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發祥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化的不斷進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質愈發顯得重要。初中語文的教學成為培養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不只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要教會學生的德育品質,這樣語文的教學才是成功的。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有效途徑
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對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而初中語文是三大基礎學科的其中一科,占據著初中學習的重要位置,初中又是培養青少年思想品德最為重要的階段。中學生的德育品質也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這是要通過長年累月慢慢積累的。而語文學科對其德育的滲透相對其他學科來說具有強有力的優勢。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狀
現在的德育照目前的狀況來看的話,語文課的德育發揮的作用明顯不夠,主要表現在:(1)部分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德育沒那么重視,發揮不了語文課普及德育的作用。(2)老師對教材認識不深,只在乎表面上的傳授,沒能進一步對教材上可以進行德育內涵的挖掘,所以沒有發揮語文的德育作用。面對這樣的問題,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迫在眉睫。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1.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初中的老師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而是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做到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去接受,去認可此事。老師要把德育滲透到學生的每個語文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老師自身要對課文有較深的認識,這樣才能對課文進行“因文施教”,可以用學生接受的方式去對學生進行滲透。同時教師在語文教學上要把課文跟德育滲透結合在一起,利用語文的文字魅力漸漸去引導學生的德育發展方向,使其潛移默化地去接受德育。
2.運用情景模式
一般來說,人的情感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產生的,我們初中的語文課本上有很多古典名著、詩詞散文,這些作品具有較深的思想文化內涵。因此,初中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根據課本上的內容,然后適時加入一些情景模式,讓學生能根據其情景加深自己的德育了解,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情景模式的設置要根據課本的特點和學校的教學設備相結合,再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對其認可度高的情景模式。
3.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質
要想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首先老師要能自己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我們都知道學生的教育離不開老師的栽培,老師的一舉一動都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老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充實自己的德育,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給學生起帶頭作用。
4.以情為主,讓學生體會人間真情
怎樣以情去帶德育呢?就是要老師在語文課堂上以情為主要線路,利用課本上的文章的情感,讓學生切身去體會文章中所涵蓋的真和情,從而讓學生形成德育方面的意識。就像我們都學過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的情感一樣。寫了母親對兒子的呵護。類似這樣很多可以進行滲透德育的文章,都可以借此來教導學生,讓學生能感受到人間的真情。
5.寫作,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我們在語文課堂上經常會要求寫作,而老師在寫作指導上就可以讓學生從寫作中去體會人世間的情感,老師讓學生寫作不單單是教學生寫作方法,更要教學生怎么透過現象看本質。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可以提供一些正面人物,讓學生去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以此作為他們寫作的方向,這樣能大大促進學生的德育培養。
6.利用課外閱讀實施德育
學習語文不是一兩天就能學好的,這是要經過長年累月積累而成的。在學校老師要經常開展一些閱讀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能培養自己的德育素養,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促進他們的寫作能力。學生所選的書也非常關鍵,好的書相當于一位好的老師。
7.以學生為主,尋找滲透德育點
我們都知道初中是一個人的人生轉折點,初中生特別叛逆,他們的思想沒有特別成熟,對學習也沒有一個很正確的認識,在學校中也特別不喜歡被老師約束強制學習。他們的自我約束力很差。所以我們進行德育的時候一定要選好方向,了解學生的思想態度,進行德育時一定要以學生為主,增強其德育的針對性。老師在課堂上要認真觀察學生的態度和變化,在適合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而且老師要以學生為主,因材施教,那么,德育肯定有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滲透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初中的教材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編制而成的,課本上的知識對學生能起到影響和促進作用。而語文老師在其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必須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也要能根據教材的文章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也能接受語文帶給自己的德育滲透,為新時代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娣,范小容.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初探[J].科技展望,2015(12).
[2]盧耀東.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0).
[3]汪進東.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具體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2018(23).
[4]石洪巖.淺談德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