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佳麗


摘? ? 要: 近年來,網絡語越來越豐富多彩。2019年年初“我酸了”網絡語開始活躍在大眾的視野中,成為新一屆網絡流行語新秀。“我酸了”表達的意思是我非常羨慕,我嫉妒了。本文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深入分析“我酸了”詞義產生的理據以及衍生詞語的隱喻認知機制和表達功能。
關鍵詞: 我酸了? ? 認知語言學? ? 隱喻? ? 象似性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民數量的激增,網絡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和階層。在這種環境下,許多網絡流行語言也應運而生,逐步進入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所謂網絡流行語,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地區被擁有一定量文化知識的網民在互聯網上或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流傳、熟知的用來交際的語言,即人們日常網絡交際中經常使用的網絡語言[1]。
網絡語言從最初的追求簡便到后來的彰顯個性,近年,網絡流行語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我酸了”作為2019年的網絡流行詞匯,不僅繼承了網絡語言的部分優點,同時又有所創新,成為當下網絡語言的新興之秀。
同社會語言一樣,網絡語既有語言自身發展的規律,也有社會發展的作用。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發展是以最初對現實世界和自身的認識為基礎,同時語言的發展又促進了認知的發展,強調認知先于語言,語言與認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2](81)。因此,網絡語言的變化反映了人的認知思維方式的改變,其產生過程是人類認知心理與語言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網絡語言變化而形成的語音、詞匯以及句法特點都體現了人類特殊的認知機制[3](120)。因此,利用認知語言學象似性原理可以從更深一層解釋網絡語“我酸了”的意義建構過程。
一、“我酸了”的由來
“我酸了”這個網絡語是在2019年年初才開始走紅網絡的,最開始是從電子競技領域傳出來,主要來源于WE電子競技俱樂部和RNG電子俱樂部的粉絲圈,由于RNG戰隊獲得了諸多獎項,WE戰隊的粉絲就各種吐槽,說了很多大冒酸味兒的話,“我酸了”這個詞就從中產生。逐漸這個詞就擴展到了娛樂圈領域,最后在網絡上迅速流行起來。由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我酸了”被網友賦予的意思就是我非常羨慕,我嫉妒了。“我酸了”一詞積極活躍于現實生活中和QQ、朋友圈、微博大V評論區、新聞媒體等人們關注之地。如:
(1)姍姍姐不愧是健身富人,這氣質和身材我酸了。(來自新浪微博2019-8-25)
(2)沒吃早飯的我,看到別人家的日式早餐,我酸了!(來自新浪微博2019-8-25)
(3)我酸了,酸得一塌糊涂。(來自新浪微博2019-8-25)
(4)我酸了,我是檸檬精。(來自新浪微博2019-8-23)
(5)你就別酸我了。(來自百度百科2019-6-9)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酸”的用法非常靈活,“酸”除了表示羨慕嫉妒之外,還表示諷刺或嘲弄,比如“你別酸我了”意思就是“你就別諷刺我了。”后來,“我酸了”這種表達還衍生出了“檸檬精”一詞。
網絡流行語并不是一種為追求時尚和潮流而憑空臆造的語言,它的產生是有其理據的。“原始時期的語言是任意的,部落社會時期是約定俗成的,文明社會時期是立意的。”[4](52)網絡流行語中許多意義的產生是可以從其產生的源頭直接找到理據的。因為語言符號是有限的,因此人們常常采用舊詞新用來填補語言中的空白表達。網絡語“我酸了”就屬于舊詞新用的造意方式,其來源是一個寓言故事或是一個歷史故事。
寓言故事是:一天,狐貍看見了一棵葡萄樹,上面結著又大又甜的葡萄。狐貍就伸手去抓,可是怎么也抓不到,旁邊的小動物都紛紛嘲笑狐貍,狐貍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在回家路上,狐貍邊走邊想著它的葡萄,心里安慰自己:“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這就是狐貍吃葡萄的故事,狐貍因為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因此“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俗語就在民間傳開來了。
另一個是從“吃醋”這個詞衍生而來的。在《隋唐嘉話》中記載了房玄齡與夫人的一段故事,唐太宗賜予房玄齡兩個小妾,但其夫人始終不同意。唐太宗聽后,立即把房玄齡的夫人召進宮,讓她在毒酒和小妾之間選一樣,房玄齡的夫人當即選擇了毒酒。當她喝下毒酒之后,她才發現這不是酒,這竟然是醋。因此“吃醋”表示嫉妒的說法就在歷史上流傳了下來。
從以上兩個故事來看,第一個“葡萄酸”,但其實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看,并不是葡萄酸,而是因為吃不到葡萄,狐貍自己心里酸酸的。第二個“吃醋”,這個“酸”味就是從“酸”表示醋的味道的本義衍生發展而來。在上面這兩個故事里,“酸”表示羨慕嫉妒的意思都還比較隱晦含蓄。但是現在,網民用“我酸了”這樣一個構式,直接固定地表達羨慕嫉妒。用“我酸了”來表示羨慕嫉妒即有歷史淵源,又有所創新。因此探索“我酸了”的語源理據有利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其背后的認知機制。
二、“我酸了”的認知機制
認知語言學認為,世界上事物與事物之間往往存在某種聯系,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聯系就是象似性,即兩個事物之間,或者某部分外形,或者某種屬性,或者某種特點比較相似,我們就把這種聯系稱為象似性。我們在認識某個事物時,往往利用凸現的事物去認識比較隱蔽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去認識未知的事物[5]。通過認知語言學的象似性原理,我們試圖尋找到“酸”和羨慕嫉妒的意義聯系。
(一)詞義的象似性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酸”的本義。《說文解字·酉部》“酸,酢也,從酉,夋聲”指的就是醋的味道。發展到現代漢語,酸除了指像醋的氣味或味道,還表示其他4個意思,分別是:
①能在水溶液中產生氫離子的一類化合物,如硫酸,鹽酸;
②傷心,悲痛,如辛酸,酸楚;
③(身體)微痛無力,如酸軟,腰酸腿疼;
④諷刺文人迂腐、貧寒,如寒酸、窮酸。
從以上詞義可以看出,“酸”并沒有表示羨慕嫉妒的意思。在網絡交際用語中,“我酸了”一詞中出現了羨慕嫉妒的意思正是體現了認知語言學主張的意義具有動態性的觀點。語言是在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上形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意義的基礎也應當包括“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兩大要素。一方面,意義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另一方面,意義又是由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來認識的,其間必然要涉及人的認知方式,包括想象能力、隱喻轉喻思維等主觀因素,這就可解釋為什么意義具有動態性、可變性、模糊性等特征。[2](79)因此,“酸”的意義是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的認知方式而變化的。在羨慕嫉妒這層意思上,“酸”從無到有,這就是意義的動態變化。在意義的動態變化中,“隱喻認知機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Lakoff &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指出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是從一個較熟悉的、具體的、易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目標域。他們認為隱喻還是人們認識世界、組織思維、進行推理、建構語言等須臾不可缺少的心智機制,從而形成了“隱喻認知理論”,結合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區分出兩類隱喻[2](129):
在這個關系式中,從左到右是決定關系,即現實決定認知,認知決定語言,因此,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結果。語言層面上“隱喻性表達”受制于認知層面上的“概念隱喻”,而基本的概念隱喻認知方式又是直接來自于現實體驗。正是基于這種神經聯通回路,人們頭腦中才形成了若干概念隱喻,產生了對應的許多隱喻表達;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連通圖,人們才能理解隱喻[2](129-130)。因此,當人們想要表達內心的嫉妒和羨慕這種抽象的概念時,就會啟動隱藏在語言背后的隱喻機制。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吃帶有酸味的食物時,身體產生的反應,和當我們內心產生羨慕嫉妒的感覺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產生羨慕嫉妒的感覺時,像吃了一顆檸檬一樣酸。因此,在我們的認知系統中,我們就會在這兩種感覺之間建立起神經聯通回路。如下圖所示:
經過以上的認知機制,我們就產生了“我酸了”的隱喻性表達。再者,“酸”和“檸檬精”聯系就更為直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形成了檸檬是酸的概念認知。因此,頭腦中就形成了“像檸檬一樣酸”的概念隱喻。正是人們心智中已經有了“酸=羨慕嫉妒”的隱喻性認知機制,才用具體的“檸檬”來認識和理解抽象的羨慕嫉妒的感覺。網友們再根據“戲精”“杠精”等詞類推演變成“檸檬精”,而且“檸檬精”表達的“酸味兒”要比“我酸了”更為深刻,同時又更為含蓄,更加符合網絡語言的交際特點。
(二)心理象似性
網絡流行語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心理象似性,因為網友在使用流行語的時候以相同的心理為基礎。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語言更新和變異特別快,網絡流行語的發生發展隨其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網絡流行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新聞傳播、提升社會關注度,它反映了網友關注社會、參與社會,也能反映民眾的情感訴求和利益訴求。因此,人們可用其彌合時空和情感的隔閡,釋放情緒,緩解沖突[3](123)。
“我酸了”的使用背景,就是在一種別人有,我沒有的情況下使用的。表達的是一個人羨慕嫉妒的情緒,比如別人見了自己一直想見的明星;別人擁有自己一直想擁有的好身材;別人過著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生活。在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羨慕嫉妒的同時,背后還隱約帶有說話者的一絲無奈。網絡語言往往包含了網民對自己、對社會、對時代的一種態度,因此,從“我酸了”“檸檬精”等詞正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理想生活一種求而不得的心理。在這種共同的心理基礎上,人們含蓄而委婉地表達了一種對美好理想事物的向往羨慕但自己由于各種原因壓力而無法實現的無奈的社會心理狀態。
三、“我酸了”的流行機制
“我酸了”能夠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原因除了眾多明星網友的參與外,更是因為“我酸了”背后的交際特點符合了現代人的交際原則。良好的交際關系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因素。無論在我們日常交際還是網絡對話中,我們都應該遵循最基本的交際原則。“我酸了”在語用交際中,既能滿足表達者的表達訴求,也很好地遵守了語用交際原則。
(一)委婉功能
話語的委婉性又指公平的講話。針對具體交際語境而言,表示擁有不快樂的情緒時或產生不禮貌的意思被替換成為言語間接和禮貌的表達。委婉話語的表達一般利用模糊話語而不是粗暴的表達來避免沖突,在交際中我們常用到話語的委婉性原則。因此,在網絡環境中,委婉語廣泛用于構建和諧氣氛[6](30)。網絡語不像現代漢語詞匯一樣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網絡語因語境而生,所以網絡語的含義具有不確定性以及模糊性。模糊,是日常交際中語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例如:
1.人類的本質是檸檬精。(來自知乎“問號青年”2019-7-29)
2.為什么檸檬它總是圍繞著我。(來自微博“歲歲有朝”2019-8-16)
“人類的本質是檸檬精”是說人類本身很容易陷入嫉妒情緒中。網友們就用這種委婉的方式點出現代人類喜歡事事比較的特點。為了合理有效地宣泄嫉妒羨慕這種負面情緒,網友們就采用“為什么檸檬它總是圍繞著我”這種幽默戲謔的表達方式來進行自嘲,這種表達方式既生動形象而又準確無誤地傳遞了現代年輕人的感受,委婉地緩解了尷尬的氣氛。
(二)幽默功能
幽默是人際交流時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很重要的方式。表達的隨意性和日常化能夠起到緩解尷尬氣氛的作用。幽默有多種類型,Pocheplsov把幽默分為言語幽默和情境幽默[6](33),“我酸了”“檸檬”等表達方式屬于言語幽默。例如下面這個對話:
A:沒中過獎的小伙伴們過來,我們一起吃檸檬。
B:不!我已經夠酸了。
C:我都有一片檸檬樹樂園了!(來自微博“胡扯白咧小東子”2019-8-28)
上面這段對話,我們根據語境可知,B和C用“酸了”“檸檬樹”表示沒中過獎。這種幽默的回答更能突出自己一直沒有中過獎的心酸歷程,讀來讓人覺得既幽默又心酸。網絡語的幽默功能正是其迅速流行起來的重要因素。
(三)經濟功能
交際的經濟原則是指話語的省略,是避免重復或降低分歧而追求語言的簡練[6](34)。“我酸了”比“我好羨慕嫉妒你”,結構更簡單,概括性強,語約意豐,體現了新詞語產生的經濟原則,適應了社會發展對大批新詞的需求,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和求異求新的表達需要。特別是“檸檬精”一詞,其概括性更強,說話者不僅用簡短的話語表達自己內心的羨慕,而且留給傾聽者足夠的空間去思考想象。實際上,“我酸了”“檸檬精”等表達的言外之意早已心照不宣,有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其中的意思在大家看來,早已知道。因此,只需要說“我酸了”就可將表達者要表達的意思都傳達到位。
本文重點從認知語言學的象似性原則來分析“我酸了”的語言表達機制。在羨慕嫉妒這層意思上,“酸”從無到有,體現了語言是隨著人類的認知變化而變化的,認知決定了人類的語言。利用“隱喻認知理論”深入剖析了“檸檬”與“羨慕嫉妒”的內在聯系。研究“我酸了”的流行機制,可以看出,網絡流行語和社會語言一樣,符合人們交際的共同原則。因此,才能夠在網絡上迅速走紅。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產物,它具有超強的生命力。一方面,它為現代漢語的發展和壯大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強勁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給語言文字的規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嚴峻的挑戰,因此,網絡流行語的發展趨勢,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孫崇飛,王恒蘭.網絡流行語的產生理據認知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07):93-95.
[2]王寅.什么是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3]方士英,周啟強.網絡流行語的認知框架詮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05).
[4]許國璋.論語言和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0.
[6]禹樂.網絡語“我也是醉了”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