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達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國家對教育領域的關注度逐步提高,幼兒園規模的擴大和先進教學方法的引進,使我國現有教育模式和內容都發生很大的改變,傳統文化教育地位日趨下降,幼兒園教育內容嚴重缺失,產生一系列嚴重問題。本文從我國目前教育大環境出發,以發揚傳統文化為目的,簡要指出幼兒園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更好地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性,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關鍵詞:傳統文化 幼兒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174-02
一、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規范行為禮儀,有利于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中國素來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我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談起中國最早的傳統文化根據地,自然是明理重矩的孔孟之道,論語里有言,禮之用和為貴;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說的就是禮儀的重要性。試想,如果我們祖國的幼苗們都不懂得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那還何談國家未來希望。禮記也曾有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幼兒時期應該接受這樣的禮儀規范熏陶,一言一行謙恭得體,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助于幼兒日后的健康發展。
(2)增加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民族自豪感。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國漢字擁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幼兒園在傳統文化教育領域開展的語言文字課,讓幼兒接觸并了解到我國的漢字文化,學習漢字的由來、漢字的歷史,了解橫平豎直不僅僅是漢字的寫法,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浩然正氣所在,是中華精神的體現。通過對漢字的學習,可以拓展幼兒閱讀和書寫能力。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誦讀朗朗上口的唐詩,幼兒就可以產生國學興趣;還可以舉辦唐詩宋詞趣味詩詞大會,比賽中幼兒既獲得知識又對古代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平時在課堂上教師給幼兒們講述民間傳說和歷史英雄故事,讓孩子們了解歷史人物,產生英雄主義情懷。這是一個文化自信的過程,孩子產生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民族自豪感。
(3)開發幼兒思維領域,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拓展我們思維的寬度,可以使我們靈魂得到凈化與升華。幼兒園二次課改時也曾加入很多傳統文化的因素,因此,幼兒學習傳統文化是重中之重。幼兒時期更是記憶的關鍵期,幼兒時期記憶的潛力不可估量,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的唐詩宋詞,幼兒記憶系統得到極大鍛煉。閱讀的基礎條件是識字,幼兒通過學習漢字文化及漢字,積累一定數量的詞匯量就可以進行讀書閱讀,而讀書正是我們認識世界、開闊視野的好機會和有效途徑。讀書明理說的就是這個。健康的思維和積極的思想也幫助身體更加健康。因此,有效地開發和學習對幼兒的背誦記憶能力有實質性的作用。
二、我國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傳統文化界定模糊不清,教學內容缺失。目前學前教育領域極少甚至沒有以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主課程的趨勢,一些教師們在選擇課程時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領域,沒有系統、全面地加入課程規劃中。只是片面地,簡單一帶,匆匆了事。在講到唐詩時,絕大多數教師只會選擇朗朗上口的幾首,讓幼兒重復背誦,不會給他們講解古詩由來、背景和作者寫詩意圖,殊不知機械地背誦只會麻痹幼兒的大腦,并不是真正的教授。更不要一味地羅列詩詞文字,而要真正地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開展傳統知識教學。這就要界定好“文化”和“傳統”的區別,要真正理解它的概念,而不是簡單地走形式,文化是一種內涵性的歷史產物,是時間和知識的沉淀,只有深入了解它,學習它,研究核心重點,才能更好地教學生。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只有將傳統教育細致化、透徹化,才能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這些都是幼兒園教師需要改進的。
(2)家長對傳統文化認識淺薄,難以開展相關活動。現代教育不僅僅是家長或者學校某一方面的單方教育,更是雙方的共同責任,幼兒的成長和教育問題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規范體系中彰顯得更加嚴峻和緊迫,家庭教育環境落后,家長教育觀念陳舊,家校合作模式的失敗,這一系列弊端都影響著傳統教育的進程。有些家長認為傳統教育是枯燥的,消極對待教師布置的有關系列活動及任務,學校舉辦的系列主題活動,大多數家長都選擇不參加。其實這不僅僅是家長一個人的事情,這種消極態度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則新聞,說的就是一位幼兒的家長因不滿教師給孩子布置的傳統手工貼紙作業,而找到教師,覺得因為教師布置的作業,自己還要下班幫助孩子制作而產生不快情緒。殊不知,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們的榜樣帶頭作用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乃至家庭教學中至關重要,家長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幼兒的一舉一動,家長的不及時溝通有可能就會影響到教師白天的講課效果和成果。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家長應該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而不是反道而行。
(3)缺乏專門針對傳統文化的教師培訓和集體教研。大部分未經培訓的幼兒教師在專業領域和課程教學這兩方面專業能力欠缺,而大部分幼兒園或者學前機構都沒有專門的傳統教育針對性培訓。在這種情況下,未經過專業培訓的教師在教學上明顯吃力,由于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水平限制,在傳授幼兒課程時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教學模式混亂,不知道如何開展有針對性地教學,知識點也會有部分的缺失,最后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結果不盡如人意。缺少與其他同事和專業教育者的溝通,使教學思路變得狹窄,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培訓的目的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提高教學和業務水平,集體教研可以使教師們一起交流心得,交換教學經驗和解決教學難題。學習是教師終生的任務和義務,學習使教師能力得到提高,教學經驗更加豐富,思想得到升華,這點恰恰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幼兒園沒有做到的。
三、我國幼兒園傳統文件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教師明確教學目標,系統地選擇教學內容。教師在開展傳統教育的文化活動時,應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本節課內容,知道傳統文化包含哪些領域(如古典詩詞、書法、繪畫、民間剪紙、傳統節日等一系列內容及活動),應實地調整講課內容及講課形式,選擇易于兒童接受的形式,采取趣味性、知識性和創造性并存的講課模式,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適合幼兒身心發展,易于幼兒接受。例如,根據小班幼兒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可以設計簡單的古詩兒歌等幼兒樂于接受的內容,引起幼兒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活動中來。還可以根據中班幼兒樂于展示、好奇心強烈的性格特點,開展千字文、三字經、論語等傳統經典范本識讀大賽,既教會幼兒知識,又調動幼兒的學習自主性,有利于國學風氣的養成。大班幼兒相對來說較為成熟,思維和身體處于穩步上升階段,動手能力較強,因此可以設計傳統手工制作活動,通過制作粽子、葫蘆、燈籠等傳統節日代表性物品,來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形成的悠久歷史。
(2)家長改變錯誤觀念,積極配合教師工作,共同促進家園合作順利進行。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積極配合是學校開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家長應改變以往錯誤觀念,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孩子的進步與成長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期盼,家長應對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積極響應,幫助老師共同監督傳統活動的開展進度,并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和舒適的學習環境。只有家園一體,學校工作才能順利進行。家長要成為老師和學校工作的助推器,在關鍵時刻發揮應有作用。家長配合學校工作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可以成立家長幫扶委員會,成立自治家長委員會,家長交流委員會還有各種形式的家長會,定期開展交流,分享彼此經驗和疑難問題,由教師或相關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給予解答,定期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引進最先進最前沿的教育經驗,聽從和遵循教師的建議和解釋意見,然后應用到實際幼兒教育中,把家園合作效應成果最大化。
(3)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教育資金投放力度,定期舉辦教師研討會。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發放投入教育資金。學校成立專門的培訓機構,高薪聘請有經驗的學校教師和專業領域的相關學者,開辦講座,組織教師全員參加,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更好地為傳統文化教育助力。組織教師參加業內教育教研交流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教育的理解,也傾聽不同的聲音,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目標、教學計劃、課程內容,更改測評方式,與時俱進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變死板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進行角色定位。政府和學校還可以通過高薪聘請優秀的教育人員到學校來開展學術交流與開辦講座,共同研討、共同進步。階段性講座最大的好處就是給教師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讓教師更好地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良好的政策支持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文化教育弱勢的現狀,但能從很大限度上緩解師資匱乏和普遍專業度不高的問題,因此,學校及政府部門都要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鄒靜.中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的傳播途徑[J].兒童與健康,2011(11).
[2]左雯霞.中國傳統文化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研究[J].科教文匯,2007(8).
[3]唐淑,鐘昭華.中國學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張芳.在幼兒園中大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上海托幼,2008(11).
[5]陳幸軍.幼兒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李紅云.幼兒園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的不足與對策[J].教育·科研,2006(20).
[7]李紅紅.當代幼兒亟需地方傳統文化滋養[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2).
[8]李珊澤.學前教育應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J].課程·教材·教法,2005(5).
[9]唐淑,鐘昭華.中國學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李雪艷.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反思與重構——基于澳、德、英三國實踐教學模式啟示[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7.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