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邵華
摘要:高校入黨積極分子是大學生黨員的后備力量,是鞏固黨的群眾基礎的有力抓手。加強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培育,是黨的建設不可或缺的環節。當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模式還存在教育培養內容單薄、教育培養方式單一、教育培養考評機制低效等問題,阻礙了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工作的高效推進。強化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應著力于優化教育培訓方式、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培養機制、完善創新考核評價機制。
關鍵詞: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模式
一、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是每一所高校黨建工作的重點,不可謂不重視,但培養模式仍存在教育培養內容單薄、教育培養方式單一、教育培養考評機制低效等問題。
(一)教育培養內容單薄
當前,大多數高校包括筆者所在的東方科技學院,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基本采取上黨課模式,黨課培訓的老師是校、院領導和黨史黨建研究專家。黨課所授內容單薄,大致限定在《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理論偏向性十分明顯。對于大學生關心的時事熱點,如貪腐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國際關系問題、就業問題等涉及甚少。實際上,這些問題對大學生入黨動機影響深遠,不容忽視。
(二)教育培養方式單一
黨校培訓是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的重要手段,但教育培養效果不容樂觀。筆者通過對東方科技學院的黨課培訓調研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遲到、早退、缺勤、上課睡覺;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培訓沒什么意義,“為培訓而培訓,為結業而培訓”。這種情況在其它高校也不鮮見。究其原因,與黨校培養方式的單一密不可分。黨校教師大多“唱獨角戲”“一刀切”,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黨校培訓重理論、輕實踐,忽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利于理論知識的入腦入心。
(三)教育培養考評機制低效
黨校培訓存在輕過程、重結果的問題,學生來不來聽課、有無認真聽課少被關注,只要考試考評中取得好成績,就是優秀的入黨積極分子。入黨動機和思想道德的考評非一錘定音的分數所能衡量,以結業考試分數認定優秀與否是欠妥的。另,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在考察期內,考察方式基本是向黨組織遞交思想匯報,數量有余,質量不足,難以滿足對入黨積極分子的考評要求。
二、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模式改進措施
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模式不改進,則成效不彰,高校基層黨建也就發展乏力。改進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模式,應在培訓模式、培養機制、考評機制等方面下對功夫、下實功夫。
(一)優化教育培訓方式
黨課培訓是提高入黨積極分子認識、堅定信仰、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提高黨課培訓效能,要做到,第一,豐富授課內容。“傳道者,首先自己要信道”,黨課教師要帶著傳道者的熱情研究理論,用理論之精深、授課之生動感染學生。授課內容要講求“三貼近”,貼合學生需求,紓解學生困惑,彰顯理論魅力。第二,教師授課應改變傳統的“我講你聽”模式,創新教學手段,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第三,用好現代教學技術,用活“兩微一端”,有效結合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手段,為黨課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
(二)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培養機制
對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和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一蹴而就,不能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因而,單靠黨課不能滿足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需求,應調動多元主體參與到培養過程中來,既要“守好責任田”,又要“引多段渠”。“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工作是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環節”,高校黨組織要把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作為工作的重點,堅定擔負起此一重任,主動出擊,找學生而不是讓學生找黨組織、時刻關心學生學習生活而不是揮舞理論指揮棒。切實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凝聚人心、關愛發展黨員的作用,為入黨積極分子創造積極向上、自我教育的平臺。
(三)完善創新考核評價機制
考核評價是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的關鍵步驟,有什么樣的考評機制,就有什么樣的培養模式,因此,完善創新考評機制至為重要。單純以分數定好壞,以卷面考試評優劣是不可取的,至少是偏頗的。規范對入黨積極分子的考評,應制定全方位考評機制。第一,建立綜合考評個人檔案,采取積分制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社會實踐表現、群眾基礎等進行綜合考量。第二,在考察期內,定期舉行黨員群眾匯報會,由入黨積極分子就一段時間內的自我表現進行總結和反思,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對照自我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督促自我不斷進步。第三,建立動態管理機制,改變原有管理模式,結合學生綜合考評成績,優秀者,重點發展;表現不佳者,末位淘汰,及時作出調整。
高校入黨積極分子是大學生黨員的后備軍,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基礎。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意義重大。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頭緒多,責任大,應因應時代形勢,在培養內容、培養方式和考評機制方面不斷做出修正,切實為黨培養出優秀的黨員,為黨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瑩,周小青.創新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模式探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6(6):5-6.
[2]藍榮聰.高校新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機制創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