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大大改善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常規組織方式,突出了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探究教學轉型任務。但是,數學作業作為鞏固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及時查漏補缺的基本活動,卻成為新課改的改革盲區,依然堅持著“一刀切”與“題海戰術”的不科學做法。本文將從設計難度梯級水平不一的數學作業、組建分層作業小組、發揮學生的作業評改能力三個角度分析小學高年級數學實施分層作業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分層作業;組織方式
如果說什么學科最難學、最讓人受挫,那么絕大多數小學生都會選擇數學。造成這一客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邏輯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存在客觀矛盾,導致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更多。隨著小學生年齡變大、理性思維能力發育逐漸完善,高年級小學生所呈現的數學能力差異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這就導致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需求不同,需要以不同的數學作業鞏固所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實施分層作業教學改革,希望可以讓每個小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數學水平與認知特點選擇相應的作業任務,在松弛有度的節奏中感受做數學作業的樂趣。
一、 設計難度梯級水平不一的數學作業
難度梯級水平不一的數學作業是實施作業分層改革的基本前提。一般來說,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與課堂學習表現將數學作業分為基礎題、鞏固題與拓展題三層作業,基礎題面向的是數學學困生,鞏固題面向的是數學中等生,拓展題面向的是數學優等生。但是,這種分層標準并不固定,而是應該允許小學生自主選擇。
就如在“因數和倍數”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匯總了因數和倍數知識的常見題型,以選擇題、填空題與應用題三類題目檢測了小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考查問題。學困生、中等生應該將填空題與選擇題作為自己的練習重點,比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數是( ),最小公倍數是( )等。在應用題中,筆者會盡量選擇與小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問題,如:“小明、小蘭、小南三人每個月都會到學校圖書館借書學習,小明每隔6天借一次書,小蘭每隔8天借一次書,小南每隔9天借一次書,如果他們可以在5月25號相遇,那么請問下一次相遇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應用題不會明確說明本題的知識考查范圍是因數與倍數的知識,但是卻需要小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對本課知識的理解情況解答問題,建立關系等式,對小學生的審題能力、解題能力要求甚高,所以面向的是本班數學優等生。
二、 組建分層作業小組
部分教師并不看重層次化作業的根本原因是不管學生選擇了哪一層的數學作業,都需要按部就班地講解作業內容。但是,實則不然。如果教師可以組建分層作業小組,讓小學生在組內探究自己在數學作業中遇到的學習難題,使其借助同伴智慧突破學習難題,那么則可以合作活動解決一部分作業難題。這就可以減少教師輔導的任務量,使作業指導課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組建分層作業小組時,我會以兩名優等生、兩名中等生與兩名學困生的標準組建學習共同體,要求小學生以小組形式確定做作業的時間、地點,使其在組內探究自己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難題。由于分層作業允許小學生自主選擇作業項目,所以小學生不必完成所有的練習。以分層作業小組組織分層作業活動,便于小學生在討論與互幫互助中重新回憶所學知識。比如,在“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中,有一個小組的學困生便向本組其他成員求助,希望可以重新學習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以便完成數學作業。于是,這個小組的優等生便引導本組中等生、學困生重新探究了分數加減法的具體算理,既幫助其他同學突破了作業難題,也讓自己重新鞏固了所學知識。
三、 發揮學生的作業評改能力
大多數教師都將作業評改活動看成是自己的教學任務,但是卻沒有意識到讓小學生主動展開作業評改活動是提升小學生作業反思能力與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夠給小學生帶來一定的警醒與提示作用。所以,分層作業也需要以學生的自主批改與互改活動完善作業評改結構,穩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每當小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之后,便需在小組內對照數學答案,匯總答案異議。出現不同答案的學生則需在小組內演示自己的解題思路,分析成員答案正誤,初步進行修改與調整。然后,各個小組可以將不確定的作業解題思路與答案匯總下來,寫在作業本空白處中,便可向我求證,由我展開二次批改。
總而言之,數學作業貴精不貴多,只要能夠針對性地解決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即可。面對數學能力水平不一的小學生,教師應該設計分層數學作業,讓每個小學生都能通過數學作業了解自己的知識盲區與學習不足,靈活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與學習目標,穩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曉平.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家庭作業實踐研究[J].好家長,2018(80):52-53.
[2]張仁恩.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作業實施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0):54-55.
作者簡介:
康惠寶,福建省龍海市,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