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順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素質教育的觀念普及。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樹立創新意識,是小學數學基礎教育肩負的重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盡量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教師要根據問題本身的特點,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始終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問題是創造之源,疑問是創造之用,善于設疑,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做好探索的準備,從而達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活動展開。例如,在教學“小學的基本性質”時,老師可光在黑板上寫出1、10、100三個數,然后問學生:“誰能加上適當的計量單位,使這三個數能用等號連接起來”,對這個問題,學生自然會心中起疑,分明三個大小不一的數,能用“=”號連接嗎?一下就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思考,當出現“1米=10分米=100厘米”時,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紛紛牽出“1元=10角=100分”等。這時老師又提出:“誰能用相同的單位把上面的等式表示出來呢?”氣氛更加活躍,思維更加積極。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的“1元=1.00元”,很快地得了:“1元=1.0元=1.00元”,同時也得出了“1米=1.0米=1.00米”。那么,像1、1.0、1.00這樣的數為什么會相等呢?問題一個緊接一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接著就出示課題:“小數的基本性質”,使學生明確了要討論的問題,樹立信心,掌握探索的方向,自始至終都處于積極的探索發現狀態之中。
二、加強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為了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要重視一題多角度的教學。有計劃地組織多解題,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從多方面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例如:教學應用題“某食堂原來每天燒煤3.3噸,由于改進了爐灶,每天節約了0.3噸。原計劃燒60天的煤。現在可以燒多少天?”,不少同學使用了常規的方法,即3.3×60÷(3.3-0.3)-60=6(天),有的同學又從“共節約了多少噸煤?”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列式為0.3×60÷(3.3-0.3)=6(天),這種方法要比常規方法更好一點,值得肯定。再啟發學生討論,比較有的學生大膽嘗試,列式為[3.3×60-(3.3-0.3)×60]÷(3.3-0.3)=6(天),他的理由是“都按60天計算,計劃比實際多燒的煤能燒的天數就是多燒的天數”。另有同學的解法還有,列式為60×0.3÷(3.3-0.3)=6(天),他這樣列式的思考是:“每天節約的煤是現在實際每天燒煤的幾分之幾”。這是多么巧妙的理解,它已打破了常規的思維,顯示出很強的創新思維能力。這種創新性的思維,教師應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提倡。
素質教育的核心,本身就是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樹立創新意識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教師必須堅持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突破常規。讓我們做一個創新型教師,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