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代大文豪韓愈很早就將“傳道”放在了首要位置,所謂“傳道”,即我們時下所說的“思想教育”。所以基礎教育德為先,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基礎教育便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身為語文教師,更肩負著德育教育的重任,故語文教學,德育先行。
那么,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有效地在課上課下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通過經典美文,滲透德育
凡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語文教師可在適當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利用語文現有的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通過文辭優美,情感豐富的文章,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如:在教師節前后,可用魏巍的《我的老師》,讓學生回憶與老師的相處經歷,激發學生親師、愛師、尊師的樸素情感;在父親節、母親節前后,可利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與三代母子親情的《散步》,對學生進行家庭親情的熏陶,讓學生時刻不忘親人,處處感恩親人。教師可利用親情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動人的事跡開導學生,促進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利用親情篇中教育思想內涵豐富的語言、事例誘導學生,使學生的品行建立在正確的思想認識上,讓理智與情感有機結合起來。如《這不是一顆流星》中,小浩波念念不忘要讓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好不再生凍瘡,孩子真誠純潔的愛喚起的親情熱力是無窮的,這無疑能夠教會學生去愛人。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親情篇,無不渲染濃郁的家庭親情,是有著巨大感染力的錦繡文章,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好文章,教育學生熱愛家庭生活,承擔家庭義務。
可利用語文教材中意境優美、語言精美的美文,陶冶學生的情操。古人說:“文以載道,道在其中”。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滲透著作者的情感,操行和道德素養,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胡適先生也說:“情感者,文學之靈魂,文學而無魂,如人之無魂,木偶而已”。可見語文教材中不乏這樣的美文,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余光中的《鄉愁》、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可以說每一篇都蘊含著作者對偉大祖國壯麗山河、勤勞勇敢的人民的深情,蘊含著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積淀著人世間的真善美的情感。語文老師要細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化德育教育于無形,潤學生心田于無聲。
二、利用課外閱讀凈化學生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行的風。”課外閱讀,在學生面前展現了一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奇妙世界,它召喚學生張開思考的風帆,在書海中遨游;它啟迪學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語文老師應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在其中進行德育滲透,凈化學生心靈。
如通過讀《名人傳》、《童年》學習其光輝思想和高尚人格;通過讀《格列佛游記》感悟作者對當時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諷刺批判;通過讀《安徒生童話》,他們知道了只有努力奮斗之后才會贏來美好的未來;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學會思考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
實踐證明,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的良好方法,是語文德育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創新意識
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安排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如初一語文教材就安排了“我也來對對子”、“走進圖書館”、“網上讀書與交流”、“賽詩會”等活動,通過“我也來對對子”這項綜合實踐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學習對聯的積極性,有的同學走街串巷去收集自認為有特色的對聯,有的同學上網查尋有關對聯的知識,有的同學組織同學們進行寫對聯比賽……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陶冶了學生的文化情趣,開拓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通過“走進圖書館”的活動,同學們不僅熟悉了圖書的借閱流程,而且學會了做“讀書卡片”,一些平時不愛讀書的同學也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經常走進圖書館,且在活動過程中小組合作,極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合作意識;經過組織“賽詩會”,同學們積極參賽,廣泛收集,穿越古今,組與組展開了別開生面的比賽,既積累了經典詩詞,又陶冶了情操,更增進了同學之間互相合作,互相幫助的友誼……
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經過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張揚個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讓德育教育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如何去尋找“源頭”,如何能讓“活水”長流,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讓德育之花永遠綻放,耀眼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