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希
企業
摘要: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工商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企業在生存發展和發展的兩大壓力下,拋棄了很多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甚至是道德底線,本文就這一社會現象進行研究,并對其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法制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背景
(一社會責任)的概念
社會責任是企業追求社會長遠目標實現的一種業務,他超越了法律與經濟對他所一要求的的義務。社會責任是企業管理道德的要求,他完全是企業出于義務的自愿行為。
(二)企業與現代社會
傳統的經濟學觀點認為,為股東實現組織利潤的最大化是企業的天職,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企業,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是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責任。而社會經濟學觀點認為,企業除了要向股東負責,還需要向社會負責,他們的責任不僅僅是創造利潤,還包括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
在我國這一問題必須從企業與現代社會的全面管理來考察。社會通過各項法律法規,允許企業的建立,政府也出臺優惠政策,允許他們對環境在某段時期內造成損害,銀行提供信貸和其他金融服務,企業才得以建立和運行。企業反過來也應該回饋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生產出大量社會所需要的勞動產品。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使企業獲得盈利,企業通過繳納各種稅款和款項使政府年年有超額的財政收入來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企業付給員工的工資普遍偏低,未能擔負起更寬廣的社會責任。
企業作為經濟細胞,當然是一個經濟實體,但企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實體還是一個倫理實體,無論如何不能忽略其社會公器的本質,如果僅僅將企業定位于經濟實體的話,企業將從經濟細胞淪為經濟動物,喪失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
二、社會責任缺失的表現
(一)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消費者的投訴從未停止過,投訴的原因多種多樣,如: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向消費者提供有毒的產品,隱瞞產品的缺陷,售后服務承諾不兌現等等。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三路奶粉事件,企業一味的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導致其倫理道德的喪失,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拿人的生命開玩笑,超越了企業道德的底線和法律準則,造成極大的社會公害。
(二)不尊供員工的利益
眾所周知,人力資源是組織最重要的資源,但仍然有些企業管理者漠視員工的需求,將他們看成是完成任務達到績效的工具,而非是像他們一樣有情感和需求的人類,非法延長員工的工作時間,提供惡劣的有害員工健康的工作環境,大股東架空小股東等等。比較明顯的案例就是國美黃光裕和陳曉之爭。
(三)對社區福利和慈善事業漠不關心
社區對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做出了大量的奉獻和犧牲,但是真正能夠回饋社會的企業少之又少,表面上打著為社區人民謀福利的旗號,實際上是為了專區商業利益。當社會出現突發的,社會災害事件時企業未能回饋社會,甚至虛假捐款,如在汶川地震時,余秋雨和九九公司的假捐門。
(四)漏稅逃稅和企業間的不正當競爭
近年來一些企業對自己繳納的稅款十分心疼,出現了大批的逃稅漏稅行為,包括:少報營業收入,少報稅前利潤,甚至利用一些稅收優惠政策,每隔兩到三年注冊一家經營同一業務的新企業。另外企業之間的不正當的競爭現象也很嚴重,相互詆毀競爭對手的商譽,互挖墻角,竊取競爭對手的商業機密等等。
(五)危害自然環境
企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的巨大的威脅。一些企業為了能夠低成本的生產經營,完全不顧國家相關的法律規定,任意地超標準地排放“三廢”,導致環境污染,地球荒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種對自然資源持續過分的掠奪,犧牲子孫后代利益的外延粗放型增長方式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嚴重背離。
三、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
(一)責任意識淡薄
傳統的經營理念是利潤的最大化,利潤的獲得是企業發展的唯一動力,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對股東負責,以這種經營理念經營企業,不可避免的對各方造成一定利益的損害。他們一味地想著節約成本,忽視了消費者的權益,企業雖然能取得短期的收益,但是長期以來,企業的名譽也會毀于一旦。
(二)法律約束和政府監管不力
就中國目前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制度來說,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缺少懲罰性和制裁性的規定。政府與有關部門的執法力度和監管力度不夠,有關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而不管,甚至采取合謀的行為。
四.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對策
(一)增強企業的責任意識
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企業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讓職工參與企業管理,尊重員工的人格,將員工看成是“社會人”,不僅關心員工的物質需求,還關心員工的社會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企業文化的塑造至關重要,它是組織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為組織成員所普遍認可且遵循的,能夠反映本組織特色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團體意識,工作作風,行為規范和思維方式的總和。它是一種軟性的理智約束,通過組織的價值觀不斷地向個人的價值觀滲透和內化,從而生成一套自我調控機制,規范和約束著員工的行為。
(二)在政府方面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
政府對于那些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嚴格的查處,不定期地,規范化地對企業進行監督,獎勵那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增強他們自覺履行責任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為了監督和糾正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弄虛作假損害著費者利益的行為,建立報告制度,使得企業的經營更加透明化。
(三)社會營造良好的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就有生態文明建設,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企業是發展綠色經濟的主體,他們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必須順應基本國策,將資源節約放在首位,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大力倡導企業的道德意識,使得企業的一切經營管理行動,包括內部管理,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營銷,售后服務等符合道德的規范。
參考文獻
[1]】周三多 《管理學》(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12月第四版
[2]宿芳芳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研究》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8年20期
[3]張明軒 趙宇輝 王昊 《談企業社會責任》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8年15期
(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