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誼 姜越
摘 要 現階段,中國的娛樂節目正處在瓶頸期,想要更好地發展就必須有屬于自己的一套娛樂體系,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更要迎合新媒體時代進行創新發展以及貼合中國本土化,加入更多的新思想,做好更深度的策劃方案,呈現給觀眾的是具有時間意義和正能量的節目,這樣娛樂節目才能在新媒體時代下更好地發展下去。文章主要以舉例的方式來探討新媒體時代我國娛樂節目的創新發展,文章將以近年來比較火爆的幾個娛樂節目為例,來觀察我國新媒體娛樂節目的發展,梳理其中的節目亮點,思考其成功和不足的原因,分析我國新媒體娛樂發展得現狀和創新的對策,希望能為新媒體娛樂創新發展有所貢獻。
關鍵詞 娛樂節目;新媒體時代;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2-0014-02
1 媒體時代娛樂節目存在的問題
1.1 逐漸缺失人文色彩和文化品格
本土化是我國娛樂節目最根本的發展機遇。當我國新媒體娛樂節目與世界級娛樂節目進行競爭時,本土化的背景也是其競爭的一大優勢。我國的很多娛樂節目在移植國外的節目時沒有考慮到要貼合我國本土化的歷史背景和人文色彩,避免原有的弊端,不去按照本土觀眾喜歡的看點來設計節目,沒有很好的順應新媒體娛樂節目的發展趨勢。所以,很多單純復制過來的娛樂節目存活率都很低。例如湖南衛視的《我們結婚吧》就是復制韓國同名節目,但是由于中韓兩國的文化差異巨大,在國外很火的節目被移植到中國后并一定能夠得到觀眾的喜愛;哪怕是大致相同,有一個良好的宣傳,但是市場的需求和觀眾的喜愛是不可以控制的客觀因素,所以一個節目的播出是有很多變數的,只有不斷地創新和實踐,才能避免僅僅曇花一現的結果。由此來看,貼合本土化和中國人文色彩是新媒體娛樂節目創新發展的一大重要課題。
1.2 娛樂節目模仿復制,缺少創新
新媒體娛樂節目想要發展就必須進行創新。我國新媒體娛樂節目看上去種類繁多,實際上很多節目從頭到尾毫無新意,內容上大同小異,形式上千篇一律。粗淺的模仿帶來的只能是很多不同名但是相同性質的節目,且不注重新媒體的創新和挖掘,只會導致節目越來越無聊,走向失敗的結果。法國著名導演雷納·克萊爾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說過:“對于某些人來說,新事物不是舊事物的手抄本,那是不可思議的。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惟有電影、電視是發明的。”新媒體娛樂節目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和舊有的聯歡式娛樂節目形成鮮明對比,給觀眾帶來輕松愉快的感受,這就是一種創新和進步。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新媒體娛樂節目沒有了新的創造,就會令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沒有新鮮血液的加入,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各大新媒體娛樂節目都在使用相同的手法和類似的內容。節目中邀請當紅明星作為嘉賓也已經是顯而易見的套路。甚至有的明星同一時間段出現在不同的節目中,說著類似的話和表演類似的節目,讓觀眾失去觀看的欲望。所以說,新媒體娛樂節目的發展史很嚴峻的:沒有創新娛樂節目就像是沒有源頭的死水,長久下來,只能以失敗告終。
1.3 從業人員認知水平和專業素質缺失
新媒體娛樂節目的發展和創新離不開工作人員的協助和專業素質。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觀眾的欣賞水平和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所以說新媒體娛樂節目的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從業水平對于新媒體娛樂節目的發展和創新有著重大的意義。然而,我國新媒體娛樂節目的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卻不容樂觀。
首先,新媒體娛樂節目從業的要求較低,所以往往缺少嚴格的從業培訓和考察,導致從業人員專業素質缺失。
再者,作為娛樂節目的策劃、導演等重要工作人員的要求更是要高,但是有的節目領導在選拔工作人員時,標準隨心而定,更多的是看重從業人員的家庭背景以及外貌長相等,忽視了從業人員最基本的專業素質和對職業的認知,導致了最后確定的工作人員素質能力參差不齊。而在有的節目中主持人矯揉造作,沒有大大方方的主持風格,一味的模仿別人,沒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主持人作為一個節目中帶動氣氛的主要人物,影響力可想而知。在主持人的選擇和錄用上,大都注重主持人的個人形象而忽略的主持人的個人能力和主持風格。個別主持人站在舞臺上表現平平,表情呆板,只會機械的照著臺本復述臺詞,缺乏調動現場氣氛以及把握整體局面的最基本的主持人素養。
最后,娛樂節目的幕后制作人員責任意識淡薄,盲目的追求節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目前,很多娛樂節目的策劃人和導演等一心想要增加收視率,目光短淺,對節目的制作和內容策劃上敷衍了事。但是,作為幕后策劃人員應該有著最基本的專業素養和策劃能力,她們應該有著靈敏的娛樂嗅覺和豐富的社會經驗以及政治覺悟。但是,目前新媒體娛樂節目所帶來的知識盲目的復制跟風,毫無新意,拋棄其社會責任,導致新媒體娛樂節目的創新之路很難走下去。
2 探究新媒體娛樂節目創新對策——以《爸爸去哪兒》為例
2.1 創新節目模式
《爸爸去哪兒》是近幾年非常熱門的親子類明星真人秀節目,與之前大同小異的劇情真人秀有很大的不同。也是國內首檔明星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所以該節目對攝影、制作等要求非常高,不僅僅是需要更多的攝影師、收音設備以及各種錄制器械,還要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突發的狀況和環境的變化,協調各個嘉賓來達到默契,才能夠很好完成一天的拍攝。
現在的觀眾已經對情感作秀的節目產生了疲勞,越是平常的情感才越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爸爸去哪兒》在節目中,觀眾可以直接的看到明星與子女的相處模式,他們的生活起居,怎樣教授兒女在待人接物上的處理,在孩子出現各種情緒下所處理的模式和方式都是真情流露的情感……毫不夸張的說,《爸爸去哪兒》就是新媒體娛樂節目中真人秀的一大轉折點。
2.2 定位廣泛的觀眾人群
隨著媒體的不斷發展,觀眾群的年齡也是越來越低,觀眾的審美需求也是影響新媒體娛樂節目發展和創新的一條因素。《爸爸去哪兒》所主打的親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節目中的嘉賓既有明星父親也有他們的孩子,其觀眾群就會廣泛到上至家長老人下至青年兒童。該節目不僅僅滿足了社會上正在重視的兒童教育問題,也讓廣大男性觀眾更加重視與孩子相處。
在《爸爸去哪兒》這播出的幾季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星不僅僅要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還要面對不平等的居住和食材方面的問題,這也直接的顯示出明星父親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來接受不同的環境,這也是傳遞正能量的地方。該節目不僅僅是貼合我國的本土,更是將人文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正是這樣的制作滿足了廣大觀眾的興趣。截至2017年八月份,《爸爸去哪兒》的官方微博關注人數已經高達570萬。
2.3 堅持本土化的創新
近年來,我國的娛樂節目一直都在刻意模仿,很少有屬于自己獨特風格的節目出現。其中,很多反響不錯的節目竟然都是引自國外的版權,例如《中國好歌聲》《我們結婚吧》等等。
我國新媒體娛樂節目的起步本就比海外稍晚,可以學習海外優秀節目的成功之處,但是想要完全復制粘貼過來,不融入任何的本土文化是不可行的。因為每一個國家質檢的文化和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失敗是有原因的。而《爸爸去哪兒》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融合了我國的本土文化。所以,該節目自愛帶給觀眾歡樂的同時也傳遞了正能量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新媒體娛樂節目想讓觀眾感動不是難事,但像《爸爸去哪兒》那樣,不僅是讓人有接二連三的感動,還引人深思的節目就很困難了。引進一個節目是吸取精華、開闊創新的過程,并不是照搬的過程。
3 結論
新媒體娛樂節目通過制造一定的視覺上的刺激來達到觀眾的喜愛,單純追求經濟上的收益是很難發展下去的,只有貼合本土文化和人文情感并且不斷的進行創新,開發新的節目模式,制造新的節目亮點,才能不斷的發展下去。《爸爸去哪兒》至今為止已經連續四年播出了四季,它的成功就是我國新媒體娛樂節目的一個良好開端,也是順應新媒體娛樂節目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節目想要去的更好的收視率,就必須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精準的市場把控能力,不斷創新開發。
參考文獻
[1]高敏.淺談真人秀節目的現狀與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5,7(16).
[2]彭宇.淺析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發展與現狀[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5(7).
[3]韓業庭.電視真人秀原創為何那樣難[N].光明日報,2013-08-03(6).
[4]鄧年生,王晨仿.我國電視娛樂類創新節目的重要特征[J].青年記者,2014(1).
[5]邵培仁,潘祥輝.娛樂節目“未老先哀”[N].光明日報,20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