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江
我喜歡讀書,讀書讓我獲益良多。從我的個人行為和感受來說,閱讀對班主任工作還是很具潛移默化的作用的。
用“班主任叢書”來改善自己的班級管理技能與水平。目前,網(wǎng)上書店出售的班主任叢書實在是數(shù)量驚人,而且每年還在不停地更新。對此,我不會毫無目的地購買和閱讀,而是先對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進行剖析和診斷,看看自己到底哪部分工作做得不順暢,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病情”再去尋找比較“對癥”的書籍。當然,這就需要對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教育理念等方面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即便如此,我還是更傾向于一些具有“輕松漂亮文字”的書籍,這些書籍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簡樸,而且充滿溫情。例如,我經(jīng)常看李鎮(zhèn)西、魏書生、陳宇、李希貴等老師的書,它們都十分適合我的“胃口”,讓我在曼妙的暢游中領略和感受更多美好。可見,在選書的同時,也要適當考慮書跟自己的匹配度,這樣更能促進自己對書籍中精神養(yǎng)料的攝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班主任工作的逐步改善,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選擇班主任叢書的時候,方向和層次也在悄悄發(fā)生變化,從簡單的理論介紹,到教育故事的展現(xiàn),再到理論與故事的交叉重現(xiàn),然后又回到理論層面,如此循環(huán)往復卻又是螺旋式的上升。我想,這種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提升過程,正是閱讀帶給我的成長吧。
用專業(yè)化書籍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和班主任魅力。班主任也是要承擔一定課務的。既然如此,班主任上好自己的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在自己班上課的時候,從來不敢懈怠或變相借助班主任的“光環(huán)”來刻意營造某種理想化的效應,而是按照平常心來對待每個學生、每堂課和每個課堂問題。當然,僅僅憑借這些還不夠,還需要自己給自己開“小灶”,通過對自己課程知識的學習和思考,來更好地作用于學生和課堂。正如朱永新老師在其《致教師》中所提議的,教師應該在認真閱讀人文類書籍、教育類書籍之外,好好閱讀專業(yè)類書籍,甚至還要讀一些“無關緊要的書籍”。所以,我在班主任叢書選購之余,也會購買一些與自己學科有關的書籍,通過閱讀來了解一些課程前沿的信息,同時也通過作者對課堂的思考和設計,來引發(fā)自己對課堂的揣摩與設想。這個過程是自我錘煉的過程,也是自我打破和重塑的過程,需要毅力和勇氣,更需要意志和信念。我想,閱讀這類書籍也是不斷更新自我和挑戰(zhàn)自我的一個過程,畢竟,讀書也形同“讀自己”。
用“閑書”滋養(yǎng)班主任的情操和性靈。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班主任對這句話應該更有體會和認識,因為,班主任只有對生活有一定的追求、思考和理解,并把這些融入到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之中時,才能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于是,班主任的情感世界、個人素養(yǎng)和精神空間的質(zhì)量就顯得舉足輕重了。對此,我喜歡選擇一些富含靈動元素的書籍來閱讀,比如,李娟的《羊道三部曲》、湯姆·吉米的作品,等等。這些作品似乎與教育“不沾邊”,卻處處透著一種對生命、對靈魂、對自然和對勞動的贊嘆、敬重和欣賞,還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與感懷。我想,班主任作為一個靈魂呵護者,這些書籍怎能不出現(xiàn)在你的書架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