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筱涵
摘要:在北京的那段城南生活,給了林海音一生都難以忘記的童年印象,而她筆下的那段城南風光里,有熱鬧的人群,有綠衣的郵差,有簾子胡同里的皮糖吆喝聲,但在緬懷的童年記憶里,那有些悲涼,有些寂寞的在不幸中翻滾的女人們成為了那一個年代的側影和浮雕。
關鍵詞:民國;京華 ;童年;愛情 ;女性意識;等待;平等
林海音(1918-2001),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日本大阪,三歲隨父母返臺,五歲來到北京。而在林海音的眾多作品中《城南舊事》一書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也是那個民國時代平民生活的寫真,也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城南舊事》中是以一個孩子純真的視角記錄下的童年回憶,展示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其中的女性大都有著難以言說的苦衷,有些悲涼,有些寂寞,但仍顯得親切,這也是這部語言童真的小說真正的魅力所在。
一、惠安館傳奇——人們眼中的瘋子和人性中的最單純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放棄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徐志摩曾經如是說過自己對于愛情的追求。而惠安館里的那個女人秀貞確實也是為了曾經的那個人放棄了自己,深陷于曾經的回憶中,忘卻了周圍的一切,忘記了自己是誰。她,是人們口中的惠安館的瘋子。因為她的記憶停留在了多年前的那個時間。我想,擁抱著那段記憶的秘密比任何人口中的癲狂和危險更加重要,那是有關溶于血液的記憶,難以割舍的年少憧憬和欲望。但是那個年代的京華是一個不會慢下來的城市,如果將那個時代迅猛的變遷溶于富饒的個人回憶中,或許還不會那么酸楚。但秀貞是民國的一個普通女人,而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急遽轉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迅速發展,一些新的文化和新思想出現,但在社會上更多的仍是賢妻良母的思想。這在當時的社會著名雜志中可窺見一斑,”《婦女雜志》是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大雜志之一,眾所周知《東方雜志》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悠久的大型綜合性雜志,《婦女雜志》與其齊名,可見其重要性(1)其中向婦女介紹了自然科學生理衛生等新知識,但其主張將賢妻良母廣為宣傳,羅家倫就曾批評“專說些叫女子當男子奴隸的話”明為談學理,實在沒有清楚的腦筋適當的方法研究學理的真相,只是混混沌沌的信口開河。“(2)惠安館的瘋子我看見好幾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門口,宋媽或者媽就趕快捏緊我的手,輕輕說‘瘋子因而在那個年代,秀貞的愛情沒有人能理解,更不可能會有人報以同情,在眾人的眼中,她只不過是因為自己不檢點然而得來后果,他們叫她瘋子,卻沒有想到她作為一個母親失去孩子的痛苦,心心念念的執著于過去,也不過是因為她對于愛情緊握的堅持,最單純的心才最容易受傷害。今天說起這些來頓覺口齒沉重,舌苔黏稠。好在有英子的存在,”其實那個瘋子還不就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在小姑娘英子的眼中秀貞就是一個最普通的大姐姐,英子和秀貞聊天,陪伴她,和她一起回憶尋找思康三叔,其實從秀貞和英子的聊天中不難從側面看出秀貞單純如孩子一般的心靈。她愛她的小桂子,像一個最普通的母親一般。英子在無意中發現妞兒就是秀貞口中的小桂子,英子幫助她們相認,偷了母親的金鐲子當做路費給秀貞和妞兒,幫助她們逃跑。好像一切都明亮了起來,期待著秀貞找到了自己的小桂子之后可以恢復健康,但是她們的生命卻在鐵軌上如同寂靜的風聲一般消逝,在經歷了所有的艱難之后,秀貞和小桂子的死更讓人心念悲涼。宋媽說秀貞長的俊是俊就是眼睛太透亮了,老像水汪著,其實那個時候宋媽說的這番話難以讓英子接受,而經歷了這么多苦難之后的結果確是應了宋媽的那
句話。
秀貞是那個時期因為外在世俗限制而被男人遺棄的女人,固然,秀貞的命運讓人哀婉嘆息,但是卻不難從秀貞的身上看到那個年代為了愛情執著奉獻自己的女人們。她們都飽嘗失望,愛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但是她們在那個封建保守的年代愿意踏出那勇敢的一步,她們大多都愿意相信總會有一天目光相接,再次相愛,這份對于愛情的執著堅持確實值得每一個人敬佩。
二、驢打滾兒——地位最卑微對命運最不屈
在《城南舊事》中,林海音每一篇兒時回憶中都有一個主角,而在所有的主角的故事里,都有著一個最普通最平凡的背影—英子家的保姆宋媽,她是英子家的保姆也是英子的奶媽,是被那個時代所逼迫下的最普通最卑微的廣大勞動者中的一員。“宋媽因家庭窘迫,不得不忍痛扔下兩個孩子到城里當奶娘。在英子家,她用無私的母愛、勤勞的雙手和民間的情趣,哺育著嬌小的孩子。”(3)宋媽在林家是受歡迎的,英子及弟妹們都離不開她,母親有事沒事都愛找她商量。宋媽為了賺錢離開家中的孩子來到英子家當奶媽,民國時期奶媽現象很多,在巴金、魯迅等現代作家的文學作品里常能看到。那些奶媽們大多是將自己的孩子丟在自己貧窮的家里,而去奶富人家的孩子。從媽媽“變成”奶媽在這個身份轉換的背后是那個時代的利益驅動和身份的差距的結果。現今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仍舊存在著收入上的很大的差距,富人和窮人的生活仍舊不平等,但是至少在思想上我們提倡每一個孩子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宋媽的那個時代,在人們的眼中貧困人家的孩子遠沒有富人家的孩子更珍貴,因此出現了這種買賣奶水,其實這是一種在現在看來很奇怪的職業,用現在的話說宋媽那個時候將自己的身體也商品化了,只為了賺錢。不患寡而患不均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這樣的憂患是應該的,如果沒有不均那么宋媽也許就可以和自己孩子在一起了。宋媽勤勞善良,英子問宋媽為什么來自己家當奶媽的時候,宋媽回答英子是因為為了養活小栓子和丫頭子,還因為小栓子的爸爸沒出息。宋媽為了抗拒那個時代男人就是一切的封建,也為了對抗下一代更不公平的待遇。
宋媽是那個時代最廣大農村勞動婦女的其中一個,她們不甘于苦難與命運,于是將不公與辛酸咀嚼吞咽,她們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抗爭可以獲得她們心中奢華的幸福,這種幸福只不過是在亂世中的最起碼的溫飽與活動,但與其說這是一種抗爭不如說這是一種機械性的堆積,她們堆積自己的靈魂與汗水,在那個年代之下,多少淳樸的農村婦女離開自己的家鄉,多少和美的家庭氛圍毀于一旦。若是單說悲情,一股子不屈的倔強勁卻從紙頁中升騰而起,讓人不覺有一種拍手叫好的快感。透過宋媽留下來的那個年代的底層婦女的故事不是軟弱或服從,而是力量和陽光。是那個年代的黑暗,抗爭者的不屈。其實都無關緊要,一點點讀下去,會懂,這是一種無上的苦難。摧毀了一批人,卻也讓一批人美得脫穎而出。
《城南舊事》中的主角大多是女人,那個時代的蔚為壯觀的跌宕起伏在她們的身上無一例外的契合,每每翻看《城南舊事》那些故事仿若是一斷失而復得的記憶,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那些微小但卻細膩的情感卻沒有隨著時間風干,如同潮汐一般涌上心頭,拍打著我的胸腔。好的書從來都不會只有一個主題,每次看完總要百感交集卻又無法言說。林海音的童年記憶,雖然隨時光消逝,但總是可以用言語讓其還原。只要林先生還在敘述,一切便不曾失去。
注釋:
《婦女雜志研究》,范蘊涵,山東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09
《今日中國之雜志界》,羅家倫,新潮第1卷第4期,1919.4
《林海音作品精選》,傅光明,漓江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
[1]林海音.城南舊事 [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2]傅光明.林海音作品精選[M].漓江出版社,2004.
[3]羅家倫.今日中國之雜志界[J].新潮,第1卷第4期,1919.4.
[4]范蘊涵.婦女雜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