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巍巍
一、課題提出
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孩子總是讀不好。老師的示范,同學的領讀,總是讓他摸不著門道。即使可以讀得很流利,也不能讓聽的人感覺他明白文字中蘊含的意思,總覺得有些生硬。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顯可以看出,僅僅讀正確是不行的。所以,我覺得學生讀不好的原因之一是沒有體會到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因此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含著的感情,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再指導朗讀技巧,進行訓練效果應該好很多。學生的情感發展體現在多個方面,各門學科都體現著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語文課堂尤其如此。我覺得在朗讀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學生情感與朗讀的關系,明確指導小學生朗讀的方法通過多種方法的選擇比較,找出適合學生自己的朗讀方法,使學生愛上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朗讀中感受祖國語文的美好;在感受美好的同時培養美好的情感,讓學生熱愛語文,愛學語文,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三、研究對象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
四、研究方法
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
五、研究內容及措施
學生的情感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在整個小學過程中,他們的世界觀會逐建立,并且在初中,高中階段逐步得到完善。在小學時期對世界有一個良好的認知,在以后的成長中會少很多煩惱,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每一個小學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體驗,我選擇朗讀這一途徑。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我們地區,大多數學生可以講好普通話。但是,朗讀水平有待提高。有經驗的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朗讀訓練得很好,讓人聽著如沐春風。這樣的班級凝聚力很強,有鮮明的特色。因此我決心也從抓好朗讀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
(一)向課堂要效果
在學校中,課堂是教師的第一陣地。向課堂要效果是最切合實際的。我本身是個感性的人,樂于感知課文中的情感,我用自己做樣子,要學生受到感染。《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除了課前收集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故事中人物的經歷為課堂的學習做鋪墊之外,我課前很認真地準備了范讀。當孩子們打開課本,靜靜地聽我讀課文的時候,我已經深深地融入到文字中去了。“大娘,停下您送別的腳步吧。”我的聲音在教室里響起。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讓眼淚掉下來,我覺得這樣不禮貌。但是,當我讀到“小金花,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的時候再也沒有忍住,淚珠的滾落影響了聲音——我的聲音發顫了,孩子們也明顯注意到了變化,但是他們也被課文深深地感染了,這感動源自心中本來存在的善良。就這樣,我成功地把孩子們引入那感人至深的故事。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隨機指導學生朗讀,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讀得入情入境。最后在齊讀中,感情得到升華,體會到志愿軍的忘我付出。
(二)賞識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讓學生抬起頭,教師首先要抬起頭,細細地端詳面前的孩子們。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教師要善于發現。
(三)敢于質疑,在疑問中越讀越好
學貴有疑。敢于質疑的孩子才是懂得思考的。所以在課堂上,我總是不遺余力地鼓舞孩子們要敢于質疑。我告訴他們:語文課沒有對與錯,只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見解,只要有思考就會有收獲。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們都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老師,我覺得……”是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我也樂于傾聽他們的心聲。“你來試試,這句話怎樣讀更好?”“你有什么意見?”在這樣的鼓勵性話語中,孩子們的思維更加活躍。《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完以后,我們把它變成了一個小課本劇。孩子的精彩表演讓我很感動。因為課文貼近他們的生活,也許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所以演起來格外得心應手。記得一個小男孩演的父親幾乎讓我們忘記了他不過是個孩子,那樣的語氣,那樣的神態,加上母親和孩子的配合,簡直天衣無縫。我想學生一定是把自己就當成了劇中的角色,有了體悟,演起來,說起來才得心應手,讓觀眾感動。
(四)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提高朗讀水平
小學生的情感世界是細膩而豐富的,在朗讀中訓練學生的情感是提高朗讀水平的一個方法。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東西絕不僅僅是提高水平這樣單一。只有心里接受并且認同了,學生才會高高興興地去做,反之一切都會很難。當然,進行這樣的訓練并不容易,首先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榜樣,告訴學生:照著我的樣子去做。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我并不是總用一個方法,而是時常變換不同的方法,讓學生總對學習保持一個新鮮感,自然地愛上朗讀,這樣就事半功倍了。
六、研究成果
1.朗讀水平有所提高,能夠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2.對課文的體會更加深刻,能夠從文字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3.學生情感發展更為和諧,懂得體諒別人,樂于幫助別人和相信別人。
4.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七、研究反思
任何一項研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每天的工作繁瑣而眾多,在忙碌中抽出時間研究觀察總結反思,既讓我感到疲憊有充滿樂趣。我覺得小學生的朗讀能力與情感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不存在沒有情感的朗讀。但是怎樣讓情感能夠恰到好處地體現就是一個技巧了。我想,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我不刻意引導學生非要讀出什么。我只問:你想怎么讀?這在今天似乎不是那樣受歡迎,畢竟有很多人要看到效果。既然浪費了時間,就讓時間發揮最大值。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疏漏,導致研究到一定程度不能更加深入地進行。這也說明我個人的科研能力很是欠缺,不僅僅是能力的問題,更有知識的積累。學生的能力形成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會導致全盤的崩潰。教育無小事,作為一個教育者,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關注學生情感發展,關注學生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