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鵬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應有之意,是網絡強國建設的根本性原則。在新時代條件下,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才能不斷加快網絡強國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網絡 以人民為中心 網絡強國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249-02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也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網信事業發展過程當中。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網信事業發展,就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這既為我國網信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遵循,也彰顯了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巨大的優良作風,也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宗旨。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我國的網信事業才會蒸蒸日上,才可以達到將中國打造為網絡強國的戰略目的。
一、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
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核心觀點就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歷史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也是人類文化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在《神圣家族》當中,馬克思指出,“在推動歷史進程的各項活動當中,以及所形成的思想都屬于群眾事業,隨著歷史發展進程的不斷深化,群眾隊伍將會逐漸擴大”。[2]馬克思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參與主體。“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決定著社會的基本矛盾走勢,同時也作為重要實施者直接影響著上層建筑的發展變革以及生產關系的形成與發展。”[3]
作為馬克思主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自建黨第一日起,就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這一重要思想貫穿始終,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史就是一部群眾路線史。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人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就把馬克思的群眾史觀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等一系列群眾思想,并在中國革命的實際道路中進行有益的探索,創立了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群眾觀點和以此為基礎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正是中國共產黨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抗戰,才能一次次地取得抗戰勝利。不論是處在解放戰爭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建設初期階段,毛澤東明確指出,必須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核心地位,要始終不渝地貫徹落實好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以人民群眾為根本,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鄧小平同志在全球經濟發展大趨勢下,審時度勢,面對時代變革,不斷完善健全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史觀。尤其是鄧小平所提出的“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等”黨在新時期的發展路線以及服務宗旨,明確了群眾路線就是黨的組織路線。在十三屆四中全會召開之后,江澤民同志根據在新世紀中國的發展路線以及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時也明確指出,執政為民就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充分踐行。黨的十六大召開之后,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以后人為本”的群眾利益觀,中國共產黨群眾史觀又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信息化時代到來,互聯網在很大程度上對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產生一定影響。互聯網的發展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挑戰,互聯網也同時成為治國理政、安邦惠民的利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中國人民”等重要論斷。這為新時代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不僅體現著馬克思主主義群眾史觀的與時俱進,更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發展初心和執政為民的工作理念。
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是網絡強國建設的根本性原則
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革命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能否把握住信息化給我國帶來的重大機遇,也是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信息化對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夢帶來了重大機遇。必須牢牢把握住這一歷史發展機遇……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網絡強國建設工作,為建成富強,民主,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作出作出應有的貢獻。”[4]在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就提出了要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部署,要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的目標同步推進。
把建設網絡強國提高到一個戰略的高度,顯示了我們國家領導人對互聯網發展的極其重視,也顯示了我們黨領導人的非凡勇氣和巨大的魄力。網絡強國建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等特征,因此,建設網絡強國需要凝聚多方力量,集思廣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的根本原則。網信事業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人民的大事業,推動網信事業發展是為了人民,也需要依靠人民。網信事業同黨的其他事業一樣,需要人民群眾一起參與,必須在人民群眾參與基礎之上,激發出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及主動性,不斷提高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接受人民群眾對互聯網的監督,探索建立全民參與的網絡治理體系。”[5]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網信事業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隊伍,才能不斷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才能促進繁榮發展網絡文化的繁榮發展,才能不斷保障我國的網絡安全,才可以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化的發展,才能實現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
三、新時代條件下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的具體要求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經邁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改變,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把人民作為發現網信事業的核心要素,是突出人民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同時也彰顯出人民地位所具有的主體性以及價值導向性。為民謀利,必須了解人民群眾所需、順應人民群眾所盼、滿足人民所愿。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網信事業要順應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變化,因時而為,因時而變,不斷適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網信事業發展的需求和互聯網發展成果的期待。
首先,需要構筑網上網下同心圓。我國自1994年接入互聯網以來,信息化發展速度很快,網民人數和互聯網應用已經躋身世界網絡大國行列,但網絡大國不是網絡強國。要實現網絡強國,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發揮出團結就是力量的作用。不斷完善健全網上網下這一同心圓,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發動全國人民廣泛參與,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其次,需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當前我國互聯網領導管理體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效率不高等。沒有健全合理的互聯網管理體制,網絡強國建設就不能有效運作。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要調動網民積極性,動員各方面力量參與治理”。[6]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引導之下,人民群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媒體實時監督互聯網平臺,反映網絡安全問題,強化互聯網企業的主體責任,等等。在當前我國廣大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之下,我國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然后,需要做好網上輿論工作。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新空間。網絡空間富有內涵,充滿朝氣,健康良好,人們群眾才會滿意,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甚至傳播一些違法亂紀的信息,那便會遭到人們群眾的唾棄。可以說,網絡空間也是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當前我國大部分網絡群眾每天都會在網絡平臺或者相關網絡媒介表達、傾訴自己的觀點。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會在網絡平臺散布一些謠言,制造出不好的聲音,危害了良好的社會秩序,特別是影響到社會青年的健康發展。所以要進一步強化主流思想輿論,積極弘揚主旋律,大力傳播正能量,充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滋潤人心,引領社會潮流。對于敵外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我們要予以嚴厲打擊,用中國新型媒體傳播中國話語,爭奪網上意識形態的勝利。
最后,以加快信息化發展來推動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網信事業的發展,還是以大城市的發展速度為準。在中國幾十年的網絡發展中,大城市的網信事業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中國大部分農村,網絡還沒有普及,網絡發展的成果沒有普及到很多來自農村的人民群眾。所以需要樹立“互聯網+”的思維和理念,打通信息化與其他三化之間的“大動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首先,需要加快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發展。信息化為大城鎮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共享資源,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新型城鎮化中的作用,建設“智慧城市”。其次,加快融合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年調統一發展,再以推動信息化為基礎之上來加快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質流發展,可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帶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再次,在促進農業現代化方面,要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信息化水平,要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網絡化和智能化。特別是在精準扶貧方面,互聯網也大有可為。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農村的農產品,也可以通過網絡為農村提供優質的教育等。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引領下,互聯網必將在扶貧的道路上發揮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王娟.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淺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4(11).
[4]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 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8-04-22.
[5][6] 張顯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網絡強國建設[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8-12-05.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