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體學是一門具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原則和方法的獨立學科。近年來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就是用文體學的理論研究翻譯及其規律。本論文主要通過研究翻譯與排比之間的關系來研究翻譯與文體學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翻譯;文體學;排比
作者簡介:朱琳、女、1996年8月生、漢族、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1
一、文體學的簡要定義
文體學是一門研究語言使用風格的學科。它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各種語言的文體特征。文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文體指的是文體文學,包括各個作家的寫作風格。廣義的文體指的是語言中的各類文體。文體學研究語言使用的情況,對各類文體的語言特征進行詳細分析,以及不同體裁文學作品特征。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文體學提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和一個相對嚴格的語言描述方法。
二、文體學與翻譯
文體學是在西方傳統修辭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20世紀中后期對文體學的發展研究就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但直到本世紀初 人們才開始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來探討文體問題。也就是說,對文體學和翻譯的研究是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 才蓬勃發展的。語體理論中的翻譯及其規律研究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經過多年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該領域的學者從文體學的角度對翻譯和翻譯風格進行了研究。將翻譯研究與文體學相結合,是一門符合時代要求的嶄新的文體翻譯研究。
三、修辭與翻譯
修辭是語言表達的藝術。修辭與語言要素密切相關,只有在全面把握語言要素的基礎上,翻譯修辭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翻譯是兩種語言的轉換藝術,除掌握兩種語言的基礎外,還必須掌握一定的修辭知識和修辭手段。如果離開了修辭,譯文就不能夠達意、移情、傳神。譯文的流暢與簡練是與深厚的修辭素養有很大的關系。
四、排比修辭在翻譯中的應用
排比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一連串內容相關和結構類似的句子成分或句來表示強調或層層深入的修辭手法。在《英語修辭和寫作》中的排比是指通過對稱的語法結構(包括相同或相似的單詞、短語或從句)來強調意義的一種修辭手段。因此,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排比都必須是具有相同結構或相似結構、相關意義和語氣一致的單詞或句子的并置。
1、英語排比句
(1)單詞排比:指一組詞性相同、意義相關、語氣一致的詞并置而成,言簡意賅。
例:Do you think,because I am poor,obscure,plain,and little,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難道就因為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矮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
(2)短語排比:指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介詞短語、動詞短語、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等詞組并列而成,富有感染力。
例: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
(3)句子排比:指由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簡單句或復雜句并列而成,節奏緊湊。
例:I came,I saw,I conquered.我到,我見,我勝。
(4)語篇排比:指由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并列而成,增強氣勢、渲染氣氛。
2、漢語排比句
(1)句內排比
例:你在斗爭中,勞動中,生活中,時常會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這不是詩又是什么呢?
In your struggle,in your toil,in your life,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that touches your heart,that makes you run,that makes you laugh,that makes you sad,that makes you think.
(2)句與句排比
例:哪里有艱難,哪里就有公民的戎行;哪里有風險,哪里就有迷彩的身影;哪里有艱苦,哪里就有子弟兵的勞動。
Where there is hardship,there is citizens marching; Where there is risk, there is camouflage figure; Where there is hardship,there is the labor of the army.
(3)段與段排比
五、漢英排比句之間的差異
1、英語排比句結構中,排比句之間可以是并列關系,也可以是從屬關系。而漢語的排比,受漢語語言結構的影響,只表示并列關系,不存在從屬關系。
2、英語排比句在多數情況下是互為對稱的,但也可以不完全對稱甚至不對稱;而漢語的排比則都是對稱的。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2]陳兵.文體學的發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04):97-101.
[3]王德春.現代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