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馮建新
摘要:雙語教育中語言的習得和運用都涉及語言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語言關系也呈現出新的變化。在進行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時應以雙語關系的模式、特點、類型等為依據,同時兼顧新情況的特點及原因。從民族地方政府入手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平衡語言關系和雙語教育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雙語教育 語言關系 雙語類型 語言轉用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168-02
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人、商品和信息以超高的速度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技術發展打破了語言與文化的間隔,雙語或多語已成為個體語言使用與選擇的常態。在多民族國家中雙語教育的相關問題是各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在國內外已經形成頗具影響的學術研究領域。雙語教育是指將學生培養成為雙語人的教育手段,即第二語言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與第一語言同時被當作教學語言使用的方法。雙語教育的研究不僅對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穩步發展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從長遠來看有利于推動我國現代化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雙語教育的目的在于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兩種語言進行正常的生活和交際往來,實用性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加強民族教育理論研究,構建科學的、適用于現實情況的民族教育理論體系,應著重加強對民族教育與民族語言關系的研究。母語與通用語的理論關系是怎樣的?在實踐中應該如何處理和正確對待所遇到的矛盾點?這些都是我們在現實教學研究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本文擬從雙語關系入手重點討論新時期語言關系呈現的新變化和民族地方應對措施。
一、我國語言關系的特點及類型
人類的語言十分復雜,在長期的歷史沉淀和頻繁交流中,語言往往形成了非常復雜的關系格局。少數民族語言生活的模式和走向,都受到不同語言關系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母語是經過長期歷史的發展與文化沉淀形成的,不論民族大小,每個民族都熱愛自己的母語,與母語有著深刻的聯結和感情,包括維護母語、捍衛母語使用權利的天然感情。在我國少數民族的生活和交往中,雙語關系是語言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雙語關系是指不同語言在結構特點和語言使用功能上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關系有兩種模式:一是本民族語言、國家通用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二是國內與另一國家語言的關系。本文重點討論民族語言與國家通用語的關系。
(一)語言關系特點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民族語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復雜的語言關系。語言關系的內容主要有語言影響、語言兼用、語言轉用等方面。語言影響是指某一語言受另一語言的影響;語言兼用,即雙語現象,指一個民族除使用本族語外,還兼用鄰近民族的語言;語言轉用是指一個民族放棄自己的本族語而改用其他民族的語言。[1]我國的語言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我國各民族的語言關系相互制約且具有普遍性。(2)國內各民族語言關系是雙向的,相互的。語言轉用是互相的,大民族也可能轉用小民族的語言。(3)在圍繞語言關系的眾多因素中,人口的多少是決定性因素。(4)漢語的重要性在語言關系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二)雙語關系類型
從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等諸因素的多樣化而呈現紛繁復雜的情況來看,雙語類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劃分。不同學者從不同層面都對其進行過劃分。本文主要介紹以下五種:(1)從使用范圍上分,有全民型和局部型之分。全民型指一個民族大部分都使用雙語,如東鄉族。局部型是指一個民族少部分人使用雙語,例如青海等地的蒙古族使用蒙、漢等雙語,牧區的蒙古族牧民則使用單語。[2](2)從掌握的語言種類上分類有雙語型和多語型。我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除使用母語外,還兼用漢語。多語型的例如瑤族,部分瑤族兼用瑤、壯、漢等語言。(3)從語言兼用上劃分,可劃分為民兼漢型、民兼民型和漢兼民型三種類型。(4)從雙語使用的熟練程度作為區分,可分為雙語熟練型、母語熟練型和第二語言熟練型。(5)從是否掌握文字上劃分,可分為雙語口語型、雙語單文型和雙語雙文型。[3]語言關系類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除了歷史原因以外,還與每個民族在國內整體的分布狀況、語言活力、交通情況、社區開發程度及語言的內部差異程度等有很大的關聯。
針對以上不同的雙語關系衍生出了不同的雙語教育模式。不同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雙語教育模式進行過分類。一般而言,我國雙語教學模式被分為“一類模式”“二類模式”“三類模式”“雙語雙文模式”和“雙語單文模式”這五種類型。[4]根據不同的語言關系特征,結合當地的實際來進行雙語教學是目前研究的進一步趨勢。在個別民族地區是統一進行教學還是按照地區復雜情況再進一步分類教學是現今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不管怎樣,按照語言關系來確定教學模式和實施教學步驟,是雙語教學模式可行性和現實性的集中體現。這就需要在不同時期對其演變趨勢原因進行深刻的分析,以便為雙語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二、語言關系的現實境遇
(一)青少年語言關系現狀之特點闡述
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進程中,個體和群體無論在物質生活還是在精神領域方面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少數民族也同樣面臨著這些變化。各個民族在交往和互動的過程中,語言的選擇和使用也隨著場景性和功能性的不同而發生著變化,而且更迭速度也越來越快。
一般在雙語關系中,青少年的雙語特點變化最快,也最能反映時代的進程與變化。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個體的語言狀況變化相對較大,其學習兼容其他語言的能力也較強,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5]有學者研究顯示,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本族語水平出現下降趨勢。本族語的詞匯量遠遠低于成年人,口語表達更傾向于使用漢語;兼用漢語的水平和頻率普遍較高。還有研究表明:熟練使用少數民族語言的人口比例存在代際差異。這種代際差異主要表現為:①熟練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人口比例隨年齡段的降低而呈現逐步下降趨勢。②部分少數民族青少年的語言習得順序出現第一語言與母語不一致的現象。漢語習得在前,母語習得在后。[6]③語言轉用的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在逐步擴大。④母語代際傳承已經發生斷裂現象,各個少數民族都有所體現,只是存在程度上的差異。通過分析從少數民族青少年的語言特點和規律,以此來預測一個民族未來語言演變的趨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由于語言關系的變化導致一些弱勢語言使用人口比例正在逐漸減退,這將造成語言多樣性失衡的問題,弱勢語言結構整合力的衰變,個別語言陷入無人在學與無人可傳的境地。
(二)語言關系現狀之原因分析
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語言轉用。語言轉用指語言群體放棄某種語言而改用另一種語言。一般是指放棄本族語,改用本地區的強勢語或國家通用語,是伴隨文化同化發生的語言功能的轉移。[7]語言使用群體的結構、文化基礎和文化滲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國家語言規劃都與少數民族語言轉用有很大的關聯。
青少年的語言轉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①隨著人口的流動和遷移,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分民族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況。民族之間交往的逐年增多,出現了很多族際通婚家庭。這些家庭從求學角度考慮大多先讓孩子學習漢語,再習得本族語。②由于使用人口少,適用范圍窄,有些少數民族語言必然會受到強勢語言和文化的影響。漢語在社會生活中強勢的價值取向對少數民族青少年的語言選擇和語言態度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③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的開展,深化了語言轉用的程度。作為信息時代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出生的少數民族青少年,受到整體大環境的影響,部分青少年在語言態度上出現了對漢語更加歡迎和喜歡的情況。從謀生角度出發青少年也普遍認為學習漢語有用,學民族語用處不大。
三、語言關系的現狀之應對機制
新特點也要采取新方法進行應對。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部分少數民族語言轉用現象仍在加速。遏制雙語轉化現象除了國家層面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以外,地方政府作為與少數民族民眾接觸的第一線在具體層面的有所作為也至關重要。對于民族地區政府而言,在執行雙語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文化互通,保護文化語言的多樣性。
能夠解決語言轉用的舉措是健全完備的雙語教育體制。雙語教育除了是一種可行的教育實踐,還是挽救瀕危語言的具體措施,是適應全球化發展需求的一種教育方式。在開展雙語教育時,其具體形式和適用性也應更多結合當地的綜合情況。在進行語言推廣時也應注意效果的反饋,及時調整。與時代結合多種舉措并行如:①形成民族語言傳承的教學組織機制,利用現代化傳媒手段,對相關教材、教學內容進行推送和宣傳。②建立民族語言的分享機制。利用大數據有針對性地對少數民族青少年推送本民族語言及文化方面的相關知識。③建立健全語言保護傳承應對機制,培養專業的師資及相關工作人員,提供經費和基地為本地區雙語教育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有力的支持。④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地方性語言數據庫,掌握少數民族語的發展動態,及時關注偏遠地區及少數民族青少年的語言行為和語言傾向。針對出現的語言新情況及時開展相關課程和活動。⑤民族地區應大力宣傳母語權。提高民族學生母語保護傳承意識,使其正確認識母語和通用語的關系,深刻認識到母語的價值,增強使用母語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正確處理國家通用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是穩妥實現培養民漢兼通人才的重要保證。在語言衰退速度加快的時代,國家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必須采取必要的方法、政策抑制語言的衰退,防止語言轉用結果的發生。努力營造雙語環境,鼓勵使用雙語。以完善的雙語教育體制為盾牌,努力達成培養民漢兼通人才的愿景。
參考文獻:
[1]洪勇明.建構不同語言關系下的雙語教學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7(6):39-44.
[2]丁石慶. 雙語類型及我國雙語研究綜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3):55-59.
[3]張積家.從雙語教育目標來思考雙語教育模式[J].中國民族教育,2018,226(4):17.
[4]郭燕花.雙語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5):51-54.
[5]蔣穎.云南少數民族青少年雙語關系的新特點[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8-53.
[6]朱艷華.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傳承模式探析朱艷華[J].貴州民族研究,2018(3):193-200.
[7]馮紅梅,張曉傳.我國少數民族語言轉用及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2):211-214.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