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 劉海為
摘? ? 要: 實踐基地的建設是為了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有較高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是實踐育人的形式。通過校企合作方式構建校外實踐基地,推動實踐教學進程,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本文從實踐基地建設的理念、管理模式、課程體系構建和發展方向四個方面展開探討,希望對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提出有效意見。
關鍵詞: 大學生? ? 創新創業? ? 實踐基地? ? 教學模式
2015年5月,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增長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加強,取得了積極進展,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畢業生就業創業、國家現代化進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高校教師基本是高學歷的理論型人才,往往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指導幫扶多是紙上談兵,很難起到實際作用;企業的人才往往實踐經驗豐富,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論深度,因此轉變當前實踐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和實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多元化教學,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投入和建設,注重雙師型導師的培養,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高校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及實踐類課程改革提供實踐依據,為培養綜創新型人才創造條件,進而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一、高校實踐基地建設的理念
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實踐基地建設的目的是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相契合,探索出一套適合各高校各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樹立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有效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教育教學模式休憩相關,僅僅是純理論教學,難以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彌補校內教學的不足,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注重“四項結合”,把握“三個提高”,以此為原則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四項結合”包括:把高校實踐教學與企業實際生產相結合;把高校任課教師與企業工作人員相結合;把高校優勢資源與企業有效資源相結合;把高校學生評價與企業員工考核相結合。“三個提高”包括: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提高實踐基地與高校協同育人的能力。
2.增進校企合作,人才流通。實踐基地建設內容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軟件建設主要涉及高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培養。這里主要包括兩個層次:層次一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綜合型人才的培養與導師密不可分,除了本校理論性導師,同時配備企業的創新性實踐導師,全面培養學生。層次二是高校和企業互派管理人員掛職,高校管理者了解企業的運營模式和人才需求,企業管理者了解高校的培養方式和學生的需求,進而互通有無,真正實現人才的有效性培養。
3.面結合市場需求,推動學生就業。高校培養內容和市場實際需求不共軌是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就業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學生找工作難,另一方面企業抱怨招不到合適的人。通過實踐基地實地教學,讓學校就業指導教師和用人單位都參與教學,一方面從理論上結合霍蘭德類型論精準化指導學生就業,另一方面從實際應用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在校生的崗位匹配度,從而實現高效育人和社會用人的有效對接。
4.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高校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通過實踐基地掛職參與互動教學,充分了解企業狀況和市場需求,并把這些知識融入校園課堂中,提升課堂的理論水平和實踐價值,使得沒有進入實踐基地學習的學生也能獲得相關知識,進而全面提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水平。
二、高校實踐基地管理模式創新
1.建立實踐基地專項工作小組,專款專用,專人負責。用項目化進行實踐基地運營,把項目設置在學科內,學科選出部分人員作為實踐基地的管理人員和教學人員,責任到人,并匹配相應的激勵政策。
2.建立科學合理、可行性強的管理制度,確保實踐基地能夠合理運營。制度的設立是工作開展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實踐基地人員的崗位職責、設備及儀器的管理制度、教學和實驗的管理制度、經費使用制度、學生管理制度、掛職人員管理制度等,在這些制度的保障下,確保實踐基地高效運轉,保證正常開展實踐創新教學和相關活動。
3.制定合理的課程設置,實踐基地不是個空殼,要有實在的填充內容。除了硬件設施、管理制度、人員到位以外,課程設置是關鍵。把創新型理論教學、實踐動手型教學、賽事型教學、互動型指導教學融入其中,把學科前沿發展、技術進步、生產工藝等作為教學內容,并根據在校生和畢業生的反饋及時完善課程內容。
4.制定有效的教師和學生激勵機制,教師掛職和學生實踐是基地的兩大功能,有相應的激勵機制才能保障基地有效運行。鼓勵教學教師及相關人員積極創新,將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爭取做得更好。對于指導學生取得優秀成績的指導教師,高校應給予相應獎勵,并且計入相關檔案;對于在創新型賽事或活動中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應給予獎勵和獎狀。
三、高校實踐基地課程體系的構建
1.基于創新創業培養體系的課程構建。由校企雙方共同建立實訓室,把企業的研發、生產、營銷等環節融入實訓室中,讓學生真實參與其中。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各類需求與校外實踐基地的師資情況及優勢特點科學地結合起來,開設可供學生選擇的個性化實驗項目。比如,食品加工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酸奶的工藝優化;建筑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CAD制圖等。
2.探尋新型的互動式課程模式,推動課程改革。借助國際化的教學方式,通過頭腦風暴、角色扮演等方式形成相應的職業教育模式,讓學生親身投入真實工作場景中。結合創新創業賽事,完善參賽制度。學以致用,學生在賽事中形成創新理念,企業也能獲得青年學生的新鮮思路,從而產生實際效益。
3.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相接軌,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于提高求職技能而言,企業相關人事負責人給學生上課,把真實的面試環節引入課堂中,再通過模擬面試驗證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對于實習環節而言,把招聘須知發布給學生,并對內招收實習生,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素質。
4.課程評價體系多元化,注重德智體美勞全方位考核。在2018年9月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實踐基地的課程評價體系要注重多元化,要結合德智體美勞這五個方面進行評價。學習成績、動手能力、實踐技能、品德狀況等都要納入課程考核體系中,并把相應考核情況與學生的就業推薦、保研、出國推薦相結合。
四、高校實踐基地的發展方向
1.江浙滬一體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就目前就業情況看,高校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會進入中小型民營企業工作,企業的文化氛圍、運營機制、管理方式對于學生學習及目標定位都起到決定性引導作用,將企業實際存在的項目及項目需求與校外實踐基地合理結合起來,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市場價值。高校應面向市場,主動走出去與企業合作,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市場價值提升作為目標。上海企業聚集,不少企業走向了周邊城市,如蘇州、杭州。高校需要對實習基地進行選擇,除了確保所選企業與學校長期合作外,還可以多關注周邊城市及學生更愿意去的城市,找尋合適企業拓展校外實踐基地,開展適合校企雙方有利發展的研究項目與應用開發。一方面在真實的工作氛圍中鍛煉學生的技術能力,使其創新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學生直接對口就業單位,實現學生-單位“近距離”。對于企業來說,在合作過程中可以培養出自己需要的人才,從而實現校-企-學生三贏。
2.通過工作室模式推進精準化指導,促進學生能力提升。實踐基地中的成員按照項目劃分,項目通過工作室模式開展,比如某個創新創業項目已經獲得相關部門的有效批準,或者處于孵化過程中,學校和基地均要提供資金支持,成立相對應的工作室,并配備相應的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指導,持續運作。除了項目工作室,職業化指導以工作室模式開展,不同工作室對應不同需求或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依據其特長定向指導,既發揮教師的特長,學生又能得到最大收獲。
3.學習和賽事相結合,以學帶賽、以賽促學,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目前各類賽事不勝枚舉,涉及各類學科和各個層面。學生通過與各大高校高手同臺競爭,很好地激發自主學習能動性,使其在競爭中不斷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參與競賽和組織競賽是基地建設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賽場不僅能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眼界,還能促進實踐基地完善,通過學生的參賽情況完善基地工作機制,達到基地建設和學生培養相輔相成的目的。
五、結語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學生將不斷走向世界舞臺,創新創業能力對學生的培養非常重要,中國學生的學習能力一直走在世界前端,但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通過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中國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國家發展提供強大的后備人才力量。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高地,基于創新能力培養視角,校企協同創建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自我學習、勇于創新的平臺,意義重大。當然,校企聯合共同進行實踐基地構建,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包括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及教學體系等。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資源借助企業提供的相應實踐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提高實踐教學成效與質量,為社會源源不斷輸出符合社會發展的創新創業型高素質人才,推動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李鵬,張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的探索與研究——以河北科技大學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7(12).
[2]田雯雯.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3).
[3]曹建平.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高校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5).
基金項目:2018—2019年上海市高校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校外實踐基地項目,上海海洋大學光明乳業公司職業生涯校外實踐基地HJWX20180501;2018年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改革與教學管理研究項目,基于創新創業視域下的高校實踐基地建設研究A1-0201-00-03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