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謳
摘要:人才項目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本文通過對我國各種人才項目的財政支持政策進行系統梳理和歸納,從項目設置、資金支持和項目后續跟進等環節分析人才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改進我國人才項目財政支持政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才項目;財政政策;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引言
人才強國戰略,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而各類人才工程、項目(以下簡稱人才項目)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頒布以來,財政不斷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支持開展了大量人才培養、吸引、使用等各方面的人才項目,促進了人才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我國人才項目財政支持簡況
近年來,特別是2011年《人才發展規劃》提出的12項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實施以來,國家、部委、省市縣分別出臺了種類和形式多樣的人才項目,據統計,各省區市啟動實施人才項目307項,地市啟動實施2380多項。[1]除國家部署的12項重大人才工程以外,中央層面各部門還設立了大量人才項目,如: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財政部“會計領軍人才”等。各地區也設立了大量人才項目,如: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廣東“珠江學者計劃”、廣西“八桂學者人才計劃”等。
各種人才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人才事業的發展。自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實施以來,累計引進、培養、支持9500余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1]2015年度全國人才資源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人才資源總量達1.75億人,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達15.5%,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資源總量分別為729.0萬人、4334.1萬人、7328.1萬人、4501.0萬人、1692.3萬人、75.9萬人,較2010年分別增長4.0%、45.5%、32.0%、57.2%、61.4%、272.1%。[2]
三、人才項目財政支持政策性質
根據人才項目的不同,財政支持措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帶有獎勵性質,這類政策主要通過給予一次性補助或獎勵,吸引人才。如,中央財政對千人計劃入選者每人給予100萬元的補助;中科院對百人計劃入選者每人給予200萬元的資助;成都人才計劃、重慶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聚集計劃等均為入選者每人提供30-300萬不同層次的獎勵。
二是帶有資助性質,這類政策通過安排科研、創業、培訓等專項資金以支持人才發展。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對入選者最高給予40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福建省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計劃,對入選的創新團隊給予300-500萬元人民幣的專項工作經費。
三是帶有補助性質,通過按期給予一定資金,保障入選者工作和生活需求。如,中組部實施的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計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實施的“三支一扶”計劃(支農、支教、支醫,扶貧),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為入選者發放生活補貼,繳納社會保險。
四是科研條件、團隊建設等其他方面支持。如,科技部實施的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對科學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議、”按需支持的方式,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創新團隊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
四、人才項目財政支持政策存在的問題
由于人才項目組織實施部門多、統籌協調機制不健全、資金績效評估難等原因,人才項目財政支持政策上存在一些問題。
(一)人才項目財政支出標準尚未形成體系,財政投入力度混亂
從人才項目層次角度看,國家、部委和地方層級共同構成了人才項目的總體框架,不同層級的人才項目支持標準應有所區別。然而,“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是國家級人才項目,對自然科學領域入選者的平均資助標準是180萬元,而中科院“百人計劃”給予入選者每人200萬元的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對入選者的支持標準最高達400萬元。不同層次人才項目財政支出標準出現倒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國家級—部委級—地方級人才項目的區別,削弱了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的統領地位。
(三)地區間財政支持措施不平衡,加劇了人才無序競爭
目前,高層次人才從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流動明顯,特別是地區間高校人才資源差距進一步拉大。一些地區和高校為吸引高層次人才,通過人才項目給特定人才的年薪從30萬到500萬不等,甚至提供住房戶口、子女入學、配偶隨調等優惠政策。但是,受自然、歷史、經濟等因素影響,中西部地區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應用開發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缺乏,而且東中西部在財力上還有差距,地區間人才項目財政支持措施和力度不平衡,不利于引導人才合理流動和區域協調發展。
(三)人才項目預算管理模式有待改進
當前,財政預算采用以投入為導向的預算模式,并非以結果為導向的預算模式,因此現有的財政預算制度更多的著眼于資金的投入和預算的執行是否嚴格按照預算進行,從而降低了資金利用的靈活度。由于人才進行的科研活動、管理活動、技術培訓活動都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以投入為導向的預算模式,無法滿足靈活支出的要求。同時,由于預算缺少結果導向,忽視項目資金利用所帶來的價值和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造成了財政部門對于人才項目計劃績效考核的缺失,進而造成項目申請者的“道德風險”行為——盡可能多地申請項目資助以實現“預算”規模最大哈,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五、完善人才項目財政支持政策的對策建議
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調整和規范人才工程項目財政性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就要發揮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作用,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進一步優化投入結構,完善管理政策,切實做好人才項目的財政支持工作。
(一)構建合理的人才評價指標,充分發揮市場作用
針對不同類型人才,構建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和激勵體制機制構建,培育合格的人才市場主體和中介機構。在一些政府主導的、與市場聯系比較密切的人才項目評選過程中,一方面體現政府的人才發展導向,另一方面借鑒市場對人才的評價結果,肯定市場在人才評價中的基礎性作用。探索解決人力資本的貢獻定價的問題,讓人才獲得合理的激勵。財政部門要鼓勵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如期權激勵、人才持股計劃、稅收優惠等。
(二)實施地區差異化的人才項目財政投入政策
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人才發展水平和人才需求方面差異也很大。東部地區人才發展水平較高,人才項目的財政投入重點應放在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立足本土培養高層次人才、鼓勵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以及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動體制等方面,而中西部地區人才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人才項目的財政投入重點應放在增加人力資源存量、吸引并留住高水平人才等。中央財政在對地方補助時,也要結合地區發展實際,將財政資金更多的投向中西部地區。
(三)建立人才項目財政支出標準體系
參考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平臺,建議由中組部牽頭建立統一的人才項目信息管理平臺,推動人才工程項目與各類科研、基地計劃相銜接。借助人才項目信息管理平臺對各類人才項目進行分層次分類,做好人才項目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合理調整人才項目布局。財政部門根據人才項目的層次和類別,兼顧人才工作需要和財力可能,因時因地分別制定財政支出標準體系,并實現動態調整,合理規范各類人才項目經費支持強度,并做好各類人才項目預算保障。
(四)加強人才項目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各人才項目立項時,應明確資金來源、項目資金上限以及支出渠道。同時要有明確具體的資金使用方案,方便在執行過程中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財政部門要加強對人才項目的績效考核,適時對有關人才項目進行評估,對績效不高的項目要及時進行清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羅宇凡,崔靜,朱基釵. 天下英才 ?圓復興之夢——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才工作創新發展紀實.華社電,2017年9月15日.
[2]李亞杰,盛若蔚.春信迢遞花不斷——寫在二〇一二年全國人才工作開局之際人民日報,2012年0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