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遠 范愛軍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的不同方式及其對于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機理,并構建相關計量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結論表明,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有助于制造業獲取基于結構軟化的動態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各類生產性服務的關系及其嵌入方式不同,因而通過生產性服務嵌入獲取制造業動態比較優勢存在行業路徑差異;不同經濟區域生產性服務供給水平及制造業發展的重點不同,因而通過生產性服務嵌入獲取制造業動態比較優勢存在區域模式差異。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比較優勢;價值鏈;區域差異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19(02)-0088-09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依賴的勞動力和資源等的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消失,服務、信息、技術和管理等生產性服務在提升制造業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方面的作用則顯得尤為重要。生產性服務作為“軟要素”嵌入制造業能夠改善中國制造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而當前生產性服務“軟要素”投入的不足使得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受到嚴重影響,從而阻礙了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已有文獻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關系。第一,在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發展研究方面,Hansen[1]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分析了制造業創新對于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論證了制造業的創新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性。Shugan[2]也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觀點,他主要是強調了規模經濟在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相互關系中的重要性。唐國興等[3]在具體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共生關系的顯著性。高覺民等[4]運用省際面板數據模型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論證了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第二,在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研究方面,陸小成[5]從知識鏈模型的角度出發,提出應通過加強組織構建、激勵約束、文化創新及技術支持機制建設提高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度。王成東[6]以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為例,構建了生產性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的融合系統,分析了“兩業”融合的必要條件和影響因素,從內外兩個方面研究了“兩業”融合效應。第三,在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競爭力的促進作用研究方面,Wolfmay[7]運用制造業行業數據,對生產性服務業技術水平與制造業產品國際市場份額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白清[8]分析了制造業優化升級的實現機制,并總結了生產性服務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機理。
本文提出了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能夠使制造業獲取基于結構軟化的動態比較優勢,逐步擺脫對低端生產要素路徑依賴的觀點,揭示了生產性服務嵌入與結構軟化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行業路徑差異,分析了生產性服務嵌入與結構軟化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地區模式差異。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應當擺脫靜態比較優勢成本理論的束縛,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積極謀求動態的競爭優勢。就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來說,其根本措施在于增加生產性服務的各類“軟要素”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程度,增加各類“軟要素”在價值增值中的貢獻度,使制造業結構不斷“軟化”。
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方式分為結構性嵌入與關系性嵌入。其中,結構性嵌入是指部分生產性服務在功能上直接嵌入制造業的生產過程并與制造業產品融為一體。結構嵌入型生產性服務能夠使制造業獲取技術創新優勢并形成柔性制造系統,從而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水平;關系性嵌入是指生產性服務未直接嵌入制造業生產過程,但與制造業最終產品形成的全過程具有一定的外部相關性。關系嵌入型生產性服務能夠使制造業獲取營銷與品牌、融資、物流配送等優勢,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獲利能力。
(一)結構性嵌入、結構軟化與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本文以科學研究服務、信息傳輸及計算機與軟件服務等兩類較為典型的結構嵌入型生產性服務為例進行分析。科學研究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技術轉讓,一般為科研院所、高校出讓某項生產所需技術,制造業企業受讓該項技術;二是項目委托,制造業企業由于研發創新能力的限制,委托科研院所、高校等學術機構對某一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進行研發;三是聯合研發,為了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科研院所、高校、制造業企業各方派出人員組成研發團隊對科研項目共同攻關。科學研究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后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制造業產品的性質與功能,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使產品的科技附加值與有形部分價值之比不斷上升。信息傳輸及計算機與軟件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與加工、儲存與搬運設備形成柔性制造系統,適應不同的加工對象與批量,同時提高生產效率;
二是與各類生產監測設備相結合,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監測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為動態調整生產計劃,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創造有利條件。因此,信息傳輸及計算機與軟件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條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實現制造業企業加工制造系統從剛性向柔性的轉變,從而不斷地提高適應企業內部與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關系性嵌入、結構軟化與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本文以商務服務、金融服務、交通運輸與倉儲服務等三類較為典型的關系嵌入型生產性服務為例進行分析。商務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市場分析,商務服務業能夠憑借自身的專業團隊與較為完備的商業數據庫幫助制造業企業對產品市場容量、特點等進行分析,并對產品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二是人力資源培訓,商務服務業具有專業的人力資源培訓團隊,能夠為制造業企業進行專業的市場營銷與品牌經營能力方面的培訓;三是廣告服務,廣告服務是商務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制造業企業為尋求專業化經濟,將自身的廣告代理、制作、發布、廣告效果評估等經濟活動外包給專業的廣告公司;四是催生新興業態,商務服務可以促進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制造業企業營銷手段與渠道的多樣化。商務服務嵌入能夠不斷提升企業產品的品牌附加值,使產品內含的品牌價值與有形部分價值之比不斷上升,從而達到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目的。金融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方式主要有四種:
一是銀行業對制造業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和委托債權計劃;
二是證券行業對制造業企業實行資產證券化;
三是信托行業對制造業企業進行信托投資計劃與債券轉讓回購;
四是保險業對制造業企業實行保險債權投資計劃等。金融服務嵌入能夠拓寬融資渠道,規避融資風險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融資能力,從而使制造業企業形成一定的融資優勢,將更多資金流入企業,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交通運輸與倉儲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方式為將自身較為先進的運輸、倉儲技術與管理方式與企業訂單信息處理、流通加工等環節相結合,最大限度發揮物流配送系統的功能,配合柔性加工制造體系使產品加工制造多樣化與個性化,使企業產品價值能夠快速實現。交通運輸與倉儲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條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制造業獲取物流配送優勢,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產品的使用價值,并大大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生產性服務軟要素嵌入制造業價值鏈有助于制造業獲取基于結構軟化的動態比較優勢,顯著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各類產業對于不同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及其技術特征都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分析生產性服務嵌入的作用機理時應充分考慮到制造業內部的行業差異。勞動密集型行業產品的差異化程度較大,產品最終消費特征明顯。因此,交通運輸與倉儲服務、商務服務等為最終消費服務的生產性服務嵌入的效果相對于其他生產性服務更加明顯。資本密集型行業研發與勞動力投入相對較少,對資金數量與大型生產設備要求相對較多,技術操作要求較高,產品的中間性質較為明顯,產品差異化程度較小。因此,金融服務、信息傳輸、計算機與軟件等嵌入的效果更加明顯。技術密集型行業研發投入相對較多,產品差異化程度較高,產品兼具中間性與最終消費性。因此,科學研究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嵌入的效果更加明顯。
假設2:制造業內部不同類型的產業技術特征及其對于各類生產要素依賴程度不同,通過生產性服務軟要素的嵌入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存在著行業路徑差異。
中國是一個大國,區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各地區會傾向于利用自身供給能力相對較強的生產性服務嵌入需要重點發展的制造業價值鏈中。因此,通過軟要素的嵌入獲取制造業動態比較優勢存在區域模式差異。本文選取東北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等三個典型且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為例進行分析。東北地區是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制造業部門相對齊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12個制造業行業出口比重相對較高。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資本密集型行業包括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技術密集型行業包括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發達地區較為落后。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生產性服務較為發達。該地區金融服務、商務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10個制造業行業出口比重相對較高,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包括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資本密集型行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技術密集型行業包括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最大的輕工業基地,制造業基礎雄厚,生產性服務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該地區商務服務、信息傳輸、計算機與軟件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等供給能力相對較強,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10個制造業行業出口比重相對較強,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包括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家具制造業、橡膠及塑料制品業。資本密集型行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技術密集型行業包括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3:由于不同經濟區域制造業發展的重點不同,生產性服務供給水平存在差別,生產性服務嵌入實現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存在區域模式差異。
三、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
(一)指標選取
世界投入產出表中關于經濟行業劃分的標準與中國的經濟行業劃分有所差異,本文將部分行業合并后最終選取了16個行業,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為食品、飲料制造及煙草業等8個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為金屬制品業等3個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為通訊設備等5個行業。利用世界投入產出表及中國投入產出表對生產性服務業外延進行了界定,科學研究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與軟件業、金融業、租賃與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與郵政業中間需求率均大于50%,符合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各地區面板數據為省際面板數據。每個經濟區域選取出口比重相對較高的制造業作為重點發展行業。
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方式分為結構性嵌入與關系性嵌入。前者強調生產性服務與制造業產品融為一體,而后者強調生產性服務與制造業的外部相關性。因而在生產性服務與制造業嵌入的指標選取上不能一概而論。科學研究服務、信息傳輸、計算機與軟件服務嵌入制造業的類型為結構性嵌入,本研究選取能夠較好體現產業融合的投入產出關聯度來測算以上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的程度。租賃與商務服務、金融服務、交通運輸與倉儲服務嵌入制造業的類型為關系性嵌入,本研究選取能夠較好體現產業外部關聯的直接消耗系數來測算以上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的程度。在研究假設3對應的實證研究中,采用各地區不同類型生產性服務業總產值表示生產性服務嵌入程度。本文所選用指標的具體解釋見表1。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理論假設1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實證結論以FGLS的估計結果作為分析基礎。理論假設1實證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制造業整體兩個模型中,科學研究服務嵌入程度,信息傳輸、計算機和軟件服務嵌入程度,租賃與商務服務嵌入程度,金融服務嵌入程度,交通運輸與倉儲服務嵌入程度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回歸系數為正與預期相符。經濟自由度在兩個模型中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無論是在產品的國際競爭層面還是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國際分工層面,生產性服務嵌入程度的提高均能夠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這一結果驗證了之前的理論分析。經濟自由度在模型1中回歸系數顯著為正,但在模型2中卻顯著為負。可能的原因在于對外開放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國內制造業產品的升級,在產品的國際競爭層面提高了競爭能力。但是在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國際分工層面,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由于具有強大的研發優勢與品牌營銷優勢,往往能夠占據全球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使中國制造業處于“微利化”的境地,從而獲取的增加值較為有限。因此從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角度來說,經濟自由度的提高不利于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資產利潤率在兩個模型中通過顯著性檢驗,系數為正與預期相符。高資產利潤率意味著較高的管理水平。這說明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夠在產品的國際競爭層面與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國際分工層面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因為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夠通過促進研發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與財務管理而使制造業企業獲取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競爭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產品銷售收入在兩個模型中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系數為正與預期相符。產品銷售收入代表了企業的規模程度。這表明企業規模的擴大能夠使企業在從事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時獲取規模經濟效應,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因此,以上的實證結果與分析基本上驗證了本文的理論假設1。
(二)理論假設2實證結果與分析
理論假設2的實證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兩個模型中,租賃與商務服務嵌入程度回歸系數明顯大于其他生產性服務嵌入程度且較為顯著,說明該類生產性服務嵌入勞動密集型行業并提升其國際競爭力效果較為明顯。由此可見,租賃與商務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條程度的提高能夠增強制造業企業的市場控制與品牌建設能力,使制造業產品內含的品牌價值與實物形態部分價值之比不斷上升,從而達到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目的。交通運輸與倉儲服務的嵌入程度回歸系數為正,與預期相符,但回歸系數偏小。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勞動密集型企業訂單信息處理系統不夠完善,無法較好地與交通運輸、倉儲等環節相配合。第二,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物質資本配置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而對物流環節的增值作用重視不夠。從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兩個模型來看,信息傳輸、計算機與軟件服務、金融服務嵌入程度回歸系數明顯大于其他生產性服務嵌入程度且較為顯著,這說明由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對資金數量與大型生產設備要求相對較多,技術操作要求相對較高,上述各類生產性服務嵌入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效果較為明顯。從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兩個模型來看,科學研究服務、租賃與商務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嵌入程度回歸系數明顯大于其他生產性服務嵌入程度且較為顯著,說明以上三種生產性服務嵌入程度的提高能夠相對有效地提升技術密集型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水平。因此,以上的實證結果與分析基本上驗證了本文的理論假設2。
(三)理論假設3實證結果與分析
理論假設3實證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來看,在東北地區,提高交通運輸服務嵌入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行業的程度從而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效果相對明顯。原因在于:一方面,東北地區交通運輸服務發展水平相對其他生產性服務較高,因而其服務制造業生產的能力也相對較強。另一方面,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提高金融服務嵌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程度并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效果相對明顯。提高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交通運輸等生產性服務嵌入專用設備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行業程度并提升其效果較為明顯。然而租賃與商務服務提升技術密集型行業國際競爭力效果不明顯,原因可能在于東北地區商務服務規模不足,其帶動相關制造業的效果尚不明顯。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提高租賃與商務服務嵌入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行業的程度效果相對明顯,提高金融服務嵌入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程度的效果相對明顯,提高租賃與商務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嵌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效果相對明顯。這表明了該地區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各有所側重,因而三類制造業企業在優化其價值鏈并最大化其國際競爭力時所需求的相對應的生產性服務類型有所不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提高租賃與商務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嵌入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行業的效果相對明顯,提高信息傳輸、計算機與軟件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嵌入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效果相對明顯,提高科學研究服務、租賃與商務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嵌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效果比較明顯。因此,以上實證結果與分析基本上驗證了本文理論假設3。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從結構軟化的視角入手,從制造業整體、分行業、分地區三個角度分析生產性服務嵌入與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得到以下結論與政策啟示:
第一,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業價值鏈有助于制造業獲取基于結構軟化的動態比較優勢,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水平。因此,應增加生產性服務的有效供給,加強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合作意識,增強“兩業”的協同定位效應,構建和完善“兩業”互動平臺。
第二,生產性服務嵌入獲取制造業動態比較優勢存在行業路徑差異,應進一步提高各類生產性服務發展水平,通過完善政策和市場機制建設提高商務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提高金融業發展水平,不斷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合理調整運輸結構。各類制造業應充分轉變單純以產品加工、制造為中心的格局,加大各類生產性服務投入,不斷提高生產性服務的嵌入程度,獲取國際競爭新優勢。
第三,生產性服務嵌入獲取制造業動態比較優勢存在區域模式差異。因此,區域發展應當因地制宜,在規劃制造業發展戰略時要避免出現同構化。各經濟區域應充分結合地區資源發展優勢生產性服務業,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創造內部與外部條件。各地區優先發展的制造業應加強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并提高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Hansen N.Do producer ser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0, 30(4): 465-476.
[2] Shugan S M.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ices[M]∥ Rust R T, Oliver R T.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CA: Sage Publication, 1994.
[3] 唐國興, 段杰.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互動發展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9(1): 72-94.
[4] 高覺民, 李曉慧.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機理: 理論與實證[J].中國工業經濟, 2011(6): 151-160.
[5] 陸小成.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知識鏈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 2009(2): 117-124.
[6] 王成東.我國裝備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機理及保障策略研究[D].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4.
[7] Wolfmay Y.Producer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xports[R].FIW Research Reports, 2008.
[8] 白清.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升級的機制分析——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J].財經問題研究, 2015(4): 17-23.
[9] 劉維林, 李蘭冰, 劉玉海.全球價值鏈嵌入對中國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 2014(6): 83-95.
[10]路紅艷.生產性服務與制造業結構升級——基于產業互動、融合的視角[J].財貿經濟, 2009(9): 126-131.
[11]聶玲, 李三妹.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利益分配與中國的競爭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 2014(12): 102-113.
[12]張蘊萍.公平競爭審查視野下中國政府規制治理體系的構建[J].理論學刊, 2017(5): 81-86.
[13]何青松, 楊川.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升級的促進作用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經濟與管理評論, 2013(3): 68-73.
[14]Daniels P W.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ducer services growth: The APEC experience[J].Asia Pacific Viewpoint, 1998, 39(2): 145-159.
[15]Juleff L E.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Just a service to manufacturing?[J].The Service Industries, 1996, 16(3): 38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