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 要:現代網絡文化的普及和迅速發展,使得網絡已成為現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時,網絡又是一把雙刃劍,來自網絡的負面影響嚴重影響了現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外重要,要從各個方面引導學生。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心理;思想政治
一、常見的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
1.好奇心理的滿足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年代,互聯網具有信息傳遞快、內容新、覆蓋面涉及廣等特點,互聯網有文字、照片、視頻等各種形式多樣且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大學生眼前,吸引了大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可以在網上方便、快捷的閱讀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信息,與此同時,由于網絡的推薦,很多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瀏覽了很多的網絡信息。
2.逃避心理和解脫心理的滿足
進入大學校園后,各種壓力一并而來,有沉重的學習競爭壓力、人際交往的困惑壓力、感情困惑的壓力、競爭激烈的就業壓力,重重壓力使得本就不成熟的大學生感到難以適應,于是,大學生會通過網絡這個多元化的平臺去釋放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
3.發泄心理的滿足
95后大學生因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加上剛步入大學生活對身邊環境不適應,人際交往關系緊張,由此造成的長期心理壓力,需要一定的方式和平臺去宣泄自己的內心,大眾網絡無疑成為大學生宣泄心理方便快捷的首選方式。
二、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互聯網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網絡文化具有虛擬性特點,網絡文化的虛擬性為大學生與外界交流提供了便利,且這種交流方式是大眾熟知的、安全的和具有保密性的,大學生可以把內心深處的真實的自己釋放出來,可以借助網絡文化的虛擬性為所欲為。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對于剛步入校園的懵懂的大學生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但是由于脫離了大眾群體,長期使自己處于虛擬環境中,久而久之,很多大學生開始對現實世界變得冷漠和厭倦,長期的對外在環境的抵觸心理使大學生開始自我封閉、雙重性格逐漸形成,更使得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困難、人際關系冷漠。
網絡文化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和自由性特點。網絡文化日新月異,網絡資源數目種類偏多,對于大學生尋求內心滿足提供大量的資源。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網絡文化的隱蔽性和兩面性更是加劇了網絡不良文化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網絡管理的不規范化使得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任何人都可以發布消息、使得大學生過多的投入并依賴于它,因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參與意識,大學生不能積極樂觀主動的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會大大降低。
2.大學生人際交往因素的影響
剛步入大學的學生,由于背井離鄉,沒有家人的細心照顧和叮嚀,再加上身邊熟悉的朋友各奔東西,缺乏情感交流和關懷,因此,大部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因為年齡的代溝也不愿意和家人溝通,又因為身邊的朋友不熟悉,和同學之間人際交流少,只能將情感投入到互聯網的虛擬世界里。這些網絡心理問題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對豐富的校園生活學習和活動缺乏了解,對大學生生活感到迷茫。大學生活的自由與高中學習形式的轉變使得他們不再像初、高中時有班主任老師監管,大學生活和學習模式的轉變,使學生的心態發生了改變,由最初的自覺學習和被迫學習到自主學習的轉變,加上大學生主觀意識加強,受外界作用影響小,自我意識強,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往往更喜歡利用網絡這個大眾喜聞樂見且隱蔽性的社會交往渠道和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大學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方便、快捷并具有神秘性地與他人進行交往,在匿名的狀態下,可以暢所欲言、盡情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在面對網絡虛擬性上,缺乏正確的認識,因而易產生不正確的網絡心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應對策略
1、充分利用高校網絡平臺,建立健全網絡心理教育工作平臺
高校思想教育必須重視大學生的網絡心理教育,建立健全網絡心理教育工作平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有完善的規章制度,相關負責人員按時按責值班,每個工作日均安排有值班人員接待服務;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除了面對面咨詢之外,還開展網絡心理咨詢服務等,進一步擴大心理咨詢的范圍,確保心理咨詢不留盲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有完整的輔導學生記錄表,堅持嚴格的保密紀律,嚴格管理心理咨詢記錄和學生有關檔案資料。遇到特殊事件及時與學校主管領導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溝通聯系。
2.高校應加強心理育人師資隊伍建設
良好的師資隊伍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高校應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高校每年在制定師資隊伍培訓規劃時,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舉辦的相關心理咨詢課程,以促進專兼職教師的自身成長。
3.高校應加強心理育人活動體系建設
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板報、櫥窗等宣傳媒體和第二課堂活動等途徑,積極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宣傳。在學校櫥窗專門設置“心理專欄”,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廣大同學的興趣,陶冶學生高尚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并以班級主題班會、主題板報、心理健康系列大講堂教育活動、團體心理游戲大體驗活動等多種形式向同學們做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高校應不斷創新活動類型,從不同角度切入大學生的心理,擴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活動應貼近目前大學生真實的心理問題,對引導大學生自我健康成長、提高自身素質,構筑和諧完善的內心世界能夠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旭晨.互聯網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初探.蘭州大學學報.2000( 28)
[2]安琳,印曉星,高軍紅,等.醫學生網絡成癮的現狀及干預研究綜述[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1):155-158
[3]劉海龍, 張立志.把握大學生網上心理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東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1( 3)
[4]曹鳴岐 .電腦網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 ,(3)
[5]吳幼珍.淺論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問題與調適方法[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