減就得到兩圓公共弦所在的直線方程即(D1-D2)x+(E1-E2)y+F1-F2=0。
老師問:你們能用哪些方法證明這個結論?
學生1:可以聯立兩圓方程,求出交點坐標,再用兩點式即可求得;但這樣計算量比較大。
老師:這是一種常規方法,可行。但卻較繁瑣。有沒有其他同學有更好的方法?
大家都投入到思考中,教室一片寂靜。過了二、三分鐘,學生2舉了手。
學生2:其實不用這么麻煩,聯立兩圓方程后,我們可通過加減消元法得到(D1-D2)x+(E1-E2)y+F1-F2=0很明顯,我們會聯立一個圓的方程與直線方程,即x2+y2+D1x+E1y+F1=0(D1-D2)x+(E1-E2)y+F1-F2=0,而這兩點很顯然會滿足這條直線方程,另一方面兩點確定一條直線。所以這就說明直線(D1-D2)x+(E1-E2)y+F1-F2=0就是所求。
老師:很好!他從存在性與唯一性兩個方面來證明了這個結論,確實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掌聲四起!)
學生3:但我覺得這有問題。
老師:為什么?
學生3:因為只要兩圓的方程不完全相同,不管這兩圓是相離、相切還是相交,兩圓方程相減就會得到一條直線方程,那怎么解釋這條直線?另如果只給兩圓的一般方程,這兩圓的位置關系也不好判斷,雖然這個結論有說這兩圓相交。
老師:很好!考慮得很周到!當然,這個結論是針對具體的圓的方程而言的,在這種情況下,兩圓的位置關系就好定了!大家鼓勵鼓勵!(掌聲四起!)
我本想就此結束,進行應用訓練,這時學生4有了疑問;
學生4:順著學生3的想法,我們能不能來證明這條直線方程與這兩圓之間有何聯系呢?
我心中一驚,雖然也有幾次想起要來證明,但從來沒有去深究過這個問題;怎么辦?是就此打住,還是繼續?我在心中思量著,由以往幾次的經歷及我對自己學生的理解和把握,決定相信學生,嘗試一下,說不定又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老師:這位同學質疑得非常好;老師我也一直都沒有去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我相信這個問題值得去研究研究,也相信你們能解決它!
學生4:應該從分類討論的角度來入手,首先考慮相切的情況,這時這條直線會不會是兩圓的公切線。
老師:怎么證?
學生4:只需驗證兩圓心到直線的距離都等于對應的半徑即可,圓C1:x2+y2+D1x+E1y+F1=0到直線(D1-D2)x+(E1-E2)y+F1-F2=0的距離可表示為d1=(D1-D2)-D12+(E1-E2)-E12+F1-F2(D1-D2)2+(E1-E2)2,而圓C1的半徑為r1=D21+E21-4F12,做到這里,學生面露難色,要證明d1=r1有難度。
學生5:可以再進行分類,考慮外切與內切,這樣就可以增加條件,如外切時就可有條件D21+E21-4F1+D22+E22-4F2=(D1-D2)2+(E1-E2)2,學生往下算后發現計算量很大,也行不通。
這時,忽然學生6高興地叫起來:“我想到啦!”并高高地舉著手!同學們有的質疑,有的趕緊問:“你是怎么做的?”而有的仍在思考中。
老師:興奮地說:“你來說說看。”
學生6:我們應該從前面的解答中找到更好的解題思路;前面我們證明當兩圓相交時,兩圓方程相減就得到它們公共弦方程時,我們就沒有去硬算,因為我們發現計算量實在是大;因而我們應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利用前面同學2的證明方法可知,不管兩圓是相交還是相切,它們的交點或切點一定在直線(D1-D2)x+(E1-E2)y+F1-F2=0上。
學生6還沒說完,很多同學就質問到:“為什么?”當我聽到學生6的回答后,我也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心中一片激動!但我沒有急于表達我的想法,只是安撫其他同學先靜下來聽同學來分析,并示意學生6繼續。
學生6:前面同學2已證明了相交的情況,我就不再解釋,我只說明相切的情況,如果兩圓相切,那么這兩個圓就只有一個交點,也就說明方程組x2+y2+D1x+E1y+F1=0(D1-D2)x+(E1-E2)y+F1-F2=0 只有一組解,顯然這組解所對應的點在直線(D1-D2)x+(E1-E2)y+F1-F2=0上;直線與圓只有一個交點就說明這條直線與這個圓是相切的;同理也可說明直線與另一個圓也相切!
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臉上都蕩漾著成功的喜悅,并高聲說:“小子,真不愧是數學才子!”我也對學生們投向贊許的眼光并鼓勵:“我相信你們是最棒的!你們是一定會超越我的,畢竟我只考取了師大,而你們中的許多人都可以考取名校!加油吧!小年輕們!”
正當大家沉浸在興奮與喜悅中時,同學7淡淡地問了一句:“那當兩圓相離時,為什么還是有這條直線?這條直線與兩圓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大家的心境立即來了個大轉彎,又重新投入到新的戰斗中!我對這個問題也沒有認真研究過,于是,我又把問題拋還給同學們:“這位同學提得非常好,的確兩圓的位置關系有三大類,還有相離這種情況我們還沒研究;為什么相離也還有這條直線?它與兩圓的位置關系又如何呢?挖掘你們的智慧與潛力吧!”大家都陷入了思考中……(停頓了幾分鐘)
有幾個學生舉手示意他(她)們想到了,于是我點名提問了一個平常較內向的女生。
學生8:靦腆地說:“其實這個問題在前面也已經證明了,因為當兩圓相離時,聯立兩圓方程所得的方程組無解也就是方程組x2+y2+D1x+E1y+F1=0(D1-D2)x+(E1-E2)y+F1-F2=0無解,這就說明直線與圓C1是相離的,同理可證明直線與圓C2也是相離的。”(稍微停頓了一下,我以為她回答完了她想到的。)
老師:大家對這位同學的回答表示贊揚!(掌聲熱烈)其實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很多時候只要我們敢于去表達我們自己的想法,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和其他老師常表揚的學生一樣優秀!平常較少發言的同學們,大膽嘗試吧!你會發現當你敢于發言后你的世界變得更精彩!學生8示意她還想發言。
學生8:其實我發現這條直線不管它與這兩圓的位置關系如何,這條直線與兩圓的圓心連線互相垂直。
老師:是嗎?依據呢?(同學們中一部分也在疑問,一部分則很快就點頭肯定了她的回答)
學生8:因為兩圓的圓心坐標分別為C1-D12,-E12、C2-D22,-E22,所以這兩點連線的斜率為KC1C2=-E12--E22-D12--D22=E2-E1D2-D1;而直線(D1-D2)x+(E1-E2)y+F1-F2=0的斜率為Kl=-D2-D1E2-E1,所以KC1C2·Kl=-1即KC1C2⊥Kl;當然還得考慮當有一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的情況結論仍然成立。不過,為了避免分類討論,我們也可以求出直線C1C2的方程,C1C2:y--E22-E12--E22=x--D22-D12--D22(E2-E1)x-(D2-D1)y+D1E2-D2E12=0顯然它與直線(D1-D2)x+(E1-E2)y+F1-F2=0是垂直的。
老師:很好,考慮得很全面,確實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考慮問題一定要仔細與全面,尤其是對一些極端與特殊情況不能忘記。
二、 幾點感悟與提升
(一) 教師要努力營造出使學生敢于提問與質疑的氛圍
教育學家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最佳表現與創新的開始。所以,作為教師首先要在班級中培育出積極健康提問風氣,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問問題的意識的成長提供土壤、陽光與水分;進而讓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 教師的教學以“問題”為中心或載體是較好的一種教學方法
只要有了問題,學生就才有了思考的方向、討論的載體與展示的機會;課堂也就自然“活”起來了。當然這種問題,不一定要是教師設計或提出的,學生提出的在很多時候或許會打破教師的預設,但也有可能會讓我們大家都進入到教學或學習的另一種境界。
(三) 課堂教學是有藝術的,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就取決于課堂教學激勵的藝術
精彩的課堂生成其實就是靈活應用好各種教學激勵手段的過程;教學激勵是否有效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是否有良好的師生關系;二是要看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是否適當。
參考文獻:
[1]陳祿勝.數學課堂教學激趣術[J].數學通訊,2014(8)下半月5-7.
[2]董入興.意外探究,別樣生成,不一樣的精彩——“直線兩點式議程”的教學[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4(3)上旬13-15.
作者簡介:
林志坤,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