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摘 要:土地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根本,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由于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進步,當前的土地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夠完全適應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需要。為了更好的促進社會的進步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需要對現階段的土地管理制度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創新,在土地管理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我們的土地管理政策能夠適應現代的改革發展趨勢。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創新;分析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改革,才能夠使我們國家的土地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明確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土地資源的利用,充分發揮土地的價值。在現階段,如何更好的在土地管理中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當前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一、我國現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狀
我國的土地管理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原因有的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也有因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我們對于目前的土地管理中的供給側改革現狀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解決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首先,我國現階段的土地規劃不完善,導致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供求緊張。因為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土地的需求不斷加大。但現階段城市土地擁有量是有限的,而工業領域的土地需求、商業領域的土地需求以及民用領域的土地需求都在持續的增加,使得土地發展跟不上社會發展[1]。另外,由于我國土地規劃的不合理,使得一些土地沒有得到真正的使用,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
其次,我國現階段的土地供給方式也存在著不合理的方面。由于我國的體制限制,我們國家的城市土地都是屬于國家的。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政府機構就是我國土地使用的管理者。雖然,我們國家的土地在公共設施建設等方面,已經快速的發展起來,但是,這種單一的土地供給形式,也導致了一部分土地配置的不合理,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我們國家的土地是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讓開發商取得土地使用權的。雖然這種公開競價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更加公平的擁有土地使用權,但這種方式的也造成了一部分專用用地沒有發揮其真正的用途。例如,很多開發商拍得了土地以后,并沒有建設相應的設施,而是建造了大量的辦公樓等,浪費了土地資源,降低了土地功能的發揮。
第三,現階段的土地管理政策,忽視了社會發展的產業化結構,使得土地的使用不利于產業的優化調整[2]。由于對于土地的使用用途是通過行政手段進行規劃的,在這些規劃中,往往沒有考慮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進度,造成了土地資源不符合產業發展的要求,從而降低了土地使用的效果。
第四,我國現階段雖然已經進行農村土地的市場供給,但是由于制度等的不完善,使得農村土地在出讓時,不能夠有效的保障土地出讓方的利益,導致農村土地的市場供給率不高等。土地出讓的管理權及利益的分配權,往往掌握在村委會等少數人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不公平的交易結果,使農民的自身利益受到損害。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土地管理中的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種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整體進行改革的方式。我們的土地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管理過程。我們需要對土地的使用進行管理,就要進行土地貯備管理、土地規劃管理、土地進行定期整改管理、土地進行流轉和交易管理以及土地的開發建設管理等多個方面的管理。在這種復雜的管理過程中,供給結構性改革,可以使我們的土地管理更加規范化,可以使我國的土地的各項相關制度更加明晰健全。通過供給結構性改革,使我們能夠從多個方面去優化土地管理制度,使我國的產權制度、開發管理制度等都得到完善。也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的調整土地使用結構,加大土地的合理供給,使閑置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3]。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還可以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土地改革帶來的好處,提高人民群眾的住房的改善等要求。我們還可以降低土地不合理的浪費,充分保證足夠的民生用地,從而保障基本的民生需求。我們的改革還可以加速城市化進程,使其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等。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土地管理的措施
(一)激發土地供應的活力
我們要加強土地的供給活力,使土地的供需關系平衡,從而保證土地的合理配置。首先,我們要改變現階段的單一的土地供應模式,我們需要引入更多的土地供應主體,而不是單靠政府進行供應。我們要積極鼓勵農村集體所有制下的土地進入到供給行列,以加強土地供給上的多元化,從而激發土地供給的活力[4]。農村集體土地參與土地供給,可以充分調節目前土體的供應緊張,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局面,我們應該鼓勵農村集體土地在市場上進行有序的交易,使土地資源向著更加健康的使用方式推進。放寬土地開發權限,鼓勵更多的企業和個人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從而達到土地的有效利用。
(二)加強土地結構管理
土地資源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基礎。我們要實現土地的有效管理,就要加強土地結構的管理,使土地結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我國的產業調整。我們要從土地結構上嚴格把握產業的發展方向,對那些污染大,不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企業,控制其土地占用量。而對那些新型的綠色能源企業,要加大政策支持,將土地供給向這些環保企業傾斜,從而達到推動產業調整和進步的作用[5]。我們要嚴格把好土地管理這一關,使我國的土地可以充分發揮促進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作用,使土地的供應與國家經濟目標相一致。
(三)降低土地的閑置及浪費
由于我國存在著許多的閑置土地,從而導致了土地沒有得到充分使用。我們要嚴格監督各開發企業的土地使用情況,發現長期閑置的土地,要及時進行土地回收工作,降低土地的浪費,節約土地資源[6]。我們要將這些回收的土地盡快投入到新的土地流轉中,積極促進土地市場的發展。同時,我們也要積極鼓勵企業主動退回不需要的土地,使這部分土地重新被規劃及開發利用。
(四)完善農村土地供給的保障制度
我們在鼓勵農村土地參與土地供給時,也要同時加強相關的保障政策,避免由于農村的土地供應而導致的農民利益受損的情況。在農村土地參與供給的過程中,要確保交易過程規范化,透明化,制度化,要對農村土地的供給全過程給與重點監督,使農村土地能夠得到有效的流轉和使用,這也是促進我國城鄉統籌管理的必要措施,從而更好的實現土地管理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
結束語:
為了更好的發展社會經濟,推動我國的產業調整,降低土地資源的浪費,我們要深入實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加強土地制度化建設,創新管理方式,積極發揮土地的作用,優化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使我國土地管理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J].工程技術研究,2018(06):204-205.
[2]許兆陽,趙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探討[J].科技風,2018(05):221.
[3]邵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的探析[J].農家參謀,2018(04):21.
[4]詹希平,劉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土地儲備供應制度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8,31(06):28-32.
[5]彭藝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272-273+275.
[6]盧為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J].國土資源情報,2017(0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