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要:刺史初設于西漢,原為朝廷派去監察地方,后演變為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唐代,刺史仍作為地方長官出現。關于唐代刺史的研究早已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但研究成果較少,關于唐代并州刺史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本文主要以唐代并州刺史為研究對象,充分利用史籍與墓志等資料,從歷任并州刺史的職能方面對這一官職進行淺要分析。在職能方面,并州刺史在抵抗外敵入侵和平定將領叛亂等方面的職能尤為突出,從而有助于我們了解這一官職重要作用及統治者對它的重視程度。
關鍵詞:唐代 并州刺史 職能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108-02
并州在唐代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首先,太原在唐代被稱為北都,作為大唐的陪都而存在。李家的江山興起于此,建立起了一個繁盛的唐王朝。其次,從地理位置上看,它地處山西,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盆地、山地、河流交錯縱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由此,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北邊軍防重鎮,是北方保衛京師的有力屏障,其戰略意義顯而易見。因此相較其他州而言,并州刺史具有更加重要的職能作用,其主要職能有以下幾方面:
一、并州刺史的行政職能
刺史作為州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扮演著連接中央與地方的角色,是管理地方的最高長官,因而具有管理地方民政事務的職能,地位非常重要。
首先,并州刺史具有管理地方民政的職能。武則天在位時期,任命崔神慶為并州刺史,其到了并州之后,當地的豪富偽作改錢的文敕,文書下達到州,使得谷麥價格迅速上漲,百姓難以負擔。“神慶執奏,以為不便,則天下制褒賞之。”①又如,“并州有東西二城,隔汾水,神慶始筑城相接,每歲省防御兵數千人,邊州甚以為便。”②通過該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崔神慶在并州任職期間,通過平衡物價和修建城墻,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治績受到了百姓的稱贊。他的做法很好地體現了并州刺史在行政方面的職能。此外,并州刺史還具有管理財政的職能。比如唐中期,并州刺史范希朝在任時,討鎮州無功而還,導致軍府兵員銳減,府庫空虛。王鍔被任命為并州刺史后,使得府庫財用豐足。
此外,通過撰史者對并州刺史的評價,也可以看出其在行政職能上所發揮的作用。如《新唐書》中,崔日用“徙并州長史,卒年五十。并人懷其惠,吏民數百皆縞服送喪”③。可見其在民政治理方面政績突出,深得百姓的愛戴和敬重。在其臨終之后,數百人感念他的恩惠,為他送喪。盧簡求為河東節度使時,“為政長權變,文不害,居邊善綏御,人皆安之。”④從該段材料的記載也可以看出盧簡求任職期間,實施的治理措施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同時也體現出其對并州民政的治理。
二、并州刺史的軍事職能
(1)抵抗外族入侵。唐王朝由于疆域廣大,其周圍存在很多少數民族,因而經常遭受外族侵擾。前期以突厥為主,后期主要是回鶻的入侵。而并州位于唐朝北部,接近北方的少數民族,因而在戰亂或國力衰弱時,極易受到外族劫掠和打擊。因此,并州刺史在抵抗外族入侵方面擔當著重要角色。
唐初,在經常受到突厥劫掠侵犯的情況下,并州大都督長史李世勣在并州任職期間,做到了各方面職責都認真負責的履行,尤其是其在軍事方面的職能更受到了太宗的稱贊。唐太宗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情識之惑,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一至于此。遂使突厥畏道遁走,塞垣安靜,豈不遠勝筑長城耶?”⑤由此可見,并州刺史在鎮守疆土,抵抗外族入侵和維護國家安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唐朝后期,極易受到自北方的少數民族回鶻的入侵,并州刺史發揮了其軍事方面的職能守衛太原,使之不被回鶻所攻破。如《資治通鑒》第二百四十六卷會昌二年載:“河東節度使苻澈修杷頭烽舊戍以備回鶻”,由此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河東節度使苻澈在軍事方面應對外族入侵所作出的努力。
武宗會昌初年,“回紇部饑,烏介可汗奉太和公主至漢南求食。……犯云、朔、北川。朝廷以太原重地,控扼諸戎,乃移沔河東節度使……詔與幽州張仲武協力招撫回鶻,竟破虜寇。”⑥該材料反映的也就是在武宗會昌年間,回鶻部族由于饑荒缺糧食,南下入侵,四處劫掠太原地區,導致民不聊生,皇上便任命劉沔河東節度使,前往征伐回鶻,使得回鶻兵敗回逃。可見其對保衛太原重地、保護當地人民、維護當地的穩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平定叛亂。唐朝初年政權剛建立,各地的反隋起義地方勢力尚未歸順,全國還處于尚未統一狀態。武德年間,“劉武周南侵汾、晉,詔遣右衛將軍宇文歆助元吉守并州。”⑦該材料反映出武德元年(68),在受到反唐勢力入侵時,并州總管李元吉在各軍協助下,抵抗劉武周叛亂,從而維護了唐朝的龍興之地并州的穩定。
在安史之亂中,史思明率十萬大軍進攻太原,而太原尹李光弼的兵將卻還不滿一萬人,面對敵軍眾多的情況下,李光弼通過其強有力的領導指揮和高超的戰略戰術,通過拆毀民屋造摞石車將叛軍砸死的方法重創敵軍,之后,李光弼“出敢死士搏賊,斬首七萬級,希德委資糧遁走”⑧。因此在李光弼帶領下,力挫叛軍,成功保衛了太原府,俘虜斬殺了大量叛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穆宗長慶元年,藩鎮割據勢力朱克融、王廷湊在河朔地區叛亂,相互勾結起兵造反。穆宗派當時的大將李光顏、烏重胤前往平叛,仍然無法取勝。“度既受命,入賊境,數斬將以聞。”⑨反映的也就是穆宗下令讓河東節度使裴度率軍前往平叛,裴度受命之后,便整頓軍隊,前往平亂,親自指揮督戰,斬殺敵軍,取得了不少勝利。在當時國力衰弱、割據勢力混戰的時候,裴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局勢,使藩鎮勢力有所收斂。
唐僖宗時期,鄭從讜為人沉穩機智,“凡兇謀盜發,無不落其彀中,以是群豪惕息。”該句反映的就是在鄭從讜任河東節度使的時候,沙陀實力強大,經常南下侵擾該地,而河東軍內部矛盾重重,可謂內憂外患。在這種情況下,河東內部兵變時常發生,但在鄭從讜的謀略和指揮之下,成功的誅殺了兵變叛亂的將領士兵,有利于威懾其他叛亂將領,對軍隊起到了安撫的作用。
總之,并州刺史在行政方面有管理地方民政、財政等方面基本職能。通過認真履行這些職責,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實現了并州的穩定,進而維護了國家的安定。同時,并州刺史在平反叛亂、抵抗外敵入侵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突出的軍事職能,在保衛并州、維護唐朝的統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總之,通過對唐代并州刺史的職能及治績方面的分析,使得我們對該官職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職能方面,并州刺史不僅具有行政方面的職能,其軍事職能更突出。由于并州地處北方,多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以及唐后期的政治局勢導致的叛亂,并州刺史在抵抗外敵入侵和平定將領叛亂方面的職能就顯得尤為突出。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中央對并州的重視程度,以及根據局勢的變化對刺史任免作出的調整,進而能更好地統治并州。
注釋:
①(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90.
②(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90.
③(宋)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330.
④(宋)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84.
⑤(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486.
⑥(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234.
⑦(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420.
⑧(宋)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85.
⑨(宋)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13.
⑩(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170.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