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斌 郭學鵬
摘要:資助工作按照時間節點可分為資助前期、資助中期和資助后期,資助育人工作應在不同時間節點相應開展工作。在資助實踐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對資助工作及育人功能情況,分析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資助育人工作有效途徑進行探索。
關鍵詞:資助階段 育人體系 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155-02
一年一度的資助工作按照時間節點可以分為資助前期、資助中期和資助后期。資助前期是學生開學至開始評定獎助學金的這段時期,一般是每年的9月份;資助中期是評定獎助學金開始至公示結束的這段時間,一般是每年的10月份;資助后期是評定獎助學金工作結束之后的這段時間,一般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8月。[1-2]
資助工作整個過程中,中期工作做得非常扎實,即獎助學金資格審查,評比,到最后的選定,每個環節學校、學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評比辦法和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證評比工作的公平、公正性。而在資助工作前期,資助工作教育意義的宣傳工作做得不夠多,甚至沒有。[3]另外,部分人認為,一年一度的資助工作到評定獎助學金完成之后即為結束,也就是說到資助中期即為結束,忽視了資助后期長達10個月的關鍵性的育人階段。[4]
本論文擬解決的問題是資助育人效果不明顯問題。針對資助工作三個時期不同的特點,分別制定并采取措施,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增強社會責任感,最終達到學生成才的目的。
一、資助工作研究現狀
(一)資助工作育人情況問卷調查
以河南理工大學大學生為問卷調查對象,對在校的2015級、2016級和2017級600名大學生進行了資助工作育人情況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是:①對學校資助工作的滿意程度;②資助工作達到的育人效果如何;③高校資助能解決學生什么問題;④在資助工作中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達到育人效果;⑤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為期兩個月的問卷調查、匯總和總結,可以得出:95%的大學生對高校資助工作是滿意的,但是滿意只是停留在資助工作的評比工作;40%的大學生認為資助工作育人不明顯;35%的大學生認為高校資助只是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學費、生活費困難,緩解了經濟壓力,并沒有其他作用;96%的大學生認為要想達到資助育人效果,需要在資助工作前期,做好資助意義宣傳、引導工作,在資助工作中期,通過“公平、公正、公開”評比,營造良好氛圍,在資助工作后期,引導做好感恩社會、回饋社會一系列公益性活動,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查閱大量的資助研究論文,結合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資助工作中存在許多共性問題。
(1)資助工作育人性認識不夠。國家、高校每年資助力度非常大,2013年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類政策措施共資助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3724.07萬人次,資助總金額574.11億元;2014年,資助學生4064.25萬人次,資助總金額716.86億元,2015年,資助學生4141.58萬人次,資助總金額847.97億元。國家、社會投入這么大的資金進行資助,并且在高校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組織實施,單單是緩解貧困學生經濟壓力,很明顯意義不是很大,而是通過資助措施工作還有“攜帶”教化學生的目的,使貧困學生感受到這種“關愛”,能夠激勵自己,使自己成才,最終報答國家社會。實際上許多被資助的學生,甚至資助隊伍中的老師對此認識不夠,僅僅將資助工作停留在物質資助上,沒有想到育人這個實質目的。
(2)作為資助育人的引導者、實施者的輔導員未充分發揮作用。大一新生一入校就會面臨資助問題,其中包括助學金、勤工助學等,但對于這些資助只是單純作為一件事來對待,而不能認識這些活動背后的意義,所以需要輔導員對資助工作的本質多加指引,將其中的育人的本質逐步滲透給學生,而輔導員在該學期處于最繁忙階段,對資助育人的引導和實施未充分實現,多為例行公事,象征性地做些工作。
(3)高校普遍缺乏針對資助育人的創新性的教育活動。資助育人的手段主要在于學校組織的各項感恩教育活動,包括“誠信校園行”、校園誠信段視頻大賽、誠信校園論文征集等,學校通過這一系列教育將資助和育人的實質逐步讓學生接受,讓學生將感恩之心培養為一種習慣,但這些活動每年一屆一屆地舉行,形式和內容創新較少,學生重復參加后,效果不夠明顯。
二、資助育人體系探索
本論文研究目標即為探索出一套資助育人綜合措施,使資助工作達到一定的育人目的,從而保證一部分資助學生在校期間養成吃苦耐勞、熱愛學習、熱心社會愛心活動的行為習慣,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的良好品質。研究的內容即為探索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活動,做好資助工作前期的思想引領、資助中期科學評定和資助后期的實踐育人工作,讓資助工作初步形成“前期引導—中期評定—后期育人”一套體系。
(1)在資助工作前期,做好資助意義宣傳、引導工作。部分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從剛入校就要面臨資助問題,大一新生的人生觀不夠健全,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對事物的本質認識的能力不足,單靠新生來領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很難達到,所以需要引導。我們可以開展“資助育人”主題班會、“資助育人”主題演講或者“助學、筑夢、鑄人”優秀事跡個人展等活動作為宣傳、引導。
(2)資助工作中期,通過“公平、公正、公開”評比,營造良好氛圍。在問卷調查中,更多的學生在意的是資助過程中的評比環節,因為該環節直接牽扯到個人利益上,部分同學認為評比工作不能公平公正進行,對整個班級的影響比較大,影響大家的團結和積極性,進而影響班風。反之,則會促進班級團結、和諧。
(3)資助工作后期,引導做好感恩社會、回饋社會一系列公益性活動,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育人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保證。而資助后期時間比較長,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活動來達到育人效果。積極組織被資助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愛心獻血、義務支教等,來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以及社會責任感。
三、結語
資助工作是個長期而繁瑣的工作,資助工作不能被簡單認為是一個“幫扶” 工作,我們需要深刻認識資助工作的深層含義即“育人”,認清資助工作每個階段的問題、特點,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而最終達到資助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杜玉波.“十三五”期間實現“精準資助”[N].中國教育報,2016-03-13.
[2]虞莉.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困境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9).
[3]盧玄玄.貧困大學生資助方式探討[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
[4]丁云祥.我國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2007(5).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