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蕓
自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之后,“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被教育界廣泛熱議。關于中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本文將對現行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遇到的問題予以分析,并以2018年英語全國卷Ⅰ為例,探討如何將核心素養滲入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瓶頸問題
1.英語教學材料單一,缺乏多樣性
受課程設置和教學壓力等影響,教師真正用于閱讀教學的課時有限,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選擇也十分局限。而這些弊端在2018年英語全國卷Ⅰ的文章選材和考題設置的對比下尤為明顯。閱讀理解選自美國網站Vacation MADE EASY中Washington D.C.板塊、美國網站EXPRESS于2017年名為Good Morning Britains Susanna Reid on new cooking on a tight budget的文章、美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美國網站Sciencemag于2015年名為Why you should throw out your old TV的文章;完形填空選自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網站于2016年4月25日名為How A Chess Grandmaster Uses The Game To Teach Life Skills的文章;語法填空則出自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于2017年4月24日名為Is running the best exercise的文章。文章原汁原味,題材多樣等。由此可見,高考閱讀取材傾向于選自外國嚴肅媒體和專業刊物且時效性強,除了語言本身,高考更注重考查外國文化及前沿新知。
2.以詞匯和語法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唯一中心
目前高中英語教學以詞匯和語法為主,這是目前英語閱讀教學的一大瓶頸。教師片面地追求詞匯識記和語法講解,導致學生無法做到整進整出且缺乏語篇意識,無法真正達到提升閱讀能力的目的。例如,閱讀理解B篇開篇出現了“grill guests”“cook up a storm”等地道而形象的英文表達,若僅拘泥于詞匯教學,則學生在開篇便遇到了閱讀障礙,這既不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容易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降低教育教學質量。
3.課堂的學習模式以接受性語言為主
現今的高中英語片段化教學現象嚴重,高輸入,低輸出。課堂的學習模式以接受性語言為主,缺乏機制語境下語言的應用。在實際高中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在呈現閱讀文本后,教師習慣于給學生核心知識點,并將每一段落的重點詞句全盤畫出,生怕學生會遺漏某些知識點,這種完全脫離語篇和語境的教學方式,加重了學生的記憶負擔,不利于培養其核心素養。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英語閱讀教學啟示
1.整合教學材料,逐漸提高英語語言能力
閱讀材料的選擇,既要基于學生的英文水平和興趣,也要圍繞教學主題對其進行整合和補充。引導學生逐漸接受國內外英文媒體網站和專業期刊,擴大視野,為枯燥的日常學習材料注入新鮮血液。因此,教師要拓寬英語知識面,進一步了解權威期刊媒體的最新前沿,從而為甄選文本提供更為廣泛的素材。教師通過指導閱讀,在閱讀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英文理解和表達能力。
2.融入人文知識,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018年英語全國卷ⅠB、C、D篇分別關于烹飪美味又省錢的食材報道、世界語言種類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日益減少,以及新舊電器使用與能源消耗調查的文章。教師在授課時須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基礎上倡導節約和環保,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可持續
發展。
3.激發學生的思考,重視思維品質的培養
思維品質是學科保鮮的關鍵途徑,其高低主要表現在難易程度、復雜程度、深度和廣度。對于老師而言,課堂提問、和學生的對話、師生和文本的對話、課后練習以及課后活動延展等都十分重要。如全國卷Ⅰ閱讀七選五是關于裝飾顏色的選擇在家居中的重要作用。在講授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和批判空間,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促進其思維品質的培養。
4.構建對話性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堂應是對話性的。老師的作用在于幫學生建構起其對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比如通過更多的同伴和對話來建構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教師更像是一個分享者,幫助學生搜集與整理資料。關于詞匯學習,學生可以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學習找出重難點,并對其進行討論和研究,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在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和文本建立聯系。比如假設自己是文本中的人物,在想象中理解和鞏固,深度加工文本。只有跳出文本,才能提出自己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對學生發展的全面重視,是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任何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都包含著育人價值,英語教師應努力克服傳統教學所帶來的瓶頸問題,提高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探索新的閱讀教學方式方法,更加關注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和進步。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