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英
摘? ? 要: 高校中心工作的要點是人才培養,大學生群體除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本文從高校的角度探索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教育的實施途徑,力求強化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以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 高校學生黨員? ? 社會責任? ? 實施途徑
在信息社會,社會思潮跌宕,實施社會責任教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向,特別是學生黨員這一優秀群體。
一、當今一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
所謂社會責任感,是在特定的社會里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是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新時期大學生是承擔起社會責任的主力軍,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及成效。但是,部分大學生漸漸淡化社會責任觀念,對他人及社會呈現淡漠的心理。
一是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信息化程度加快。2018年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網民2968萬人,較2017年末增長3.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加速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加快,成為網民規模增長推動力。“95后”大學生樂于接收來自于互聯網的信息,更愿意運用互聯網倡導個性化與共享性。大學生運用互聯網信息傳達一言一行已然非常普遍,主要表現為微信、QQ、微博、移動客戶端(APP)等,這就很容易造成一種局面——“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我在你面前/你卻在看手機”。
很明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便利、充實了生活,另一方面減少了大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和戶外集體活動的時間;一方面學習方式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休息時間減少了,部分學生表示某些專業不能離開計算機操作;一方面增強了個人的是非辨別能力,另一方面對社會及他人的信任度降低,且個人精神空虛度增強。這些都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較大的影響。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重說教輕教化。一些農家大學生,被寄予厚重的希望,家長教育能力的欠缺是其子女責任感淡化的一個因素。以筆者任職的廣東醫科大學為例,在35人為單位的班級中,農村家庭的孩子基本占50%以上,其實,全國范圍而言,特別是在師范院校,這種現象更明顯。農民家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種觀念,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只要讀大學就會有出息,就能為家里增添榮耀,并沒有考慮過孩子對社會的發展是否需要承擔一些責任,或者說,對社會的發展有無責任等的概念都沒有。
三是學校教育的偏失,重灌輸輕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高校責任不可推卸。但由于高校教學計劃及管理制度的限制,教學內容注重理論多于實踐,教學形式注重灌輸多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發展需求及學生個人成長需要相背離。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相當一部分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觀”的理念基本上是在大學階段培養的,所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對學生培養社會責任的意識與實踐有較大關聯。
二、社會責任教育的實施途徑
社會責任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良好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終身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在高校開展社會責任教育是一項系統且浩大的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共同參與。其中,學校對學生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所以,作為大學生中優秀的群體——學生黨員,如何創建社會責任教育的實施途徑,筆者有以下思考:
一是縱深高校學生黨員社會參與機制建設,增強責任意識,創造教育環境。高校黨員的社會參與構成了高校黨建在社會領域的延伸,也構成了高校黨建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學生黨員,社會參與的廣泛開展能夠為大學生社會價值的實現和提升提供基本路徑,有利于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結合實證研究,了解到當前高校黨員的社會參與機制的構建滯后,即當前一些高校學生黨支部所組織的社會實踐“程式化”“任務化”,內容與形式單一,集中于志愿者服務、三下鄉服務等,在這些實踐活動調查中,大學生更多的是停留在服務層面。而且,社會實踐活動仍然較少以黨組織的名義開展,一般是學生黨員融入其他同學中共同服務缺少組織性、指導性和系統化。社會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黨員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且通過體驗最大限度地增強責任感。
具體而言,其中的實踐內容一般包括義教和義診,本著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原則,對農村孩子進行學習指導和教育,對農村農民進行簡單的疾病檢測或疾病預防宣傳。在此過程中,大學生運用知識之余能給自己帶來愉快的情感體驗。但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任務化,一些高校對社會實踐活動提出規定性的任務,大學生主觀上認為通過簡單的義教或義診等規定動作完成任務即可,部分社會實踐活動已不以社會實踐所在地的實際需求為準則,不對此地的實際困難尋求幫助與反饋,形式化的痕跡愈來愈明顯。
加強改進學生黨員的社會參與機制,關鍵在于優化學生黨員參與社會活動和承擔社會職能的基本程序、形式,逐步提升高校學生黨員的社會價值。對此,必須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給予大學生黨員更多“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并通過多元的、組織化的社會實踐和教育活動,豐富高校學生黨建社會參與制度的基本內容、形式。
二是提升課堂教育強度,深化學生黨員的價值理念。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中要求:“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的新發展對黨員的新要求,堅持以知促行,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四講四有”是全面從嚴治黨的舉措。
大學生黨員要增強社會責任理念,首先在于課堂教學。而且,提升高校教師的課堂教育強度,對學生價值理念的培養有重要作用。學生價值理念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責任,更是每一門課程教學教師的責任所在。大至課堂教學內容,小至任課教師的言行舉止,課堂上的任何一字一句、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價值理念。“學高為師,身高為范”,在常年教學工作中,在關鍵的節點上,教師用自身的價值體現社會責任的理念,無疑是最具價值的教育。但是部分任課老師只負責專業課程的教授,卻沒有對大學生學習此門或此類課程的社會意義進行講述,所以,大學生慢慢會自我削弱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再者,平時的黨課教育、黨日活動等平臺也能強化大學生黨員對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意識,這是更直觀與全面的方式呈現。
三是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輻射全人教育。營造學生黨員培養責任感的成長氛圍,高校黨建工作責無旁貸,從對“責任”一詞有認知度到將“責任”內化為信念,從而踐行“責任”,這是一個需要學習與體驗的過程,而感恩教育是其中的一種手段。于整個大學生群體而言,從入學的拜師禮到課堂上的上課起立,到最后離校時的謝師禮,并不是每所大學都倡導這樣的儀式,卻是不可缺少的。于學生黨員而言,開展社區服務、建立黨員服務區,以此感恩社會、感恩校園。
三、結語
很難想象,一個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大學會是合格的大學,在培養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方面缺乏完善機制的教育會是成功的教育。高校應該讓大學生思想深處認識到:社會責任不是社會強加給社會成員的“任務”,而是人內在精神價值的自然外化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黨員強化責任意識,了解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我們都要有所行動。
參考文獻:
[1]劉朝暉.重建價值主體[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3.
[2]楊澤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對策[J].麗水學院學報,2008(1).
[3]張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強化的路徑分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