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摘 要:該文對蟒河保護區社區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對社區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的要求進行了解析,分析了蟒河生態旅游的建設主體單位與當地社區、群眾之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其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蟒河保護區;社區發展;調查
中圖分類號 S759.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5-0005-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然保護區在實驗區開展生態旅游是踐行“兩山論”的前沿陣地,是地方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基地。蟒河保護區是山西南部的生態屏障,為了進一步摸清蟒河社區發展現狀,筆者對蟒河社區進行了多次調查,對社區生態旅游的現狀及未來進行了剖析,以期為蟒河社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1 蟒河社區基本情況
蟒河保護區始建于1983年12月,1998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陽城縣東南30km,晉豫兩省交界處,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屏太岳,南瞰王屋,是山西東南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是承接華北與西北的重要生態廊道,對連通太行、汾渭物種基因交流、維系中原大地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區域優勢。保護區內地形復雜,水資源豐富,受第四季冰川的影響,地形強烈切割,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形成了峽谷、深澗、峭壁為主的景觀資源,享有“華北小桂林”、“山西九寨溝”的美譽。
蟒河村位于山西陽城縣蟒河鎮南部,距晉城市陽城縣50km,地處蟒河自然保護區中心地帶,東連東冶鎮索龍村,南與河南濟源九里溝相接,西北分別與押水村、桑林村相依,2006年,陽城縣政府建有旅游專線公路直達蟒河村。全村12個自然莊,11個村民小組,耕地91.7hm2,共有382戶,1091口人,其中:年齡超過60周歲的191人,小于24周歲的兒童、青少年320人,在外季節性務工的青壯勞力235人,剩余的300多人從事服務蟒河生態旅游建設工作。因此,蟒河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承攬蟒河生態旅游有限公司的生態旅游建設任務。
近來年,根據縣鎮兩級政府的要求,全村91.7hm2耕地流轉給蟒河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村集體和蟒河景區合作在流轉土地內種植了干果經濟林53.3hm2、中藥材13.3hm2、木材林5hm2、景觀林6.67hm2、小雜糧13.3hm2。同年,村集體聯同全村60%農戶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陽城大圣農產品有限公司”,結合景區建設增加了環衛、經營戶、農家旅館等就業崗位,共解決了200余人的就業問題。全村共建農家樂69戶,并全部通過星級評定。
2 存在的問題
2.1 蟒河景區運營不暢
2.1.1 區內土地流轉管理不暢 蟒河村耕地流轉,用于發展經濟林、采摘園,是“生態旅游一盤棋”的發展初衷。蟒河景區共流轉蟒河村土地91.7hm2,每年付流轉費10500元/hm2,總計96萬余元。在流轉初期,蟒河景區大力栽植核桃、山桃等干果經濟林53.3hm2、山茱萸等中藥材13.3hm2、木材林5hm2、其它經濟作物20hm2。為了把流轉土地管理好,蟒河景區聘用村民管護,支付管護費6000元/hm2,一年計56萬余元。盡管如此,部分群眾仍以自身利益為重,在流轉土地內種植作物、瓜果等,斑塊狀的侵蝕,造成嚴管不得、不管不行的現象,讓蟒河景區無法實現完整的協調化發展。
2.1.2 蟒河村的發展過度依賴蟒河景區 蟒河村的發展無支柱產業,完全依賴蟒河景區創收。該村以集體組織的名義,承攬了蟒河景區的環衛、商鋪經營、工程建設項目,在以較低價格組織村民增收的同時,村公司也積累了一定的經濟收入。蟒河景區、明秀苑酒店每年向村民提供近200個崗位,每個崗位平均工資1500元左右;景區內共有商鋪32家,以每年2000~3000元不等的價格委托給村公司統一管理,村公司以不低于4000元的價格租給村民,有的商鋪每年的租賃費達到了3~4萬元,蟒河景區每年付給村公司的費用近90萬元。與此同時,蟒河村每年承攬蟒河景區的工程維修項目,但村內的標識、宣傳牌等自行設計、安裝、維修后,也要求蟒河景區付款,甚至連村集體的垃圾清運費也交由蟒河景區承擔。蟒河景區每年還要提供給蟒河村60歲以上老人200~500元/人的福利,年支出3萬余元。
與此同時,蟒河村的一些村民以“農家樂、免門票”的“地下運營方式”,在景區入口處招攬游客,對景區的正常經營造成了干擾。2017年,為了融洽和蟒河村的關系,杜絕村民私自拉客行為,蟒河景區為當地村民每人發放3張景區門票,但許多門票被村民以低于原價100元,僅40~50元的價格倒賣,這一行為嚴重影響了景區的旅游秩序。
2.1.3 農家樂經營戶與蟒河景區惡性競爭 蟒河村的農家樂均為村民自行經營,與蟒河景區的管理形成“爭游客、搶生意”的無序爭端現象。蟒河景區前期修筑的道路、景區建設等,成為村民農家樂搭臺唱戲的平臺,村民有創收,但景區無收益。景區經營的聞瀑樓、明秀苑等接待服務設施,接待條件比農家樂好,但因運營成本費高,收費也較高,導致不被游客接納。但農家樂的經營方式靈活,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且一些農家樂經營戶不顧市場秩序,私自以10~20元不等的住宿價格吸引客源,一些農家樂經營戶甚至經常到景區門口攔客,在游客中形成了較壞的影響。
因利益爭端,一些農家樂經營戶經常在景區大門口擺放三輪車或滋事影響景區經營,雖然景區派出所也對滋事村民作過拘留等處罰,但經常性的爭端中,村民把握了一定的界限,行事界于處罰邊緣,又夠不上追究責任,讓蟒河景區管理工作舉步難行。在一步步的蠶食和爭端中,蟒河景區管理經營一度萎縮,目前僅靠門票收入來維持經營,后續的開發投入缺乏資金和動力,蟒河生態旅游開發的前景處在一片混沌之中。
2.2 蟒河村集體對景區開發的干擾 蟒河村集體始終認為,陽城縣政府對蟒河景區的引入開發是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考慮。雖然在陽城縣政府的協調下,制定了蟒河景區的發展規劃,但實際操作過程中,蟒河村不能完全配合預期規劃,比如:對于村民住宅的規劃設計是石墻青瓦、古樸雅致的農家風貌,但在“農家樂”爭利經營的驅動下,新建住宅絕大多數為2~3層樓房,現代化的鋼筋、水泥、采鋼瓦等元素充斥了整個建設空間,與景區建設風格極不相符,干擾了景區建設管理。隨著陽城縣“全域旅游”的興起,蟒河村不滿足于既得利益,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欲望更加強烈。近年來,多次提出要在蟒河河段開發“水上漂流”項目,由村民入股、自主經營。蟒河村集體的強烈的本位主義和發展意識,也是蟒河生態旅游急需解決的難題。
3 思考與對策
蟒河村社區的發展與蟒河景區生態旅游的發展相互交織、相互牽制,與生物的“協同進化”表現相一致。要解決蟒河社區的發展問題,就必須解決好蟒河生態旅游的發展問題。
3.1 把握好切入點,重新洗牌,對利益分配格局進行調整 蟒河景區的發展自2006年以來,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景區的建設也經歷了從初期的集中投入、快速發展、運營維持到目前的疲軟持續經營4個階段,景區的發展與煤炭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一定程度代表陽城煤炭行業的晴雨表。唯一不同的是,煤炭行業在去年冬季回暖,但竹林山煤業對景區的發展已經沒有了初期的熱情和動力,對景區的再投入持謹慎和拒絕態度。蟒河景區僅僅依靠門票收入,除支付社區費用、日常維修、廣告營銷、管理人員工資后,已再難有資金投入建設。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也許正是景區上層管理者的潛在心態。2018年初,竹林山煤業有限公司計劃引入北京東方園林公司、皇城相府集團。但是,這一行為的前提是在對蟒河景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作出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對于新接手經營的公司,要有對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的清醒認識,要在陽城縣政府的支持下,理順公司與蟒河鎮、村兩級的關系,明確公司和鎮、村兩級的職責、義務和權利。在蟒河保護區的監督下,在陽城縣政府的主導下,明確各方的利益分配,從根本上解決蟒河景區的發展問題。與此同時,必須加強對村民的管理,以縣政府的名義,對景區的合法經營做出指導,明確鎮、村兩級和村民的責任和義務,不得干涉和影響景區的正常經營,并對干擾行為做出必要的懲處,給景區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推動景區的更好發展,進一步樹立“蟒河山水”的良好品牌。
3.2 掌握關鍵點,重新規范,對農家樂經營進行管理 蟒河生態旅游區的發展要明確:資源監督的主體是蟒河保護區,開發建設的主體是“旅游公司”,協同發展的主體是鎮村兩級,服務發展的主體是當地群眾,支持發展的主體是陽城縣人民政府。
蟒河景區在重新洗牌后,重點應做好4項基礎性的工作:一是對景區的發展、定位要切實地回到先保護、后發展的軌道上來,要拋棄邊保護、邊發展的陳舊觀念,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所有的開發建設項目必須在保護區規劃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專家評審、生態環評后方可實施。對于已開發的猴山到樹皮溝段要重新檢視,把一切與生態環境不相融洽的東西堅決去除。對于欲開發的黃龍廟至蟒湖段,要嚴把生態觀,堅決杜決一切對環境有影響的人類活動設施。二是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排除鎮鄉兩級的干擾,成立生態旅游發展委員會,給鎮鄉兩級明確發展任務,使其各司其職,各享成果。三是對農家樂經營規范管理,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讓農家樂經營戶充分認識到:景區的前期投入巨大,收回成本是理所當然;景區的發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農家樂的管理不能游離于整個景區管理之外??晒﹨⒖嫉哪J绞牵簩λ修r家樂核定床位,對進入景區的住宿游客,由景區派出所監管,按人頭由景區出具統一的收費收據,收取游客住宿費,在住宿費中按人頭返還農家樂一定金額。農家樂對游客的餐飲自行接待收費經營,景區不再參與。這樣,既可以保證景區發展的利益,又在農家樂中形成了以餐飲推動服務競爭升級的良性局面,更有利于推廣蟒河的特色物產。四是對于商鋪的經營,由景區、蟒河村建立的協調組織統一監管,根據市場情況,自主經營,真正把經營收入用于景區、社區的建設和發展上來[1]。
3.3 突出生態特點,提高站位,對景區建設品位再規劃 目前,蟒河景區開展的旅游,名義上是生態旅游,實質是一般性質的“觀光游”,游客入區后,主要的目的是喂獼猴、看山水,在旅游中寓以生態的行為和措施還不夠充分。除了蟒河保護區在一些樹木上懸掛了樹木標識牌、景區樹立了一些警示性的安全牌外,其它與“生態游”的要求相距甚遠。
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景區的發展要與自然資源、自然保護的要求緊密結合在一起,突出游客對自然生態知識的接受和體驗。景區要按照保護區的要求,在游客可及地段,開展動物救護、避危知識教育,對植物進行功能、價值教育,對區內的風光要深層次挖拙巖層、地貌的成因、演化教育,特別要對蟒河在自然演變歷程中的特點講清楚、講明白,讓游客通過接受生態教育,提高保護意識,這也是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最終目標和理想[2]。
參考文獻
[1]楊科,吳霞.生態文明背景下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發展關系探討.林業調查規劃[J].2017(8):99-102.
[2]孫潤,王雙玲,吳林巧,等.保護區與社區如何協調發展——以廣西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生物多樣性[J].2017(4):437-448.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