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華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生識字的時候,必須促使學生理解漢字的含義,幫助他們掌握漢字。為此,可以使用“字理識字”的教學方式。因為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其并非單純表示語音,還具備一定的象征含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文字所蘊含的情感以及所表達的事實,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對此進行了分析,具體如下。
關鍵詞:小學語文;字理識字;教學;效率
一、小學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機械式教學方式
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趕課程,沒有在字理識字方面下功夫。只是在自習時間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學生了解字形結構、筆畫之后,教師便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課下再讓學生機械地抄寫,不管學生是否理解了漢字。如果學生在聽寫的時候沒有寫對,教師甚至會懲罰學生寫幾次、幾十次,不注重教學效果。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的心態。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因為受到社會經濟的影響,一些地方的小學生在上學前很少用普通話交流。所以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存在一些問題。甚至有一些家長給孩子灌輸“讀書無用”的理念,導致孩子缺乏對語文和漢字的興趣,積極性不高。此外,教師的教學模式也非常落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學習漢字的效果。
二、字理識字教學方法
字理識字教學法屬于一種科學合理的語文教學方法。其形成于1996年,由湖南岳陽教師賈國均創建,其認為漢字教學需要根據漢字的形體結構來進行,同時也要應用漢字形音義的關系來開展識字教學。也就是說,通過針對漢字的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采用聯想、直觀的手段來打破字形的束縛,從而更好地認識漢字。語文教師合理采用字理識字的教學方式,能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三、小學語文字理識字的教學對策
(一)采用有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枯燥的文字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厭煩感。為此,教師要采取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舉個例子,教師可以采用“行義結合”的方式。在教“一輪朝陽”這個詞的時候,先要在黑板上畫出“朝”的古字,引導學生想象這個字里包含了哪些單字。同時對“朝”字進行分析,“朝”的左邊“日”上下的“十”代表草,而“朝”右邊的“月”,表示了“天邊掛著的一輪殘月”。教師問學生:月亮落下去,太陽從草叢中升起來時,是什么時候?學生回答:早晨。這時教師再讓學生了解“陽”字的字形,明確“朝陽”這個詞的含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繪制了一幅“旭日東升”的畫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二)剖析文字的內涵
漢字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符號,更代表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漢字,教師要從漢字的內涵下手,深入剖析漢字的含義。舉個例子,在教一些品字形結構的漢字時,教師不但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漢字的結構,也要講清楚這些漢字的造字規律,也就是疊類的單字。多重復一次,這個漢字的意思就會得到加強一次。舉個例子,在教“焱”字的時候,教師告訴學生:一點為火,三個火形成了一個“焱”。又比如“牢”字,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故事,講解古代人民為了將打獵獲得的獵物養起來,避免獵物逃跑,將獵物關在了一個籠子里,這就是“牢”字的來歷。這樣一來,學生便了解了“牢”字的構造和原理。
(三)將復雜化為簡單
對于初學漢字的小學生來說,一些字太過于復雜,很難掌握。為此,教師需要將復雜的漢字拆分,先體會不同漢字、部首的含義,再結合整個漢字進行分析,從而降低難度。舉個例子,在講解“鯊”字的時候,拆開這個字的部首,下面是“魚”,上面是“沙”。很多學生都認識“沙”,但卻不認識“鯊”。在拆開了這個字的部首之后,能促使學生對這兩個字更加了解。這樣一來,學生在看到“鯊”字的時候,也容易聯想到“沙”字。此外,在教學生認識“珍”字的時候,教師需要按照“珍”的古體字,采用圖文對比的辦法。讓學生了解“珍”字的偏旁“王”是一條繩子穿三塊玉的形象,所以被稱為“斜玉旁”。我國自古以來便認為“玉”非常珍貴,所以帶斜玉旁的字都代表珍貴、美好,比如“瓊”“玲瓏”“珊”等。
四、總結與體會
我國的漢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小學生剛開始學識字,漢字對他們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為了教會學生認識漢字,教師可采取“字理識字”的教學方式,深入解析漢字的偏旁、部首、含義、結構、讀音等,使得學生能夠形象地感知漢字、了解漢字,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陳青青.從“教生字”到“識生字”:淺談識字教學優化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7(34):45-47.
[2]黃慶梅.淺談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凸顯字理教學的幾點體會[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163-164.
[3]林秀琴.字理教學可視化,優化低年級識字質量:以三明市實驗小學識字教學方法研究課題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