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和生
摘要: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和共享是迅速的、便利的,但同時網絡虛假信息、造謠行為持續不斷涌現。一方面,網絡謠言時常涉及侮辱、誹謗類的信息,會侵害當事人隱私權、名譽權等合法權益。另一方面,造謠行為也會污染網絡領域的環境生態,引起社會秩序的混亂。所以,為維護網絡信息秩序,分析規制網絡造謠行為之困境并提出具體的完善建議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網絡謠言 法律規制 言論自由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066-02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加快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1]在互聯網的引力之下,公眾表達思想的方式變得多樣化,可以通過視頻、圖像等方式傳遞信息,但這增加了判斷網絡言論真實性的難度。
一、網絡謠言的定義及特點
網絡謠言(Internet rumors)是指以網絡媒介提供的平臺(例如微信、公開網站等)為基礎,公開發布虛假的、惡意的信息。由于網絡為當下的交流溝通提供了更多的途徑,所以相比于傳統形式謠言的散播,網絡謠言傳播的數量更多、速度更快,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更大。網絡謠言的具體特征如下:
第一,傳導性。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受眾量大。當網絡上出現第一個謠言后,由于轉發分享的便捷,謠言會迅速傳播開來。甚至傳播者主觀上為了打擊報復、博取眼球而進行二次夸大性的傳播。
第二,誤導性。科技進步的同時也使網民辨別信息真偽的難度加大。造謠者借助當下互聯網的高新技術(例如剪切視頻圖片等)不留痕跡地篡改真實的時間、地點、人物,這種表面上看上去可靠、實際上虛假的混淆視聽的行為使得人們難以精準判斷信息是否真實。
第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為了增加炒作熱度,網絡謠言常常聚焦時事熱點,并且編造的信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一個虛假信息的誕生,相繼就伴隨著傷害風險的出現。
二、對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的現狀梳理
(1)刑事責任層面上的規定。當下有很多“鍵盤俠”打著言論自由的口號,通過網絡肆意地編造虛假信息,誹謗、侮辱他人。刑法對此作出了回應。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侮辱罪、第二百四六條規定的誹謗罪、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的損害商業信譽罪等對在網絡造謠的處理上都是適用的。針對網絡造謠的行為,2013年兩高還頒布了《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予以規制。此外,引起學界關注的是2015年1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中增加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兩高《解釋》的針對性強,但在實踐中要把握具體的適用條件,否則容易造成過分打壓自由言論的局面,造成司法部門公信力的降低。
(2)行政責任層面上的規定。我國當下對網絡造謠行為在行政法層面的立法主要有: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首次規定禁止在網絡上造謠引起社會恐慌、侮辱誹謗他人;2002年《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七條規定在網上出版時嚴禁造謠、散布虛假消息;2005年《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第四十八條和2011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五十二條規定在動物疫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期間,造謠、隨意哄抬物價,擾亂公共秩序、市場秩序的,由公安機關或者工商部門給予行政處罰;《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了視情節輕重對造謠者予以的相應行政處罰。
(3)民事責任層面上的規定。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和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了自然人享有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以及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商業秘密受法律保護,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他人這些信息。網絡造謠者違反法律法規虛構、造謠的,權利人可依《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之規定要求造謠者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其次,網絡造謠屬于侵權行為,也受到《侵權責任法》的規制,特別是第三十六條規定的“避風港制度”、網絡用戶共同侵權原則等更是為懲治網絡造謠行為提供了直接的依據。
三、網絡謠言法律規制之困境
(1)對造謠者的懲治和受害者的保護不均衡。厘清保障和限制言論自由的界限是我們一直在找尋的,正如耶克所言:“在民主自由的世界里,我深深地信仰個人責任。”[2]2013年兩高出臺的關于網絡誹謗司法解釋的第二、三條對“情節嚴重”做了限縮性的解釋,但把其他可能比較嚴重的情節作為兜底條款,這就使得法官在適用法律時更少地將造謠者認定為構成犯罪,進而減少了對網絡造謠者的懲治處罰。
此外,對于受害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是存在不足之處的。主要表現為:被侵權人的舉證責任難度大。由于網絡數據資料等證據由互聯網運營商掌控,實際上這就加大了民事原告在互聯網采集固定證據的難度。原告掌握的證據信息存在不對稱性,這無疑加大了原告參與訴訟的成本,長期如此容易導致當事人對訴權的行使望而卻步。[3]
(2)對網絡謠言監管力度的不足。網絡謠言從產生到二次擴散,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專門、即時、嚴謹、透明的監管制度。公眾當下天天面臨著微博、公眾號等推送的數以萬計的文章、帖子,這些信息大部分真實性和權威性都很弱,人們對接收到的信息的認知度也很有限,所以隨手轉發是常有之事。由于監管部門工作中存在的延遲性,使得謠言產生后,監管部門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能內監測出虛假造謠信息并即時刪除該信息、發布權威公告對其予以澄清。監管應對虛假、造謠信息的滯后性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流言蜚語不斷、謠言侵權糾紛不止。
四、網絡謠言法律規制之對策透析
(1)跟進立法,填補法律漏洞,重塑網絡信息監管體制。首先,我國在對網絡謠言法律規制中還存在許多立法缺陷,有待完善。筆者建議我國設立一部成體系的、完整的網絡規范治理法。在該部法律中明確規定網絡謠言的定義、范圍及與自由言論的界限。其次,當下全球各地域對網絡領域的管理都強調從法律制度、科學技術等各層面綜合出發予以規制,但任何規制方式都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制度作為反饋機制。[4]對此,我國也應當順應潮流做好網絡安全監管制度的改革。在制度層面,進一步完善信息公開等制度的實施,提升網民對正確、權威信息的認知度。我們還可以借鑒歐美國家關于網絡監管的系列做法。例如,參照英國設立公民咨詢局以此來監管互聯網各類信息、接受群眾關于網絡謠言的舉報等。此外,在制度的設計過程中應當考慮公眾自由言論的權利,這就要求我們把握好網絡謠言規制和公民言論自由的平衡點。
(2)完備網絡實名制。VIEID(虛擬身份電子標識)的普及是互聯網實名制的根本前提,VIEID即俗稱的網絡身份證。它是互聯網絡信息世界中標識用戶身份的工具,在網絡通訊中用于識別通訊各方的身份及表明我們的身份或某種資格。網絡實名制有利于提高個人信息的準確度,建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該制度設計的目的是確保網絡信息的真實可靠性,防止匿名在網上散布謠言,制造恐慌和惡意侵害他人名譽的一系列網絡行為。此外,不可忽視的問題在于實名制后公民的隱私權如何維護,在我國當下立法和網絡技術有待完備的背景下,應當謹慎適用網絡實名制。可以嘗試先在部分行業領域進行推廣,接著再由點及面逐步推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OL].http://www.cac.gov.cn/2016-04/25/c_1118731366.htm.[2018-11-26]
[2]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83.
[3]江偉.民事訴訟法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0.
[4]錢玉文.論網絡消費安全的多元規制[J].當代法學,2015(6):122-123.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