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彩練
對于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作為主陣地的課堂教學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著課改的有效性和成功與否。因此課堂的有效性教學會是教學理論和實踐長期研究的一個永恒主題。筆者就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對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性教學的實踐,談談個人膚淺的體驗與思考。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認識上的不夠全面,不夠透徹,致使課程改革出現了某些偏差,如:課堂上一味地培養學習興趣,一味地尊重學生,出現語文課無語文味的怪現象,學生該獲得的語文基本素養沒獲得,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因此極有必要確立明晰的有效性教學理念。
為了通俗地理解,借用東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陳旭遠教授的觀點,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性教學應具備以下幾點:
1.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
2.有效性教學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
3.有效性教學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
4.有效性教學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5.有效性教學還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師要掌握教學設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階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識。
一、清晰認識有效性教學的缺失
對照上述五點再來看現實中的課堂教學,不難發現在有效性教學的實踐上存在某種缺失,下面就例舉五點:
1.教學管理的放任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應給予學生選擇與自由的空間”,于是我們能看到一些教師手里拿的不是課本和粉筆,而是各種小禮品、圖片和模型。教師不斷地提問題,學生跳喊搶著回答。如果這種熱鬧的教學管理能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得他們的思維得以活躍、產生深刻的思考、啟迪智慧,那就是在追求有效性。可現實課堂中卻是不少學生鉆空子,舉手打小報告,開小差等,引發課堂糾紛。面對這種情況有的教師就陷入想管不敢管的困境。如果任憑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極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逃避困難的不良心理。從小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說,他們的心理發育一般處在習慣培養的初期和習慣培養的中期階段,在這個時期對他們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助于個性發展的。
2.教學目標的混沌
新課程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方面整合。有些教師在制定、落實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為了面面俱到,而出現了教學多目標或無目標了。如此例:一教師在給三年級學生上閱讀課,忽然有學生發現一只大鳥,便引得學生們的注意移向了窗外,老師見機一動,加入他們的觀察隊伍中。不一會兒鳥飛走了,學生意猶未盡,老師就問學生為什么喜歡這只鳥,孩子們又興趣盎然地說個不停,最后下課了,教師宣布抄寫作業取消,改成寫一篇描述大鳥的短文。
誠然,該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照顧到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靈活地利用了教學中的動態生成資源。但細想這樣處理真的體現了教學的靈活性嗎?真的是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了嗎?他們真正在這堂語文課上獲得了什么知識與技能,又經歷了怎樣一個學習過程,掌握什么學習方法呢,是語文素養的提高了,還是個性得到發展了呢?有效性教學需要動態生成,需要對學生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但不意味著改變教學目標。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宰,用怎樣的方法,師生之間的活動怎樣開展、組織,都要緊緊圍繞目標,評價教學的有效性最終看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程度。
3.教學手段的紛繁
新課程提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隨著教育的技術化趨勢,借助電腦、網絡技術等成為學生學習手段之一。有些教師花大力氣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降低認知難度、激發學習動機。
4.小組學習的混亂
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小組學習中往往是各說各的,搶著說,不會傾聽,結果成為一些學生發展的“一言堂”。同時,學生之間有知識層次的差距,因此參與的積極程度就不同,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加上班額過大,教師難以全面顧及,使有的合作討論就完全失去意義。簡而言之,實際語文課堂中的小組學習很多形式多于實質,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
問題一是主題上缺乏討論的價值。討論過多過濫。
問題二是組織上追求形式熱鬧,不在于討論實效。
問題三是評價上仍以教師為中心,與教師觀點一致則正確,反之則錯誤。
二、及時運用有效性教學的策略
1.精心預設教學
40分鐘的一堂語文課效率高低,學生收獲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設計的預設,教學目標、教材的取舍剪裁,到課的結構安排、教學用語,乃至提示、發問,都須經過縝密的考慮,精心的設計,明確本學段課程標準對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要花真功夫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實際,要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認識學生的情況和特點。在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再來制定相關的教學目標,最后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
2.教師適時引導
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主動性,重視讓學生學會學習、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今天,我們也應重視并充分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思維特點,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及時加以點撥指導。
3.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新課程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理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簡言之就是廣采博納,厚積薄發,勤學善思。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苛求精深但一定要廣博,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積累反思,大膽實踐,勇于創新,不斷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學過程及其規律,形成理性的有效性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