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梅
摘要:在幼兒教育中,區域活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通過對各種物質材料的科學投放,能夠實現良好的教育功能。而如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做好物質材料投放工作,物質材料的投放應該遵循哪些原則,是幼兒園教師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本文從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特點,結合物質材料投放的基本原則,就如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進行物質材料的投放提出了幾點有效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 ?區域活動? ?物質材料? ?投放
幼兒本身對于新鮮事物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加上其豐富的想象力,往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對于幼兒教師而言,不能一味要求幼兒如何做,而應該為其提供廣闊的空間,配合相應的物質材料,鼓勵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動性,自主開展探索活動。區域活動的存在,很好地迎合了上述目標,也因此成為幼兒教育中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概述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面向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強調教師依照幼兒本身的發展需求,以及相應的教育主題,利用教育資源創設具有針對性地育人環境,引導幼兒在育人環境中實現自主探索、合作交往等活動,不僅能夠體現出非常顯著的個性化特點,而且有著其他任何教育活動都無法取代的價值功能,可以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一種,是幼兒的自主活動,通常可以分為益智科學、圖書語言、角色扮演等幾種類型。區域活動的展開不僅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以及教師的組織和引導,還必須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物質材料在區域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其選擇和投放的科學性會直接對區域活動的效果產生影響[1]。
二、幼兒園區域活動物質材料投放原則
(一)安全性
安全是物質資料投放中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幼兒本身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因此在選擇和投放材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堅持安全第一,考慮材料是否可能會對幼兒的安全造成威脅。例如,在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進行投放時,應該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保證其衛生,對于一些具有潛在危險因素的材料,如錘子、剪刀等,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對學生的危險意識進行培養,盡可能避免幼兒在活動中受到傷害。
(二)探索性
探索是幼兒認知世界的一種主觀行為,也是其在區域活動中的一種表現,幼兒本身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其愿意參與到區域活動中,而豐富的想象力則能夠幫助其更好的進行操作。例如,對于日常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瓶蓋,幼兒會如何去看待?有相關研究人員就進行了類似的區域活動,在活動中投放了大小不一的瓶蓋,而這些瓶蓋在幼兒的手中,可以是車輪,可以是笑臉,也可以是撥浪鼓,對于材料的使用和探索激發了幼兒的聯想能力,也帶動了其探索行為。基于此,幼兒教師應該在區域活動中投放一些具備探索性的材料,如紙盒、繩子、積木等,促使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2]。
(三)豐富性
不同材料有著不同的功能和價值,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活動目的和教育主題,選擇需要投放的材料。以“識花”主題活動為例,幼兒教師可以將預先畫好的花朵輪廓交給幼兒,引導其進行涂色,也可以通過相應的圖片展示不同花朵,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相應的花朵,利用彩筆、蠟筆等將其畫出來,得到自己心中的“花”。材料投放過程中,應該強調種類與數量的豐富性,確保所有幼兒都能夠得到可供操作的材料,避免因為材料不足引發的爭執。不過也需要注意,材料的投放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將滿足幼兒需求作為核心依據[3]。
(四)教育性
投放在區域活動中的物質資料必須能夠切實體現教育性,在引導幼兒動手的同時,促進其認知,實現多感官訓練。從幼兒教師的角度,應該為幼兒提供盡可能豐富的物質資料,使得幼兒能夠在探索中感受,在互動中提升。例如,可以防止一些表面光滑和表面粗糙的物體,也可以防止重量不同、大小不同、干濕不同乃至氣味不同的物體,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不同物體的特性;同時,投放的物品應該能夠滿足幼兒在語言、認知、情緒等方面的發展需求,與教育主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確保幼兒可以通過教育活動獲取相應的經驗。
(五)層次性
幼兒本身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各自的能力水平也有很大不同,在區域活動中對于材料有著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開展繪畫活動中,一些繪畫能力較強的孩子可以直接在紙上利用彩筆進行創作,而繪畫能力稍差的孩子則會選擇先利用鉛筆構圖,在修改完善后,再以彩筆上色[4]。因此,從幼兒教師的角度,在開展美術區域活動時,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需要投放不同顏色、不同材質的紙張,以及相應的作圖工具,如鉛筆、蠟筆、彩筆等。不同年級的幼兒也應該在活動曲玉上進行劃分,例如,對于大班和中班的幼兒,可以投放一些積木、紙盒、易拉罐等材料;對于小班的幼兒,應該投放一些相對簡單的材料,如布娃娃、椅子等。實際操作中,教師還應該對材料的難易度進行劃分,貼上相應的標簽,鼓勵幼兒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三、幼兒園區域活動物質材料投放策略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可以將物質材料看做是無形的教師,其所具備的教育功能必須得到足夠重視,幼兒教師對于材料的選擇和投放同樣必須認真對待,不能隨意為之。具體來講,幼兒園區域活動物質材料的投放可以采用以下幾點策略:
(一)合理投放材料
簡單來講,就是在進行材料投放的過程中,必須參照幼兒的現實需求,確保材料不僅能夠符合幼兒本身的年齡特點,也可以滿足最近一段時間內幼兒的興趣愛好。例如,小班的孩子想象力豐富,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使得其喜歡模仿,對此,幼兒教師可以投入一些現實生活中具備一定趣味性的材料,如碗、盤子、奶瓶、圍裙等[5];而伴隨著幼兒興趣的變化,教師也可以順應季節,投放一些能夠體現季節特點的材料,例如,春天里,很多父母都會帶孩子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教師可以在活動區域投放一些風箏制作材料,如彩紙、花布、竹棒、彩筆等,鼓勵學生自主或者通過合作的方式,制作出自己心中的風箏。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積極性,也能夠使得其現有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及時調整材料
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完成,還需要教師依照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如適當添加、刪減、組合燈。換言之,區域活動中的材料不能一成不變,而是必須根據活動的進展,適當進行補充完善。對于幼兒教師而言,可以撤銷一部分幼兒已經熟練掌握,或者不喜歡的材料,等到使用對象變化,或者幼兒重新提起興趣后,再將其重新投放,并與一些新的材料進行組合,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索心理和創新精神,開發出全新的玩法。同時,教師也應該時刻關注幼兒對于材料的注意力,看起是否會對材料產生興趣,及時增加一些新的材料,例如,在閱讀區域,當幼兒讀完現有的圖書后,可以增加新的圖書,或者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競賽、角色扮演等,使得材料本身的功能可以切實發揮出來,保持區域活動的連續性和有效性[6]。
(三)豐富投放方式
就目前來看,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投放方式有很多,如開放式、散點式、遞進式等,開放式投放能夠為幼兒提供足夠自由的空間,教師不做過多干預,也不會預先設置材料使用的目標結果,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聯想,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有助于啟迪其思維;散點式投放要求教師投放的材料必須能夠基于相應的知識點,向周圍進行拓展,對材料的潛在價值進行挖掘,彌補單一材料的不足。例如,可以先在區域中投放絲線、毛線、棉線等不同粗細、不同材質的線,然后逐步增加扣子、布料等輔助材料,引導幼兒進行紐扣縫制、布料縫合等,加深其對于生活的體驗,對幼兒現有的認知進行拓展;遞進式投放則要求幼兒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基本原則,進行材料投放,逐步提升其操作難度。例如,在對益智活動中的材料進行投放時,教師可以先投放一些幼兒較為熟悉的簡單圖片,等到起完成拼圖或者臨摹后,再投放一些不規則圖片,逐步增加難度,促進幼兒能力的不斷提高[7]。
四、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園區域活動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能夠促進幼兒自主探索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的提高,可以說,兒童的智慧源自材料。對于幼兒教師而言,在組織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做好材料的選擇和投放,在區域內投放能夠吸引幼兒目光、具備教育價值的材料,確保幼兒能夠在區域活動中實現自主學習和自我完善,推動幼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惠敏.幼兒園混齡教育區域材料投放的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申倩琳,曾彬.近十年我國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研究綜述[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05):124-129.
[3]高倩.幼兒園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個案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16.
[4]徐艷貞,唐芬芬.淺析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物質材料投放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4,(08):59-60.
[5]鄒榮.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物質環境創設[J].科技信息,2010,(21):364.
[6]劉丹鳳.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區域活動有機結合的策略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1):93.
[7]侯月蓉.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J].學周刊,2018,(31):176-177.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洛杉磯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