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波 王耀東 郭丹 耿曉媛
摘? ? 要: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與教育生態化發展趨勢下,高等院校應把握好時代發展脈搏,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下教學模式的創新。本文針對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基于翻轉課堂相關在線平臺,積極探索新型“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指出會計教學模式發展新方向,豐富“互聯網+教育”相關理論。
關鍵詞: “互聯網+教育”? ? 會計教學模式? ? 模式變革
一、“互聯網+教育”的相關概念
(一)慕課。MOOC(慕課)中“M”是大規模(Massive)的意思,傳統課堂可能只有幾十個學生,但慕課的相關課程是成千上萬的人,最多可達160,000人;第一個“O”是開放(Open)的意思,以愛好為指引,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參與進來,無論國籍如何,只需要一個郵箱注冊就可以共同參與;第二個“O”是在線(Online)的意思,在線學習,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C”指的是課程(Course)。MOOC的典型特征是以網絡的形式將教師講座內容傳播到世界大多數地方,通過實時在線測試用于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和教師的情況會以大數據形式上傳到客戶端。
(二)微課。微課是指用流媒體等方式對某一基礎知識和課程設計進行提取,從而使學生獨立思考并提高學習效率。關鍵內容是在該平臺上的講解視頻,包含課程主題、學習反思、材料課件、實踐測試、學生反饋、教師評論和其他輔助教學資源相關的教學設計。微課將這些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一種集合多種應用程序的資源平臺。由此可以看出,微課與以往教學模式明顯不同,是基于原有資源打造的與現代課堂相匹配的相關視頻資源。
(三)藍墨云班課。藍墨云班課是一款由北京智啟藍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打造的教學平臺,可以用于信息教學。藍墨云班課的移動應用程序能夠提供支持整個教學環節的功能,教師和同學通過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或者計算機就可進行簡單有趣的互動。教師可以將各種類型的教學資源推向學生手機,提醒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的移動設備成為學習工具,不再僅僅是社交和游戲的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對整體學習行為數據的收集,藍墨云班課可以實現過程激勵和形成性評價,從而推動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二、“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
主要采用調查問卷的分析方法,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會計學院的部分學生為主體。設計的調查問卷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學生基本信息;喜歡哪種類型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手段與“互聯網+”新型教學手段下學生的學習狀況。采取網絡與實地調查同時開展的形式,一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264份,占比88%,除去有問題的調查問卷,實際有效調查問卷248份,占比94%。
以往的會計教學手段主要指教師師用板書或者利用PPT為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講解,每一堂課只有老師獨自在講臺上講解,老師和同學之間幾乎沒有互動,這種教學模式老師的教學負擔相對較輕,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不理想。從表1可以看出,每堂課80分鐘,但是在以往教學模式下,88%的學生有效學習時間最多只有40分鐘,課上集中注意力40分鐘—60分鐘的占比10%,課上集中注意力達到60分鐘—80分鐘的僅占2%。在當今社會發展背景下,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弊端日益顯現,因此必須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積極改進會計教學手段。
由上述分析可見,兩種模式產生差距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是因為“互聯網+”的會計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任課教師的工作壓力,老師課前需要備課,并且需要總結出一些問題發到“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從而使部分學生提前預習,增強教學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負擔;第二個重要原因為基于“互聯網+教育”開發的“藍墨云班課”學習APP,提高了學生手機的利用效率,上課前需要在這個平臺上進行點名簽到,課上老師會在這個系統上面發布一些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在這個平臺上舉手或搶答,在這個平臺上的簽到和進行的一些其他活動都會增加學生的經驗值,而這個經驗值在期末考試時會折合成一定的分數,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整堂課所有的活動都在手機上完成,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互聯網+教育”的會計教學模式變革的必要性
(一)緊跟社會發展趨勢,改變原有的會計教學觀念。雖然現在“互聯網+教育”的學習模式已經變得普遍,但還是有一些高校未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依舊以老師為主導,讓學生被動學習,這種教育模式沒有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育模式存在弊端,會計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現如今只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
(二)順應大數據時代,擴寬課程覆蓋范圍。由于如今經濟環境日益復雜,不同領域對會計知識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會計教材上的相關會計政策與現行的最新政策存在一定的差距,會計教材知識更新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且現在僅僅開設財務專業相關課程,不能培養復合型人才,造成會計畢業生所學的相關知識與企業所需的會計人才應具備的會計素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順應“互聯網+”新形勢,滿足高校會計教師的現實需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速逐漸加快。與此同時,各學校會計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類專業變為各大高校最火的專業之一。會計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學科,現如今高校相關教師部分為離開學校的研究生,缺少實際工作經歷,在上課時不能將理論和實踐有機整合,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理解相關理論,高校難以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
四、“互聯網+教育”會計教學模式變革的具體措施
(一)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大力打造互動性教學課堂。例如審計學課程是一門動手操作能力很強的課程,可以給學生錄制一些“慕課”供大家課前預習。在上課時充分發揮“藍墨云班課”APP的優勢,上傳相關案例,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讓每位學生扮演一個角色模擬整個審計流程,讓每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深入討論和交流,通過參與提高其學習興趣,改變以往的死板授課方式,讓整個課堂變得活潑、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變革教學內容,使會計教育課程設置多元化。現在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的學習模式,通過線上APP給學生傳遞一些最新的會計政策,供學生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開設計算機會計類課程及一些基礎的編程類課程,不斷擴展其知識面,努力提升其綜合素養。而且現如今的一些會計教育模式只注重會計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其他相關知識的補充,且對國際經典案例缺少深入的探討,使得學生缺乏全球化視野,因此在教學的同時應注重國際化案例的傳授,努力培養學生的國家化思維。
(三)大學老師應加強互聯網相關理論的學習。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高校教師應該從“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轉變,努力開展智慧教學,特別是方法的傳授,不斷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高校教師在掌握會計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學習與會計信息化、大數據和云計算相關的知識,具備多元的知識結構。在這樣的前提下授課內容才能更加豐富,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大限度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欒甫貴.論會計教育理念[J].會計研究,2013(4):20-24.
[2]黃虹,朱荷英.“互聯網+”背景下會計本科人才能力表現的調查分析[J].商業會計,2017(18):4-7.
[3]張寶賢,唐建榮.“互聯網+”下會計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財會月刊,2017(36):80-85.
[4]繆啟軍.“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基于藍墨云班課平臺的實踐[J].財會月刊,2017(33):78-83.
[5]湯健.“互聯網+會計教育”核心課程群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08):259-260.
[6]陳林榮.“互聯網+”時代對會計教育工作者的挑戰[J].商業會計,2017(09):109-110.
[7]張偉遠,段承貴,封晨.香港大學“互聯網+”繼續教育系統模式的實踐思考[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1):11-18,26.
[8]曹玉萍.“互聯網+”對會計行業的影響探析[J].會計之友,2018(07):38-41.
[9]杜素音,趙男男.“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信息化新常態教學模式探索——以高職院校財務軟件應用教程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6):150-152.
[10]畢方喆,林少娟,余向群,張瑞琛.“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6(18):121-122.
[11]Kathy Michael. Virtual classroom: reflect of online learning[J].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2012(29):156-165.
[12]Elke Hofler, Claudia Zimmermann. A case study on narrative structures in instructional MOOC design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 & Learning, 2017(10):48-6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移動信息化教學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編號:SJGY2017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