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中國的詩詞從來都是可以歌唱的,二者間的同源互通奠定了共鳴的基礎。語文教學用音樂激趣,與音樂共鳴,用音樂助力經典傳承。
關鍵詞:語文;詩詞;音樂;傳承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追溯到孔子時代的《風》《雅》《頌》,中國的詩詞從來都是可以歌唱的,音樂與詩詞歌賦有太多的淵源。從“蒹葭蒼蒼”到“渭城朝雨”,可誦讀、可傳唱,二者間的同源互通奠定了共鳴的基礎。語言的終極是音樂,語文教學中調動詩詞與音樂資源,讓音樂為語文教學助力,使課堂靈動而有深度,文化、精神的傳承亦在潛移默化中落實。
一、音樂激趣
2018“絲路之春”當代名師大講堂上,西安高新一中周攀峰老師選擇了經典的《詩經》做整本書閱讀指導,課堂上,周攀峰老師別開生面地吟唱了一曲遠古先民之歌——《蒹葭》,他的低吟輕唱使人“如聽仙樂耳暫明”,學生在他一曲曲吟唱中走進《詩經》,走近伊人,感音美、賞形美、品意美。從他的吟唱中,聽課者認識到朗讀還可用吟唱的形式來補白,吟唱這種古典的音樂為詩詞教學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他的語文課,在一首首吟唱中流淌,四座掌聲不斷,朋友圈點贊無數。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這是歌手許巍演唱的一首歌曲、歌詞,唱遍大江南北,唱到每個人心里,成為西安市2016年中考作文題目。2018年,筆者執(zhí)教人教版選修教材《語言文字應用》《句子“手牽手”——復句與關聯詞》一課,面對2016年參加中考的高中生,即選用這首音樂作品作為課前熱身。課間,教師提前來到教室播放音樂,在音樂“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之后開啟課堂,同時以這句歌詞作為引入這節(jié)課的第一個復句。語文來源于生活,音樂唱響人生篇章。事實證明,這樣的導入是高效切合的,截至目前,這節(jié)課已在國家教育資源平臺2018一師一優(yōu)課評選中走到省優(yōu)行列。優(yōu)課評選已三年,全國沒有語文教師選擇錄制這節(jié)課上傳,從一個側面感知這節(jié)課難度之大,而音樂給了這節(jié)課一個適合的切入口。
二、音樂共鳴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一詩情懷復雜,有人生苦短、生命渺小、及時行樂的傷感;有相信未來、無限自信、樂觀豁達的豪邁;有藐視權貴、拒絕折腰、志趣高潔的寂寞;有懷才不遇、理想破滅、郁積難釋的憤激,在貌似消極中深藏懷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積極,理解這些是學習這首詩的難點。筆者曾聽一位年輕教師的《將進酒》,在“賞酒情”環(huán)節(jié),引入鳳凰傳奇在《經典詠流傳》中演繹的歌曲《將進酒》,歌詞為李白原作,歌手用不同的音樂形式進行了傳唱。學生隨音樂的律動,在用音樂解讀經典的過程中走進詩人的情緒:李白手執(zhí)酒杯,懷抱遠大志向,期待功成名就,望前路茫茫,爬上堆積著失望與希望的山峰高歌,依然堅信前途很坦蕩。學生在隔了一千兩百多年后的傳唱中,隨音樂一起燃燒,感受詩人的感受,漸進詩詞佳境,在音樂的共鳴中漸悟詩人復雜的情感變化,高效達到教學目標。
鑒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歌手黃綺珊對這首詞演繹:“何時起飛,何時落定,每一步都云淡風輕;一直尋找,一雙眼睛,能看見歲月的身影;都說生命是一次旅行,總在穿越自己的心靈;夢有多遠,愛有多深,原來只是一道風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音樂融入了歌手的生活,千年之后,歌手與詞人有了相似的人生經歷,將自己的情感共鳴熔鑄在歌聲里。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用音樂的力量與詩歌共鳴:基礎版可以隨音樂律動背誦詩詞,升級版可以在歌手的演唱中感受詞作,終極版會在歌聲中感受人生,在詞作中找到人生的出口和解答:通達人情、超凡脫俗、得失隨緣、養(yǎng)身養(yǎng)心。
三、文化傳承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序》中兩句詩點燃歌手霍尊創(chuàng)作的靈感,由此寫下2014中國好歌曲《卷珠簾》,清新中國風帶我們再次回味經典文化。詩詞文化是音樂的根,音樂為詩詞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更把經典文化的種子代代傳播。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巔峰之作,宋詞婉約代表作品。鑒賞如此厚重人生經歷的作品,需縱向了解詞人。曾有教師在引領學生鑒賞這首詞時,以李清照少女時代活潑秀麗《如夢令》、少婦時期精秀特絕《一剪梅》做鋪墊,在比較鑒賞中感知詞人刻骨愁情。陜西省優(yōu)秀教學能手郭蓉引領學生鑒賞這首詞時,嵌入學生喜愛的歌手汪蘇瀧的《李清照》:煙鎖著秦樓,細雨把酒黃昏后 (《鳳凰臺上憶吹簫》);海棠花是否依舊,應是那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獨自泛輕舟(《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有多少事欲說還休(《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錦書已經不在,大雁卻仍依舊(《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尋尋覓覓中,似夢非夢(《聲聲慢·尋尋覓覓》)……一曲新詞,將詞人一生盡收其中,和著幽幽愁情,緩緩流進學生腦海。歌手的音樂創(chuàng)作是對文化的傳承,教師帶領學生品鑒詩詞又何嘗不是呢?讓音樂流入語文課堂,讓文化經典輕松流傳。課后評課,老師賦詩一首:秦風浩蕩攜古韻,帝都慷慨送名師。千年詩書騷客吟,萬古愁情無人知。隨君共品亂世詞,與生籬撫美人扉。春風化雨有微聲,余音繞梁無盡時。
時隔千年的傳承,用音樂敲開詩詞的大門,用音樂豐富語文的領悟,用音樂悅動經典的傳頌。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若不是音樂,我或許不會遇見這首詩,讓一首首用生命唱出來的歌推動詩詞傳承,助力語文教學,帶領學生走進經典,感悟人生。
參考文獻:
[1]蘇艷.流行音樂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整合[J].成才之路,2011(30).
[2]蘇麗娟.淺析音樂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93).
作者簡介:任艷(1977年8月23日出生),女,漢族,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碩士,陜西省西安市信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