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
課文輔助系統是指輔助課文系統所設計的各種相關欄目。它從屬于課文系統,雖只起輔助作用,但必不可少。和前版相比,部編初中歷史教科書的課文輔助系統進行了改版升級,出現了全新的子系統。
一、課文輔助系統
按課文輔助系統在教科書中的位置將其分為前設部分、旁設部分和后設部分。以部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為例,課文前設部分包括:目錄和導言;旁設部分包括:相關史事、材料研讀、問題思考、人物掃描、注解和插圖;后設部分包括:課后活動、知識拓展和附錄。
(一)前設部分——“目錄”和“導言”
1.目錄
目錄是教材知識體系的主干,它的作用是幫助學生總體上把握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學生通過閱讀目錄,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將要學習或復習的內容,能大致了解本冊書的歷史知識體系,建立整體的歷史觀。
2.導言
導言分為單元導言和課文導言,其中單元導言是部編教材新增的子系統。每個單元的扉頁上都有兩段文字構成的單元導言,它總括本單元主干知識,用簡短的文字表述了本單元的主旨、線索和脈絡。例如: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單元導言:“19世紀中期,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56年,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內憂外患中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它言簡意賅地將本單元的三課內容: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歷史知識點和階段性特征做了概括。
八年級歷史上冊教科書由8個單元27課組成,每一課都在課題之下設置了導言。模式如下:首先用1~4句陳述句鋪墊本課相關的重點史實,然后再針對性地設置了與課文主要內容有關的1~5個問題。這些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學習新課,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種課文導言是連接學生和課文內容的橋梁。第1課“鴉片戰爭”的導言:“英國為什么要發動這場戰爭?清軍為什么會在戰爭中失???《南京條約》都包括哪些內容?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一連串問了4個問題,巨大的思維沖擊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回答了這4個問題也就了解了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
(二)課文旁設部分——“相關史事”“材料研讀”“問題思考”“人物掃描”“注解”和“插圖”
1.相關史事
“相關史事”欄目起到了對課文正文部分的補充或拓展知識的作用。本冊書共設有39處“相關史事”。從形式上看,只有第6課是表格形式,其余都以1至2兩段文字形式呈現。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三則“相關史事”:一則介紹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一則介紹圓明園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情況、一則介紹總理衙門。在本課正文部分,提到“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但正文部分因篇幅有限,不能具體介紹,編者就利用了“相關史事”欄目。
2.材料研讀
“材料研讀”欄目精選與正文密切相關,同時又能說明問題的一些文獻史料,還設計了較為貼切的問題來輔助教學。本冊書共設有22處“材料研讀”。第4課“洋務運動”的材料研讀:“李鴻章晚年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這段話反映的觀點是什么?你怎樣看待他的說法?”教師引導學生將“材料研讀”中的材料、問題與教科書內容相聯系,比如:所處時代背景、人們的觀點、說話人或是作者立場等等都要結合思考。
3.問題思考
“問題思考”欄目結合課文內容,在其旁邊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對相關課文文字或是圖片等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歸納總結和思考。學生邊學習邊思考,即刻鞏固強化所學。本冊書中有14課設計了一則問題思考。例如:第1課“鴉片戰爭”第6頁正文部分用了5行大字介紹鴉片戰爭中清朝戰敗的原因,比如:清朝統治者的決策失誤,社會經濟和軍事技術的落后等等。在課文的右邊通過“問題思考”欄目設置問題:“鴉片戰爭中,中國為什么會失敗?”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情來選擇,是止步于課文正文部分的答案還是繼續深挖。
4.人物掃描
本冊書涉及的歷史人物約175人。利用“人物掃描”欄目特別介紹了14位重要歷史人物,他們是:林則徐、洪秀全、曾國藩、李鴻章、左寶貴、鄧世昌、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孫中山、蔡元培、李大釗、葉挺和趙登禹。例如: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中在“人物掃描”欄目簡要介紹了孫中山的生平。學生閱讀后,再結合課文,進一步了解孫中山為振興中國耗盡畢生精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進而體會以其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斗爭精神。教師可以利用“人物掃描”欄目,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5.注解
補充、解釋和說明課文中某些歷史人物、歷史名詞和歷史事件,而這些知識內容大多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本冊書共設有35處注解,位于課文每頁的底部。例如:第57頁的注解:“德先生”和“賽先生”是英文democracy和science的詞頭字母“d”和“s”的音譯。這樣學生便能很容易理解正文中提到的“德先生”和“賽先生”。
6.插圖
本冊書中的插圖,不包括封面和扉頁,共計143幅,其中示意圖14幅,照片100多張,還有繪畫和圖表等等。比如:第14頁《太平天國運動形勢示意圖》、第45頁《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等,與文字相得益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使用一幅戰爭示意圖進行教學展示遠比用語言來描述的教學效果強得多。
(三)課文后設部分——“課后活動”“知識拓展”和“附錄”
1.課后活動
“課后活動”就是課后作業,除第27課活動課外,其余26課都設置了課后活動。通過該欄目學生能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再現型思維活動得到鍛煉,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該部分題型形式靈活多樣,包括選擇題、判斷題、材料題、連線題、問答題和活動型習題等。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的“課后活動”:“假如你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一名義務講解員,請你寫一篇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解說詞?!被顒有土曨}的設置,突出了歷史的實踐性和學習的合作性。通過完成這道題,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得到鍛煉,語言表達、歷史概述能力進一步提高。
2.知識拓展
“知識拓展”欄目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擴展。除第27課活動課外,其余26課都設置了知識拓展,或介紹人物、地點,或解釋歷史名詞或補充史實。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的“知識拓展”,介紹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史實,學生學習了這個補充的史料證據之后能更好地理解正文部分提及的“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重要貢獻”這個觀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尋找相關知識的求知欲,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
3.附錄
以表格的方式清楚地呈現中國近現代史大事年表(上),提煉本階段歷史,緊鎖精華內容,有較強的實用性,相比前版閱讀更加清晰。便于學生查找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歷史事件,幫助建立起歷史發展的整體觀。
二、思考與建議
(一)部編歷史教科書更加凸顯史料的重要性
問題思考、材料研讀、課后活動、知識拓展等欄目都有補充的史料呈現。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欄目,自身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得到逐步提升。
(二)基本符合“學本”的要求
部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教科書的課文輔助系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個欄目在設置上也能較好地相互協調,具有自己獨特的結構系統和功能,較為完善。第6課“戊戌變法”第29頁,課文正文部分提到的《時務報》和《國聞報》。課文輔助系統中:“問題思考”欄目設置了兩個問題:“上述學會和報刊主要宣傳了什么觀點?產生了什么影響?”“相關史事”中對強學會、南學會、農學會、興儒會、勵學齋和蜀學會等進行了介紹;“插圖”:《知新報》《湘學報》和《直報》。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問題,發現正文、“插圖”“相關史實”和“問題思考”等多個欄目內容都是圍繞正文中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而設置的。這樣多個輔助欄目相互配合,學生逐步加深了對這個觀點的理解。
(三)課文導言欄目存在一些瑕疵
1.語言表述過于學術化,缺乏生動性
以八年級上冊為例,課文導言中沒有一個歷史故事或是圖片。筆者又對比其他四本統編教材,發現七年級上冊和下冊也存在這個問題,但八年級下冊導言部分的可讀性和生動性明顯提高。導言的編寫不僅要考慮是否能順暢地導入新知的學習,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征。
2.問題設置的數量過多
比如,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的導言:太平天國起義是怎樣爆發的?它為什么能夠迅速發展起來?太平天國頒布了哪些綱領性的文件?這些綱領性的文件有哪些內容?太平天國為什么在14年后又覆亡了?一連串的問題雖勾連了本課的主要史實,但實際上多數學生很難記住這幾個問題,并帶著它們學習課文。筆者建議在導言部分的問題設置上應以1~3個問題為佳,這樣比較符合初二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合理、科學地使用課文輔助系統進行有效教學
堅持輔助性的原則,真正發揮其輔助課文正文部分的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既不能因學習課文輔助系統的知識而忽略或影響課文正文部分內容的學習,也不能完全舍棄。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不能每一個輔助欄目都用上,但要指導學生利用課文輔助系統預習或復習課文。
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能力不一樣,選擇適合自身教學的輔助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以課標為基礎,結合學情,圍繞教學重點、難點,精選課文輔助子系統。任課教師要努力自我提升,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模式,多角度思考,實現自身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的不斷進步,成為歷史教學的研究者,更好地助力學生全面、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齊世榮.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注:本文系海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初中語文“一篇帶多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QJY20171001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