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瓊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不同的學習要求,在多樣化的情境中對課文進行深入探索,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學習中的難題。
關鍵詞:預習;作文;回答問題
新學期,學校領導給我一個任務——給全校語文老師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
接到任務后,靜下心來想想,想理順一下,這些年自己的語文教學。在2014年草莓音樂節上,獲得多個“最佳女主角”的電影演員張曼玉唱搖滾。第一場演唱后,張曼玉那公鴨嗓,跑調跑得一塌糊涂的演唱,迎來了風起云涌的謾罵。但張曼玉又笑呵呵繼續站在了下一場演唱會上,依然是被上帝拋棄的聲音,依然是不在調上的演唱。張曼玉說:我在上海演出得不是那么理想,走音走得蠻多的……今天還是會和以前一樣,還是會走音。可是我會努力。我演了20多部戲,也給人家說是“花瓶”,所以,請給我20個機會吧!我應該可以。
借用張曼玉的話:請給我20個機會吧!我應該也可以。因此,我今天的分享也許會不在調上,但旨在拋磚引玉。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做一個有要求的語文老師》。
在講之前,我先說說我們班的獎勵制度,因為有要求,必須有制度約束。我們班有一個“星際碰撞”的評比!一周小結,一月評比!結合學校的雛鷹爭章活動,班上是獎☆,5個☆為一個章。我們班分為10個小隊,而所有的獎勵是捆綁式的。即隊員獎☆,隊長也可以獲得。如隊員主動回答問題,加5☆,隊長取一半,四舍五入,隊長就可以有3個☆。而每個隊員的☆多了,你的小隊才能排前5名。在每月的頒獎里,只獎勵前五名。第一名與最后一名都是要總結發言的。在這種獎勵制度下,集體榮譽比較強,氣氛比較活躍。
1 預習有要求
預習要求要清晰、細化!
課文,分精讀與略讀。因此,預習時,這兩種課文的要求肯定不能一樣:精讀課文,詳盡,略讀課文,相對簡單些。以精讀課文為例,預習時,我要求共讀三次。讀第一次,標自然段,寫段意,讀第二次,寫出主要內容和讀后感;讀三次,完成課后題。每讀一次,有每次的要求,每次都帶著問題讀書,讀后再做。我們班以前是整個單元預習的,但我發覺效果不好,同學經常會丟三落四。于是,這個學期,我分課預習,即預習一課,講一課。當然,學生的預習,大多是抄參考書的,但做一次文字的搬運工,總有一點印象,比不做的強。如果沒有預習的課堂,你講課是一言堂,除幾個優等生外,其他學生是跟不上節奏的。因此我們要落實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等等落下的靈魂”,所以要做有要求的預習!
2 作文有要求
作文的要求是學以致用!
曾經一個多年改高考卷的老師跟我分享過他們改高考作文的那些事。他說,改高考作文都般是按秒數來計算的,有時改一篇用時十幾秒,有時改一篇用三十多秒;有時一上午改300多份,有時一上午改600多份。不同的老師,差別更大了,但都以“秒“計算。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看文章,看什么呢?除看語、修、邏、文,就看華麗的修飾,所謂華麗,即引經據典,優美詞句的運用。
我們學校也很重視摘抄優美詞句。這主要體現在學生人手一本的讀書筆記上。但讀書筆記摘抄的是課外詞句。而我們書本里,本身就有很多優美詞句。如在六年級第三組的課文里,就已經有22個四字詞語。8組課文,四字詞語的數量在百位數上。如果學生能學以致用這些詞,那將給文章增色不少!因此,我們要求學生不但要抄寫,還會運用。每課的抄詞,我會要求自選一個詞語寫句子。每次的作文,我都會提出——把本單元的四字詞語、日積月累運用到作文里。這種要求,我們班稱為“附加要求”,即除作文本身要求外的要求。附加要求,一般有兩-三個,多了沒有用,寫不來。有詞句的,有描寫方法的。如在第三單元里面,單元的寫作特色是心理與環境描寫,那這次的習作,附加要求是:1)8個四字詞語,實心點表示;2)心理描寫,波浪線;3)環境描寫,直線。
這樣,當我一看作文就很清楚看到附加要求,達到一個要求,是10個☆,五個☆是一個章。墻報有一個“美文欣賞”專欄,入選的必要條件是達到“附加要求”。一開始,以為學生不感冒。但其實學生都很喜歡,把自己的作品展現出來的。印證了粵語老話:橋唔怕舊,最緊要受!
也許開始的時候,這些附加要求運用得比較牽強,甚至張冠李戴。但是沒有關系,所有的創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就像你在時裝雜志看到模特或明星穿衣搭配,你想模仿。一開始,會有同齡的郭德綱與林志穎穿LV的窘況——一個大叔,一個帥哥。但只要你沉住氣,多學,多比較,多搭配,你也可以穿出自己的風格。寫作文,同樣的道理!
3 回答問題有要求——人人發言,聲音響亮!
有一個點心主管跟我講過:他的老板高薪挖他過來管理茶市。老板說:你就負責幫我賺人氣就夠了!這個老板很聰明,人氣有了,營業額還怕沒嗎?就是因為基于這個做法,這間酒樓光是早市的營業額,每月就已經有150萬,是全市之最。有人氣,就會旺,就會有錢賺。因此,他們從早到晚都是爆棚的。如果把這個“賺人氣”的做法,用到課堂上。班級舉手的人多,老師就有激情;老師有激情,學生就會認真聽課,就會學有所成。這種“人氣”,其實就是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氣氛”。
我們班規定,我的課堂一周里,學生最少是要回答兩次問題的。這些課堂,當然涵蓋了語文、思品、班會。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一般到每個星期的中段,我會問:還有誰沒有回答問題?起來回答。于是,部分同學齊刷刷地站起來回答問題。這個時候,所問的問題,就沒有選擇性,相對有難度。現在,大家都已經熟悉了這個要求。所以,現在每個星期初,我提問時,尤其是簡單一點的,就會搶著舉手。與此同時,他們會響亮回答,因為他們知道,小聲回答,我會等到響亮為止。這個問題不響亮,下個問題;今天不響亮,明天再來。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較真,不達“響亮”不罷休!
我的課堂,學生開小差的同學比較少,并非我講課與眾不同,而實際上,就算你是再有名氣的大師,他的學生也會有走神的時候,這取決于學生的注意力問題。除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可以使點小花招。
1)故意講錯,等學生找茬,如:如果你把課文的寫作方法用在自己的文章了,不斷寫,不斷修改,你將是下一個波利哈特的作者,女生馬上反應,老師講錯了!是“哈利波特”!
2)如果開火車讀書,我會隨時改變車道。比如,一開始我會順開,突然又橫著開。
3)同學講完,要另一個同學評價。
適當耍點小花招,就可以鍛煉他們的注意力。
4 活動要有要求:全員參與
每個學生的成長中,老師很多,所學的知識也很多,但參加過的活動,一定不多,因為我們老師都被考試的指揮棒牽著鼻子走。但事實上,活動所留給學生的印象與沖擊是最深、最大的。因此,我的做法是多開展活動。而活動的要求時:全員參與!
上周剛結束的“祖國在我心中”的綜合活動,我分了四步走,歷時兩個星期。第一步是讓學生搜集祖國相關的資料,對祖國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步,通過語文課上,學課文;思品課上,唱愛國歌曲;美術課畫祖國;回家做手抄報等等的鋪墊,加深對祖國的了解。這些作品,我們以墻報的形式,全部展覽;第三步, 10個小隊,分別以演講、講故事、散文等形式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最后,回到習作——寫演講稿。在設計這個單元的時候,我是想通過不斷的資料收集,多種形式,全員參與,那同學們對祖國的熱愛已經是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時候來寫演講稿,肯定是水到渠成的。但結果,寫出來,大部分都是打補丁作文——學生生搬硬湊、味同嚼蠟。這就印證了預設與生成是有差距的!
參考文獻
[1]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出版社,2003.
[2]孫建萍.于永正《楊氏之子》教學賞析[J].華章,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