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路堯 莊嵐
摘要:“抗戰精神”是在十四年的抗日戰爭過程中由朱成山提出的概念,這一概念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凝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質。開展當代大學生抗戰精神教育,不僅能有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內在素養,更能夠使大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因此,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將抗戰精神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相結合起來,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抗戰精神;時代價值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抵抗外來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也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逐漸走上振興的重大歷史轉折。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以科學的方略、鮮明的態度和堅決的行動,義無反顧的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戰場,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抗戰精神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民族品質和人生信念今天仍然值得繼承和發揚。當代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抗爭精神教育對于他們自身的發展,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抗戰精神的主要內容
抗日戰爭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展現出的團結統一、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逐漸形成偉大的抗戰精神,用生命鑄就抗戰精神主要有:
(一)堅強不屈的愛國精神
愛國精神是抗戰精神的核心,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加深了中華民族的危機,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也因此被激發。隨著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入,涌現出了很多堅強不屈的抗戰英雄,劉胡蘭、黃繼光、邱少云等不懼艱險、不怕犧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種艱苦的抗戰過程中,中華兒女充分的體現出了愛國精神,并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促進了整個民族的精神覺醒,引領中華民族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二)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期,全國人民紛紛投身于抗日戰爭中,各界愛國人士以不同方式參與到抗日戰爭中,為抗日救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時中國政治各派勢力也暫時放棄前嫌,達成了合作共識,形成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抗戰民族統一戰線,充分體現了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這種精神成為了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無堅不摧的力量。
(三)百折不撓的理想信念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過程中,雖然我國也經歷了失敗,但是在國共兩黨的密切合作下,取得了無數次的戰爭勝利,從而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抗戰過程中,中華民族正是因為這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理想信念,能夠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斗,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圖謀,使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不斷的提升。
二、當代大學生抗戰精神教育的時代價值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
高校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抗戰精神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以民族英雄為榜樣,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這就需要引導學生認清中華民族的歷史,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高校還需要將學習歷史作為當代大學生日后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以此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將歷史性和現實進行有機結合,避免出現歷史虛無主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歷史觀。
(二)促進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總體來說是積極向上的,
不過仍有存在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等問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還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他們樂于接受各種新鮮事物,但是卻不具備較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而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成長最關鍵的時期,也是他們步入社會的最后一步,雖然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但是如果他們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意志,是無法很好的為國家和社會的建設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的。而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抗戰精神教育,能夠讓大學生清楚的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從而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讓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更好的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培養當代大學生保護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這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取得最
后的勝利,完全是由于中國人民在面對困難時所表現出的智慧、膽識、和魄力,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中國人民的那份包圍祖國的歷史感和使命感。習近平主席對當代大學生也給予了深切的希望,“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加是你們青年一代的?!庇纱丝梢姡腥A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需要開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不斷的努力才能夠完成。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做好準備。高校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抗戰精神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大學生牢記優秀的革命歷史文化,并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強的民族品質。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的文化內容,增強大學生對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更好的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三、當代大學生抗戰精神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抗戰精神的內涵理解上存在偏差
當代大學生是抗戰精神的學習者和接受者,學生對其內涵的理解存在以下偏差:第一,學生沒有充分的認識抗戰精神,由于大多數的大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抗戰精神的文化內容和現實價值,從而無法將抗戰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團結統一的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信念踐行到自己的行為方式當中。第二,缺乏扎實的歷史理論知識,對于抗戰精神歷史無法形成理性的認識,這樣不僅不利于對大學生內在修養的培養,還會對大學生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教學內容缺乏深度
目前高校主是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當代學生進行抗戰精神教育,但是很多教師在以抗戰精神作為教育內容的主體時,由于對于抗戰精神的內涵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從而無法將抗戰精神的具體內涵和教學的過程進行有機的結合。再加上主要以課堂講授和灌輸方式為主的教學模式,也使得學生逐漸的對抗戰精神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提升當代大學生抗戰精神教育的時代價值的策略
(一)將抗戰精神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方式,同
時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抗戰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應當要充分的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作用,從而不斷的提升抗戰精神教育的時代價值。當代大學生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正確的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因此,高校應當要充分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將抗戰精神和自身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將理論知識化為具體的實踐,這樣才能夠加深學生對抗戰精神的理解。另外,高校還應當要正確的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以歷史事實作為抗戰精神教育的基礎,加深學生對抗爭精神歷史的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唯物歷史觀。同時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加強和學生在學術上的交流,從而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學術水平。
(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校要想有效的提升當代大學生對抗戰精神的認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抗戰精神的理解和領悟,同時這也能更好的體現出抗戰精神的時代性。高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抗戰精神教育,比如:組織學生到革命老區去參觀實踐、利用互聯網宣傳抗戰教育基地等。大學生在參與具有濃厚的抗戰精神的特色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同時還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并在實踐的過程不斷的學習和反省,從而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思想素養,更好的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對當代帶學生進行抗戰精神教育,在提升大學生內在修養的過程中,更加能夠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在高校教育中將抗戰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抗戰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關系,從而讓他們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對抗戰歷史文化傳承的責任和對未來國家建設的使命。另外,高校還應當要引導當代大學生將抗戰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傳承和發揚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從而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修養,練就過硬的本領,這樣才能夠肩負起傳承抗爭精神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陳萌.當代大學生抗戰精神教育的時代價值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22):99-99.
[2]何黎黎.抗戰精神融入當代大學生民族復興意識培養的實現途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噸子版,2016(10):258-258.
[3]白寶芬.當代大學生對抗戰精神的認識與踐行的調查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14):281-281.
[4]李夢嬌.弘揚抗戰精神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P].天津理工大學,2017⑶:78-78.
[5]張立斌.國學教育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4(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