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在小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較為普遍的“非語文手段”,主要包括:多媒體使用過度,沖淡了對文本的閱讀理解;交叉學科整合過度,淡化了語文課程的特性。其危害性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盡可能地避免。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非語文手段;現象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涌現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在這些教法中,相當一部分因為過于強調個性而注重某些側重點,造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非語文手段的使用非常普遍,嚴重違背了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一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因此,分析這種現象,找出消除這種現象的措施和方法,有利于讓小學語文教學回歸正軌。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非語文手段的使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多媒體使用過度,沖淡了對文本的閱讀理解
由于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等多種優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被廣泛地運用。但是,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手段的延長,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方法。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果過度地使用多媒體,則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淡化語文教學。
(一) 過度使用圖片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件中,往往設計了過多的圖片,尤其是寫景的文章,有大量的美景圖片。比如《三峽之秋》一課,許多的教師在課件里插入了三峽早晨、中午、夜間等不同時間段的美景圖片。上課時,教師不是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優美詞、句、段里去領會感悟作者所描繪的三峽之美,而是讓學生過多地看圖片。這是不可取的,殊不知,對同一景物,拍照記錄和文字描述不但有差別,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表現形式。圖片雖有直觀性,可以一目了然;但正是因為這一點,讓閱讀教學滑向了圖片欣賞。
(二) 過度使用音樂
小學語文教學中音樂的使用,一是師生配音朗讀,二是播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音樂。配音朗讀,可以增加朗讀美感,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無可厚非。但是播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音樂,如果使用不當,則會適得其反。比如《月光曲》一課的教學,許多教師上貝多芬創作這個曲子的過程時,就會播放《月光曲》,讓學生去感悟。可是,由于受到學生對音樂領悟能力的限制,絕大部分學生是不會閉上眼睛聽著樂曲腦海中就會出現月光升上微波粼粼的海面和波濤洶涌的大海的。作者是通過聯想來表達樂曲之美的,可以說這種用視覺去表現聽覺,正是語言文字的絕妙之處,是不能只讓學生聽音樂來代替的。
(三) 過多使用視頻
在小學語文教材里,有許多名篇,與這些名篇內容相關的視頻很多。上課時過多播放視頻,除占去較多時間外,還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轉移到觀看視頻上,反而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二、 交叉學科整合過度,淡化了語文課程的特性
近年來,小學語文課的教學逐漸和其他學科接壤,出現了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發展態勢,尤其當發源于美國的STEM學科風靡全球時,許多中小學教師更是不加選擇地通過跨學科的整合功能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結果把語文課上成了其他課。
(一) 語文課上成了科學課
在小學語文教材里,有一定數量的說明文。教師在上這些課的時候,很容易偏移教學目標,把重點放在被說明事物的理解上,忽略了文本的主要目標: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說明的和說明的方法是什么。比如,《他發明了什么》這篇課文,在教學時,如果把重點放在標準化相關知識的理解上,則是錯誤的。有一位老師是這樣教的,他從文章中的一個詞語“挺身而出”讀開去,引導學生,和學生一起讀出了三層意思:(1)惠特尼的愛國心;(2)惠特尼相信自己發明的標準化是科學的;(3)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有三個好處。這三點,正好貫穿了文章的始終,是文章的重點所在。事實上,當我們解讀了文本是如何去說明事物的時候,文本所要說明的事物本身,我們便一清二楚了,根本上用不著像上科學那樣去學習文本。
(二) 把語文上成了思想品德課
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文章的靈魂,也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因為文章字、詞、句、段都是為文章的主題思想所服務的。如果語文教學,忽視了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就是一節不成功的語文課。即便對這一點做得不到位,也是如此。但是,如果過分地注重文章的主題思想,過分地把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思想內容的理解上,我們的語文課就會向思想品德課滑去。比如,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有這樣一篇課文《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我”在一位老音樂家的關懷、鼓勵下,從一個音樂白癡成長為一個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演奏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贊美了老教授愛護年輕人、培養年輕人的美好品質。這是文章的重點,但是如果著意去歸納這點,未免有失偏頗。事實上,當我們引導學生讀到妹妹告訴“我”老人并不是聾人的時候——“聾人?多么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經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人!”老師引導學生:“同學們,老人為什么要假裝聾人呢?你是不是有什么話想要跟老人說呢?請你寫下來。”學生很快地寫下了自己對老人要表達的情感。老人高尚美好的心靈不但躍然于紙上,而且深深地留在了學生的心中。這樣一個小小的練筆,不經意間就升華了主題。學生朗讀課文時,也因此懷著對老人的崇敬,朗讀得聲情并茂。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非語文手段”還有其他,其危害性應該引起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盡可能地避免。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于永正老師說過,教語文,就是閱讀和寫作兩件事。只要抓住這兩點,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能夠回歸到語文本體上,真正地取得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美國)826全美.基于課程標準的STEM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2]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湯振綱,齊云霞.斯霞語文教學藝術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呂軍太,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許家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