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是信息時代發展的結果,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既帶來了契機也帶來了挑戰。本文通過研究“供給側”視角下新媒體融入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感染力、滲透力,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枯燥乏味的特點,實現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鏈接,打造新媒體文化育人科學體系。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困境;突破
基金項目:2018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2018-D-101,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王陳,基于“供給側”視角的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德育路徑研究。
1 新媒體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新媒體的技術先進性和內容多樣化為思政教育提供寬廣教育平臺。新媒體是伴隨當代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新興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新形態。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大學生對新媒體高度關注,基本每個初中生都開始用微信等,何況大學生。憑借新媒體,我們可以發揮其與各種網絡工具相互結合的優勢與特色,構建體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成橫向和縱向相集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2)媒體的即使性和方便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實效。由于新媒體具有超越時空跨越邊界傳播信息的特性,教育內容可憑借“媒體聯動”、“資源共享”等方式從一種媒介終端通過各種方式傳遞至另一種媒介終端,促進了電腦手機等與各種閱讀器及公眾號信息之間的互聯互通,進而形成了“流媒體”現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大大提高,實現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等群體的全面滲透、全員覆蓋、全程參與。大學生不管身處何地均可以通過手機、微博等新媒體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獲取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信息[1]。
3)新媒體的互聯互通性和虛擬性增強大學生自主性和思政教育靶向性。每個人的自主性都很強都可以是信息的獲得者、傳播者、發布者,并可以自由自主地與他人進行在線互動。實現教育是主客體間的交往、對話與理解,新媒體極大地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高校交流體系的建立,從單向被動式向多向互動積極主動式轉變,能夠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參與度得以提高,使受教育者由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互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不僅可通過新媒體及時關注和收集大學生內心真實想法,全面、深入、真實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和思想波動,而且可以針對學生的問題通過虛擬化的網絡情景設計,提供仿真的問題背景,再現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人際或者社會難題,讓大學生在情景中進行自主調試,在情景角色扮演中體驗各種真正的道德情景,然后教師可以針對大學生在虛擬化環境下反映出的思想、學習等問題進行相關制度設計,并在現實中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起到傳統單一性、平面化的教育模式不可比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呈現復雜化。新媒體具有突破時空限制、消解邊界的特點,也是一把雙刃劍,其使人與人距離拉近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大學生之間交往意識淡漠, 使誘發大學生產生心理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等心理問題的因素增加。與此同時,新媒體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表達意見、控訴發泄等的平臺,但是如果不加引導容易造成仇視社會等問題,也提供了滋生各種病態人格和網絡犯罪等。
2)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個性化特征增強。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特征內涵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性個性化。新媒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更加靈活,教育者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就必須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實踐探索出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二是網絡空間海量信息給予了大學生根據自己需要選擇信息的機會。相較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與被教育現實存在的關系,使得思政教育者往往被看作是權威,因此其傳授灌輸的思想理論被認為是唯一權威。
3)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呈現多樣化。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邊界限制因新媒體的發展而發生了改變,教育者和受教者即使在家里也可以在任何一個設有終端的地方隨時傳播和獲取所需思政知識。同時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方法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既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通過微信等進行討論或者批改作業,以及也可以開展網上談心活動等。
3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1)運用新媒體拓寬思政育人空間,豐富教學手段。新媒體具有如下特點:獲取信息便捷、傳播速度快速、感官豐富體驗、交流平等雙向等,而且也實現了教育內容的傳播方式由單向到雙向發展,由單一到融合發展,由靜態到動態發展,從統一到個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突破了思想育人的空間與范圍,實現了對現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突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樣化。[2]
2)打造時代性的即時性思政教育平臺。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時代,新媒體既給學生帶來了學習交流的便利,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因此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打造適合學生的即時性、開放性、共享性溝通交流平臺。使學生的個人特質和潛質在新媒體時代能夠得到充分體現和挖掘。在新媒體時代學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這是新媒體時代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顯著表現。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獨特優勢凝聚學生思想智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3)增強思政教育創新意識的培育,提升管理人員媒體素養。當前媒介素養的培育正逐漸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視。具體來講一是要重視媒介相關基礎知識普及和學習,從媒體基本知識的認知的學習培育開始入手,使思政教師及管理者對新媒體技術有初步認知并熟練掌握新媒體基本常識、方法和原則。二是加強思政教師和管理人員對新媒介功能意識的深入理解,培養其獲取信息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識別意識、判斷意識及溝通交流,通過新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點及時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還應常態化交流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群體媒介素養。
4)通過法律和法規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高校媒介素養至關重要,大學生由于年齡較輕,社會閱歷不豐富,容易受到錯誤網絡思想的影響,因此大學生群體是一個需要引導發展的群體,由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自發性、商業性等特點,導致西方等各種多元化價值觀對大學生都有影響,西方意識形態性趁機入侵。因此媒介素養教育至關重要其以系統化的課程或訓練,培養大學生對于的媒介批判繼承意識,使其能夠明辨不良媒介的影響,成為具有“媒介智慧媒介判斷意識”的現代大學生。目前國內高校通過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法律法規要求或者通過國家教育部門的進行明文規定必須開設該方面的教育課。
5)打造新媒體主導價值導向功能和新媒體文化育人科學體系。在價值體系日益多元化的環境下,思想教育的應根據網絡的即時性、流動性等特點,及時革新為做好新時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應全力打造一批新媒體課程體系、新媒體操作實踐、新媒體主導價值觀公眾號等等思想育人文化精品體系,如必須閱讀相關公眾號上的主導價值觀相關文章才能獲得學分等,而且也應創新相關內容載體,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主導價值觀的內容構建。通過這種方式穩固主導價值觀的主導地位,采取形式多樣的媒介與手段,提升主導價值觀的接受度和普及面,并依托現代新媒體等技術與方法發揮主導價值觀的導向功能。
參考文獻
[1]蘇濤,彭蘭.“智媒”時代的消融與重塑——2017年新媒體研究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8,40(01):38-58.
[2]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