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極其迅速。如果一個人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及時獲得并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位資深官員曾指出:未來的文盲并不是不識字,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識手段比分數的多少更重要。應試教育的致命缺陷就在于教師只注重教、輕視學;只注重學會、輕視會學;只注重知識掌握、輕視能力培養。總的說來就是在課堂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了學習的“奴隸”。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結構初探
在教學中能不能把學生真正的放在主體地位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成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呢?我認為數學“主體型”課堂教學結構應包括:情境創設——引導探索——試給結論——自學討論——發展能力等五個階段。
一、 情境創設
根據以往經驗,倘若要使教學方法發揮高度的有效的作用,必然要求教學法不僅要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更要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在導入新知識階段,通過挖掘教材的興趣因素,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規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至關重要。通過情境創設,既可以為學生學習新知搭橋引路,創設“最近發展區”,又可以制造引人入勝的懸念,激發學生的探求欲,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年、月、日》這一課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目:小紅今年(指2018年)8歲,哥哥小明至今已過了3個生日,小明今年幾歲?“小明今年3歲。”問題一提出,立刻有許多學生喊了出來。過了一會兒,突然有一個學生對這個“正確”的答案提出了疑問:“小紅8歲,哥哥小明怎么會只有3歲?”這一反問,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震動,整個教室沉默了。有些學生在底下小聲議論著,該不會是老師的題出錯吧!我立刻聲明:“題沒有錯。”那是怎么回事呢?這時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急于知道原因的“憤悱”狀態,我抓住時機,導入新課。
二、 引導探索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他們的思維正處于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時期,所以要讓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充分發揮學具的橋梁和啟智作用,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一直提倡“再創造”,他認為,實行“再創造”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他鼓勵學生親自去發現和創造所要學的新知識。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我是這樣教的:①先復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②要求學生用教具演示并復述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③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這個過程實際上是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又給學生這樣的啟發:能不能也用這樣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得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的教學,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展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三、 試給結論
試給結論是指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新學習的知識做出自我理解。在課堂中,我總是鼓勵學生自己要有信心,要敢于善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對別人的觀點不要盲從。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學生紛紛發表了他們對圓面積公式的認識:有的說S圓=ab(長×寬);有的說S圓=C/2×r;有的說S圓=πd/2×r;有的說S圓=ar(長×半徑);有的說S圓=πd2/2;有的說S圓=πr2;有的說S圓=1/4πd2;等等,對于這些結論,我都要求學生把它寫在練習本上,正確的當然好,錯的有利于學生的改正。在課堂中,學生通常把他們發表的意見看作是學習的成就,并從中感受到一種學習的需要和成功的滿足,這種成就感會帶來自我接納、自我肯定與自信,產生一系列良好的情緒,使學生覺得自己會學,自己能學,促使他們知難而進、積極進取。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二是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四、 自學討論
自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討論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就某個問題交換看法,相互啟發以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這個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自我“搭脈”自我“診療”的過程。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教學中,有個學生認為分數的基本性質,應該是分子和分母乘一個數,分數的大小不變。經過這一環節,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終于弄懂了其錯因:①一個數應該指同一個數,否則分數值不相等,②乘同一個數只是這個性質的一個方面,不完全。③根據除法的意義,這個數不能為0。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找出錯因,化錯為利。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五、 發展能力
掌握知識是為了在實踐中運用,這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又一次飛躍,運用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能力和智力不斷發展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講,知識的運用主要是通過課堂練習實現的。素質教育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承認學生智力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練習題也要遵循這一點,呈階梯狀分層設計。下面以工程問題為例談談分層練習的設計。第一層次是鞏固練習,主要是以例題的形式來設計。如:一項工程,甲用6天單獨完成,乙用4天單獨完成。甲乙共同完成需用幾天?第二層次是加強練習。如:一堆貨物,甲車用5小時單獨運完,乙車用6小時單獨運完。兩車合運幾小時后還剩下這堆貨物的1/4。第三層次是提高練習。如:甲乙修一段路,甲用6天能夠單獨修完,乙用8天能夠單獨修完,如果兩隊合修3天后,剩下由乙來修,還需多少天可以修完?這樣設計,解決了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保證每個學生的智力和能力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解決兩類問題,一是解決學生的內部動力問題,即解決學生愛學的問題;二是解決認識過程本身的問題,使學生學會和會學。本課堂教學結構圖所體現出來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就解決這兩類問題。
作者簡介:
黃文雄,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大南坂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