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前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本課教學中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想方設法營造一種“我想讀”“我來說”的氛圍,讓學生始終保持那份“讀”的熱情、“說”的渴望。在以“讀”為本的基礎上有所“悟”,有所“說”,讓學生通過讀書和口語表達實踐,“感受語言的魅力”,“增強閱讀的樂趣”,“提升運用的能力”。
《云房子》是小學蘇教版第三冊中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雨后天空的美麗景色:有云時,云朵千姿百態逗人喜愛;有風時,云朵散去,天空更顯潔凈艷麗。另外,天空還有小鳥的歡快飛動,這些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與和諧。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朗讀、說話,用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從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活動,從而真正把課文讀懂讀好,達到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的目的。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和知識的雙向交流,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要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學習探究,學會學習。
一、堅持以讀為本
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讀書聲,沒有瑯瑯書聲是語文課堂的悲哀。早在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就將反復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記載于教育論述之中:“熟讀成誦”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要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口誦心惟”,即邊讀邊思,尋言明象,入情入境。讀課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地讀去分析、解決問題,“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不離課文,不離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閱讀能力。首先,通過繪聲繪色的范讀,激起學生讀的興趣,誘發他們模仿的欲望,同時增強學生讀的信心,消除盲目、畏懼情緒;接著,重點指導學生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課文,在讀中弄清課文大意,讀得融會貫通,讓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真正體現讀中有“教”、寓“教”于讀的語文教學思路。
二、創設個性體驗的空間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學習個體之間客觀存在著種種差異。閱讀教學多元論也指出:閱讀是極個性化的行為。作為不同的生命個體,每個人對同一文本的解讀角度往往是多維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應留給學生充足的個性體驗的空間。在這堂課中,可以提問:“你們這些小鳥想不想造云房子呀?那你們想造怎樣的云房子呢?”給學生戴上小鳥頭飾,讓他們成為小鳥中的一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有益于學生認知心理的發展,而且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在這個極為個性化的環節里,學生的表演五花八門,精彩紛呈。
三、注重語言表達
語文閱讀課上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訓練環境,讓學生所學的語言經常得到運用。本課的最后,學生通過說一說,將課文的“符號語言”內化為“感于內而發于外”的有聲語言,學生所說出的已不僅是課文已有的符號的意義,而且補充、增加了許多游離于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課文所表現的人、事、物、景,由于學生賦予了情感與生命而得以復活;課文中隱含的思想、觀念,因為與學生的經歷接通而產生巨大的說服力與震撼力。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大腦就會如電腦被訪問一樣,把所有感悟的語詞、圖像、情景、事件等都貯存入記憶倉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