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摘 要:語文作為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特性,必須讓學生掌握這門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讓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等基本的能力。然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遠不止讓學生掌握這門工具,要求語文的教學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語文的素養。其實,二者并不矛盾,它們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只要我們的教學方法手段得當,可實現魚和熊掌的兼得。在教學中如何才能彼此兼顧,實現知識與素養的相融合、共同提升,在此將結合個人教學經驗簡要論述。
關鍵詞:知識;素養;融合;定位;實踐
語文課堂教學受時代背景的制約,畢竟教育要為時代服務,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社會整體文化水平偏低,為服務人們當時背景下的生產生活,教學過于偏重知識性,課堂的教學也因此過于強調效率,讓我們的整個社會的教育變成了應試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知識平均水平也蒸蒸日上,時代對人們的要求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更需要的是人們的綜合素質、綜合素養,因此我們的素質教育便應運而生。時至今日,我們的素質教育已經實施了近二十年,教育的發展在經歷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又實現了新跨越——基本普十五。在教育方針政策昂首闊步往前推進的背景之下,我們課堂教學也要找準方向、跟上步伐,努力實現知識與素養齊頭并進、完美融合,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四有”新人。要達成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教育方針,明確教學定位
十八大提出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前的教育方針強調的是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規避應試教育的模式,我們既要讓學生掌握知識,但又不能“填鴨式”將知識塞給學生;要實施素質教育,我們就得轉變觀念,課堂不能再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快樂地去學習知識。
因此,要達成預期的目的,讓學生既要掌握知識又要提升素質的話,作為教學課堂的組織者,把握教育的方向、明確教學的定位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方向明確,我們才不會迷失;只有定位得體,我們才會有恰當措施;只有二者皆備,我們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領會課程標準,設置好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的總綱領,為我們指明了各科目、各階段的教學目標及任務,在我們組織語文教學之前,必須要領會本學段、本學科的課程標準要求,只有領會了其中要旨,我們才會明白這個價段要多些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比如語文學科在識字的教學方面低年級階段要認識多少生字,多少個要學生會寫會讀等,我們只有遵循了總原則我們的教學才會有序、有規律的推進,如果不遵循課標要求我們就失去了衡量的天平,把握不了輕重。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我們就要牢牢把握住語文課程標準,認真領會其要義,在每個階段的知識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要讓學生掌握哪些層面的知識等,要做到不逾矩,也不能夠拖沓。
領會了課程標準之后,我們還要把控好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目標是我們每一堂課都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們教學中的細小的問題,是學生知識與素質提升的關鍵環節。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是一篇課文我們的切入點不同所設置出的教學目標就不同。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之時就該深思熟慮,要思考清楚要如何將重點知識傳授給學生,選取是么樣的方法進行傳遞,通過教學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素質、素養等等。
教學目標的設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設置的成與敗往往就決定了教學效果的成敗,也是我們的知識與素質能否完美融合的關鍵。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其實便是知識與素養的藏身之處,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環節,便達成了知識的傳遞任務,選取得當的“過程與方法”處理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學生的綜合能力及語文素養便得以提升。如果能巧妙將三者融會貫通,那么,知識與素質的融合也就此達成。
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知識與素質悄然融合
教育是一門高深的藝術,需要精心雕琢。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要實現知識與素質的同步提升依靠單調的教學、單一的手段是無法達成的,必須得多管齊下,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手段以及各式各樣的教具、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等。我們只有多樣化教學,充實課堂內容,豐富教學手段,真真正正地實施素質教育,最終才會做到“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及學到了知識,有提升了自己運用語文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個人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四、注重實踐,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可謂是“實踐出真知”,“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溜就知道”。學生是否掌握應有的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實踐就知道。另外,實踐能力的強弱也正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體現。如果學生能將所學知識恰當運用,能很好地去指導實踐,那說明學生的語文素養已經具備,知識與素質實現融合,我們教學的任務也就得以完成。另外,實踐又是在考驗學生,考驗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當遇到問題之時,學生用已有經驗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問題解決之時,學生也就將知識與個人素質實現融會貫通。
另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不能夠人云亦云,要培養好學生的創新、創造的能力,這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延伸。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后,不能只做“兩腳書柜”。用已有知識及經驗創造出新的東西,這才是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的表現,也才符合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標準。
知識與素質正如一對“孿生姊妹”,雖然具備心靈相通的先天條件,但在現實中也會有針鋒相對、漸行漸遠的情況。在語文的教學中,只要我們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便能讓二者齊心協力,進而合而為一,形成合力,幫我們達成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總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寬群.論小學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的融合[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2).
[2]田臻編.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專項突破[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