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會對具體的、形象的,尤其是具有敘事性的內容充滿興趣,低年級的小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可以發揮更好的效果。本文將分析當前故事教學的應用情況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故事教學法? ?建議? ?應用
一、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的應用
(一)應用現狀
故事教學法是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在教學過程當中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提升教學效果。通過故事讓學生理解此次的教學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主題和課堂知識。
但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在故事教學法的應用上仍然存在問題。首先是導入缺乏設計。以故事作為課堂教學導入,是故事教學法常用的手段。但是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應用過程中常常缺乏設計感,故事導入僵硬,語言設計不佳,難以建立情景。有些教師急于進入課文環境,學生還未真正進入故事的情景當中就進入生字生詞或是課文的朗讀環節,導致導入效果大打折扣。另一個問題就是教學手段單一。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語文教學常以朗讀和講授為主,故事教學法雖然新穎有效,但是教師們并會經常使用。小學語文教學不應該局限在課本內容,教材是基礎和平臺,在此之上語文教師應該為學生們搭建打開視野的橋梁,而故事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打開學生思路和視野。但是在課堂拓展與練習方面,教師的應用并不多。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集中在教材當中,導致課堂上的拓展練習內容過少,教學內容不夠充實。當今時代下,局限于本課堂、本學科當中,很難給學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識,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中融入更多的知識。增加更多的小故事則可以提升學生們的興趣和專注力。
(二)形成原因
小學語言故事教學法應用較少,通過與教師們的交流發現,有以下幾個原因構成。
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在觀念上仍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對故事教學法仍沒有深刻的認識,自然就不能隨心所欲地應用在課堂教學當中。另外,更多的語文教師擔任這班主任的角色,由于小學班級管理的事務瑣碎、繁雜,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更是離不開班主任的陪伴和幫助,因此班主任就缺少時間去豐富自己的課程,難以做到學生管理和教學兩者的兼顧。另外,當前我國對教育投入的關注越來越大,對于學校的相關檢查也在增加,這就使得教師的時間進一步壓縮,耗費大量精力,無法在教學的設計方面投入更多。最后的原因就是部分教師對新課改的認知和解讀不夠深入。新課改不僅僅是要滿足學校教育的發展,還是我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新課改所傳達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賦予了小學語文課堂煥然一新的面貌。可是,很多教師對新課改仍然是一知半解,對新課改沒有樹立正確的、深入的認識。由于對新課改沒有投入深入的解讀,再加上教師工作的繁忙,所以難以將新課改的要求深入課堂教學當中。這說明,我小學語文教師要提升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效果,必須立足新課改,改進教學方式。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新課改沒有實現有效實施主要是教師個人與學校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
二、故事教學法的使用建議
(一)使用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運用故事教學法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在選取故事時,教師切記不能隨意,應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哲理性、情景性以及多樣性等原則。
小學時期是塑造學生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時期,應用故事教學法時,所選用的故事必須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學生在感受故事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素養,這比教師空談大道理要更具有教育深度,而且也會受到學生們更多的歡迎。作為面向小學生的故事,必須具備趣味性,這種趣味性必須符合學生的興趣。獲得良好的小學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教學內容相關且具有趣味性的故事絕對了上佳選擇。不論是在課前導入環節還是教學過程調動課堂氛圍的故事,都能夠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的有力手段。另外,故事具有情境性也是故事教學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故事當中的情形以及其整個過程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發生的。語文教師巧用故事當中的情境內容,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專注。學生在故事塑造的情境下可以更好地感受課堂所傳達的知識。同時,當前多媒體的應用廣泛,教師引入故事的同時,還應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來完善自己的故事,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置身于故事情境當中,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對于小學生來說,一成不變的事物是容易引起他們的厭煩情緒的,小學語文教育更應該避免重復性。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故事種類單一,內容千篇一律就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反倒會產生負面作用。相對地,豐富故事種類,就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們的好奇心,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還可以豐富繁他們的知識。
(二)運用故事教學法的教學建議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當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時,通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是非故事性課文,另一種是故事性課文。
對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沒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往往難以引起他們的興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必須發揮自己的價值,在學生和課本之間架設橋梁,保證學生的思想可以進入課文的世界當中。對于教師來說,要對教材課文深入研讀,將非故事性的課文變成具有故事性的題材,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更容易地達成自己的教學需求。
第一種方式是利用課文的題目或課文中的關鍵詞,將題目或關鍵詞故事化。題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某些課文的題材雖然不具有故事性,但是可以從其題目著手,以題目為中心來聯想相關的故事,賦予課文額外的故事性,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更好地接受。關鍵詞也同樣如此,緊緊抓住課文當中的關鍵詞,對關鍵詞進行加工,通過關鍵詞引申更多的相關內容并將其故事化,便于學生理解。同時這種引申的故事化解讀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第二種方式是將非故事性課文的題材實現故事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完全可以打開教學思路,在適當的時機加入故事,將本不具有故事性的課文變得有趣豐富。這需要教師對于課文的深入研讀,例如在學習《四季》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入關于四季的故事,并向學生們科普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和故事,不僅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實現跨學科教學,真正踐行核心素養提升的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另一類情況就是面對有故事性的課文教學。由于課文當中本身就具有故事性,所以在建立情景和吸引學生方面就有著天然的優勢。教師可以立足課文中的故事,建立教學情景。但是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在講述課文故事時能夠吸引學生。學生在課前通常都已預習,對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對故事的講授精心設計。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故事應該成為課堂情景設立的主線,將課文中的中心思想和主體融入在故事的講述當中,將整個課堂教學變成師生共同探究故事世界的過程,直接帶領學生浸入在故事情景內。所以說,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來完成教學任務。故事教學法不是教師天馬行空地想象,而是根據課本來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擴展。教師還可以適當運用課外故事來對課本故事進行豐富。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課外故事經過加工就可以輕易地運用在課堂上,并獲得更好的學生反饋。這些相關的課外故事還能豐富學生的文學儲備,課外故事與課文故事交相輝映,必然給小學語文故事教學提供無盡的資源。
另外,教師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時也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必須關注學情,對所教學生的情況有了了解,才能夠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來因材施教。故事教學法是靈活多變的,對于不同的學生需運用不同的講述方式、選用不同的故事。其次,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多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學習故事情景的塑造和表述方式。小學生對于故事有著天然的喜愛,所以多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多提升兒童的交流能力,可以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喜愛和歡迎。另外,由于小學生還處于語言的成長期,教師在講述故事時應做到口語化。特別是一些民間故事和傳說,民間故事文本偏文言化,顯然是不能直接轉述給學生們的,而一些西方傳說由于時代久遠和翻譯原因,一些語句和名稱較為難懂,也會給學生的接受帶來一定困難。最后,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適應新課改,時代不斷發展,課改也在不斷更新。適應變化才能成為優秀的教師。
參考文獻:
[1]肖慧琴.探析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04):249-250.
[2]倪海燕.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9):33.
[3]唐敏.小學童話作文教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
[4]曹春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1):138.
[5]康榮.合作學習: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新模式探索與實踐思考[J].才智,2017,(09):78.
(作者簡介:閆麗瑩,作者單位: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拉拉小學校,職稱: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