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
摘 要:在當前教育形勢下,立德樹人成為廣大教師一致恪守的原則,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綜合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的講解、知識的教學和習題的訓練,更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思想方面的覺悟,促進學生精神的積極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實現學生的德育效果持續提升,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在此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德育滲透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只有通過教育事業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同時保證培養出的人才的思想品質與素質能力的均衡提升,才能保證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在此過程中,學校自然是一個重要的機構。在傳統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更加重視學生知識體系的培養,重視學生能力素質的提升,但是卻片面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導致了學生的整體水平逐漸下降的趨勢。高中生是學生邁進大學成為高等素質人才的必要途徑,如果忽視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養,學生將會在思維意志、性格品質、理念精神、行為習慣等方面出現滑坡,嚴重影響高中生整體素質的更大提升。因此在教學中強化德育滲透,成為教師的必要之舉。
一、在高中物理教學內容中融入德育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是基礎,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以教材為指導開展的,所有的知識和能力也都是通過教材進行傳遞的。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師需要對物理教材進行深入的探究與整體的把握,從中選取出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再加以精心設計,以確保在教學中可以適當、隨機滲透德育。例如在設計力的相互性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明確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的作用,力具有相互性,施力物體對受力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受力物體的反作用力。在此處,教師可以融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明白這種力不僅可以存在于兩個物體之間,同時也可以存在于兩個人之間。所以在交往中,每個人都應當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明確只有以真心對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真心對待的道理。
二、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
教學過程是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所有的知識傳授、能力提高、素質培養、理念形成都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的。因此,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切實把握高中物理教學過程,深度融入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保證學生的德育水平不斷提高。例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增大摩擦力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此可以給學生介紹我國的磁懸浮列車研發進程,介紹我國第一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商業運營線路,也是世界上最長的中低速磁懸浮運營線路——長沙磁懸浮快線于2016年正式開通運營,2018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列商用磁懸浮2.0班的列車也成功下線,這其中蘊含著我國無數科技人的心血和汗水,同時也是實際上唯一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的磁懸浮列車;再如講到宇宙航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我國在航空航天事業當中取得的驕人業績,尤其是載人航天科技的發達水平已經居于世界先進行列。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這些的與材料,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油然產生一種身為中華民族子孫的自豪感,促進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大大提高。
三、在高中物理教學形式中融入德育
在高中物理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組織教學活動,同時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也各有不同的效果,也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教育成效。例如在組織學生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就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了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有的負責組裝實驗器材,有的負責設計實驗步驟,有的負責記錄實驗數據,有的負責進行數據的計算,有的負責進行實驗過程的指導,整個小組協調合作,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一個人的力量只有融入集體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讓學生的團隊意識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和數據的計算過程中,學生又感受到了研究科學必須具備的嚴謹、求實的態度。這樣的教學形式給了學生一個思想品德迅速提升的機會,實現了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德育的有效滲透。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物理學科來說,課堂教學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把握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內容適當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實現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統一,促使高中生在不斷豐富物理學科知識、提高物理學科能力、培養物理學科素養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實現高中生的綜合、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文強.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技術物理教學,2013,21(2):57.
[2]李曉蓮.新課程下高中物理德育滲透與自學培養策略探究[J].中學物理,2013,31(17):20-21.
[3]魏錦魁.格物致理塑造心靈: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湖南中學物理,2010(10).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