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輔云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學科打好基礎;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如此之重要,承載之重任的語文課堂則是教育成敗的關鍵,近十多年來,無數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這方面的教改與研究,為摒除“填鴨試”的傳統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依據筆者二十多年的一線語文課堂觀察:部分教師秉承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單一少變,忽視學生的主觀意識,缺乏獨立解讀文本和教學設計的能力,語文課堂出現一種散亂無序、沒有生機、空洞無效的低效率現象。
如何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積極參與的高效語文課堂,是當今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課改所急,教育所須。筆者從教將近三十年,目睹教育改革的風風雨雨,從審美的角度,借助美石要素的啟發,認為一節高效的語文課堂,亦可從“皺、漏、瘦、透”四個方面構建或評價。顧名思義,“皺”即課堂有趣有起伏;“漏”即空些時間給學生;“瘦”即教學有選擇有重難點;“透”即滲透教學目標。具體探究如下。
一、“皺”,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起到一“皺”激起千重浪的良好學習氛圍,導語用“皺”是關鍵。
(一)制造懸念,以疑入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活動大多是由質疑開始的,因而疑問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想弄明白的愿望,迫使自己靜下心來,注意力集中。例如教師在教小說《多收了三五斗》時可以這樣導入。
師:同學們,農民趕上災年,糧食欠收,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是壞事!
師:要是風調雨順糧食增收,農民多收了三五斗呢?
生:是好事!
師:果真是好事嗎?你知道“豐收成災“這個成語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小說《多收了三五斗》。
這樣不但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課文,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起到了“皺“的作用。
(二)激發情感,以情入境
“情到深處自然真”。情是最能打動人的,如何從文章的風格、價值、主題思想等方面去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充分認識文章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取得情感上的共鳴,要從“皺”字做”文章”。例如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 》時,教師可以情感入手。
師:同學們,你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過困難或挫折嗎?
生:遇到過
師:還記得當時的情形嗎?感受如何?誰來說說
生:暢說后給一位學生作典型性發言
師:(略作點評后)在人生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困難、挫折,比如,在學習上你認為很努力了,卻發現自己與別人有很大差距,你想和別人搞好關系,人家卻不理你,面對類似等等情形,你是灰心喪氣、束手無策,還是毫不畏懼、知難而上?
這樣的以情導入,以情動人,特能讓學生記憶深刻,為一節高效課堂作了很好的鋪墊。
(三)媒體歌曲,以趣入境
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恰當應用媒體、歌曲、故事、用典、趣事等方式進行導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散步》的時候,通過視頻《媽媽請洗腳》的觀賞,一下子把學生連續上幾節課,又困又乏的情緒提高起來,極快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漏”,激起學生的參與度
所謂“漏”,就是要留空出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實踐教學中,很多老師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怕講解不到位,怕學生掌握不了所教知識,因而出現了“滿堂灌”或老師講的多學生參與少的不良現象。作為老師必須明白:現代教學觀念的核心是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和語言能力,進而發展個性。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課堂上教師盡可能地空出些時間讓學生質疑釋疑,學生的參與將是積極、主動的。如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
1.字詞、句義的教學,請同學們自己借助文后注解或工具書弄懂,不懂的在課堂上提出來,請同學幫助來解決。
2.文義及中心的理解,則可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形式進行。
這樣的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積極主動的探究,不僅避免了傳統的“滿堂灌”教學,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高。
三、“瘦”,教有所選,學有主次
“瘦”即瘦身,意思是教師在教學上要懂得取舍,要有選擇。著名的教育專家陳日亮教授說:“是否集中或圍繞一二個主要教學點,設置若干個有聯系的思考題,將探究引向深入,是一節好課的標準”。特別是敘述性文本的教學,由于篇幅較長,內容較多,教學上要求學生不僅把握作品的內容,具體分析人物的藝術形象,還要感受作品所展示的社會現實生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作品的主旨,對人物語言進行揣摩分析等等。短短的一二節課,老師沒有一定的文本解讀能力,課堂設計能力,是很難抓住教學重點的。
四、“透”,完成目標,學以致用
“透”即通透,是美石的要素之一,卻是語文教學的質的根本要求,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內容、形式看目標、能力。一節洋洋灑灑、掌聲不斷、大大小小卡帖滿教室、學生動靜搞得很大、發言也是有板有眼的課,不一定就是好課;一節氣氛沉悶、沒有多少掌聲,發言也不多的課,不一定就是差課。還是陳日亮教授說得好:課堂“學得”是以促進課外“習得”為目標,即“得法養習”。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注意滲透教學目標,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每一位教師都應力求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而獲得最大的教學、學習效益,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的行為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誠摯的希望“皺、漏、瘦、透”能給一些老師以幫助或啟示,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