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中,名著的節選或改編文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鼓勵學生多讀些文學名著,在學生心中種下善惡分明的價值觀,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名著閱讀教學成了一片沙漠。怎樣做好名著選文的教學呢?結合教學實際,從“明確教學內容”“激發閱讀興趣”“解讀人物形象”“加強語言積累”“向課外輻射”等方面淺談名著選文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段;名著選文;教學策略
文學名著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細膩的語言描寫,讓讀者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快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名著的節選或改編文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還單獨設立了中國古典名著欣賞單元(第五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應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意味著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學生多讀些文學名著,較好地接受豐富多彩的人文教育,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見,引領學生走進名著、閱讀名著,在小學階段是何等重要。
然而,當前的教學大多是為了應試,很多老師的教學是為了完成課內教學任務,要么就是各種語文練習的強化,追求高分數,培養應試的能力。個別教師雖能完成教材安排的選自名著的幾篇文章,但都是匆匆過場,更別提花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課外去閱讀,完善一些方案去持之以恒地評價了。顯然名著閱讀教學成了一片沙漠。那么,怎樣做好名著選文的高質量教學呢?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明確名著選文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中,教師面對一篇篇不同題材的課文,在確定“教什么”時往往顯得迷茫。有老師面面俱到,什么都不肯漏下,有老師想教什么就教什么,隨心為之。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么教師教得再精致、精彩,課堂氣氛再熱烈、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曾在《人民教育》雜志看到過劉發建老師《將相和》一文的課例引發的討論,主要是對這個課例的教學內容合不合適發生爭議。可見,作為一線教師確定怎樣的課文教學內容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一位教師教學《武松打虎》的片段:
1.請默讀8、9兩小節,面對猛虎武松一共閃了幾次?
2.找出寫武松“四閃”的句子,并出示:
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里,閃在青石旁邊。
武松吃那一驚,酒都變成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后。
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
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
師:請讀一讀,這四句話的順序能否換一下呢?說說理由。(得出要有順序)
3.“閃”可以換成什么?(躲、避)作者為什么用閃而不用躲?
4.從“四閃”中你知道了什么?(體會作者用字之準以及武松的謀略)感情朗讀這兩小節,讀出武松的敏捷、鎮定。
上述《武松打虎》的教學片段,教師抓故事的邏輯順序以及動詞的準確性指導教學,關注了語言,教學過程清晰。是否符合課內名著選文教學的要求?縱觀高段教材的所有名著選文,不難確定名著選文教學的內容定位:品味名著通過烘托、夸張等方法,渲染人物形象,不僅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進而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學習名著如何借助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從而感受名著的魅力。名著選文的導讀主要是授之以法,要根據名著的自身特色,引導學生或關注人物形象,或關注表達方法。
可見,上述《武松打虎》的教學片段中,教師抓故事的邏輯順序以及動詞的準確性指導教學,其適合于某些說明文,而就名著選文教學來說,是失偏的。
因此,在名著選文教學中應先確定教學內容,然后才可以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去考慮用什么方法教學。
二、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選入教材的名著選文,都是名著作品中最經典的章節,主人公大多是學生書中或電視上看到過的人物,有的甚至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人物,比如會七十二變、勇于除惡的孫猴子——孫悟空;神機妙算、人人羨慕的臥龍先生——諸葛亮。這些人物家喻戶曉,在學生的心中都有深刻的印象?!盀閷W之道在于厚積薄發”,教學時就要適時挖掘學生的這些已有經驗,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儲存,激起他們學習的樂趣,可以試著這樣嘗試:首先,學期初閱讀布置(內容為本學期課文里所涉及的文學原著);第二,學課文前幾星期閱讀布置(找到選文所在的章節讀一讀,先對選文的故事情節有個了解,也可以查看相關的影視資料);最后,課前布置查閱相關資料,如:作者介紹、寫作背景、時代背景等,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有效途徑搜集資料,宏觀把握課文。這樣,既讓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三、將人物形象的解讀置于名著的宏闊背景下
教材中的名著文章都是選文或改變文本。在教學中,讓學生局限于名著選文中解讀人物形象,是不完整的。在原著中,某一人物具有怎樣的形象?在教材選文中,在特定的故事發展階段,他又呈現出怎樣的個性?這些知識背景,定會影響學生的解讀。因此,教師應適時地引入名著中相關情節,以豐滿人物形象。如:《水滸傳》中林沖形象解讀教學設計:
師:林沖是《水滸傳》中響當當的好漢。細讀課文第3段,看你能讀出一個怎樣的林沖?(謙虛、機智、善于思考、武藝高強、很能忍讓……)學生解讀各有千秋。
這是解讀名著選文教材人物形象的第一個境界。每個學生所發現的只是林沖的一面。即使將學生所有的發現羅列起來,但林沖的個性特點還是不夠明顯。這一步僅停留在文本層面,在名著的背景下,林沖又具有怎樣獨特的個性?因此又有了如下的設計:
師:“能忍”是林沖的一個重要個性特點,這個特點在原著中也有表現。(隨機引入《水滸傳》中相關情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一段描寫)讀一讀,看你還能讀出一個怎樣的林沖?(果斷、有點狠……)
師:同學們,林沖是《水滸傳》中一個響當當的好漢,《水滸傳》中有關林沖的故事還有很多。那么,《水滸傳》中的其他好漢你還了解誰呢?
這一設計,將人物形象的解讀放在原著的宏觀背景下,不僅注重對教材本身的研讀,而且也注重聯系名著的內容,豐滿了人物形象。
四、加強語言積累,感受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
“好書不厭百回讀”,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就在于它不同于“快餐式”的流行閱讀;經典閱讀只有反復品嘗、咀嚼、回味,才能吸取其更多的精神營養。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講故事、說評書、編課本劇、復述等,讓學生感受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內化、積累語言,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五、拓展精彩文本,感受名著魅力
因篇幅限制,教材中的名著選文幾乎都有改動,或概括,或刪除。教師導讀時,可引入名著中相關精彩情節,從中感知名著魅力。
例如,《西游記》選文“三借芭蕉扇”的教學中,有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一仗打得如何?
生:直殺得嶺動山搖,天昏地暗。
師:這兩個詞讀得真好,再來讀一讀。
師:你仿佛覺得——
生:打得很激烈。
師:課文因改編的需要把這一場惡戰僅用兩個詞語來描述,原著中這場戰爭寫得相當精彩,想讀讀嗎?(補充原著資料,生讀)
師:讀原著與讀我們的課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師:選文篇幅短小,而原著則有兩萬多個字。你覺得作者有著極為豐富的——
生:想象力。
師:這個是《西游記》諸多經典故事中的一個,課后同學們可去讀讀這本書。
如此恰當地引入原著,關注了學生的興趣,更凸顯了《西游記》的寫作特色——大膽地想象,讓學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教材中的《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均可用此法。
六、以名著選文為支點,由課內向課外輻射
學習語文“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李振村先生曾指出:“名著進入教材,它的任務絕對不是簡單的學字、學句。經過改編的名著選文是一個誘餌,是一個引子,是一個縫隙,要讓學生通過這個縫隙,看到一個‘光亮的世界,進而產生閱讀原著的欲望。”教材采用“課文帶名著”的編排方式,目的是希望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名著,引領學生走進名著閱讀的殿堂。就是拋磚引玉,讓學生透過一枝出墻的紅杏,窺見滿園的春色。
如葛培松的《景陽岡》在學生說評書后,教師導讀:“《水滸傳》中武松一出場就是景陽岡打虎這一回,一下子就寫出了他的神勇威武和超人的膽量,后來的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等關于武松的精彩故事還有很多,課后去閱讀《水滸傳》,你會享受到更多閱讀的樂趣。然后又拓展《李逵打虎》,想想李逵打虎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區別。下次班隊活動課中,讓我們一起來匯報、交流吧……此時,相信許多有興趣的學生早已蠢蠢欲動了,恨不得馬上拿出書來痛痛快快地讀了。這樣的設計,由無疑處生疑,激勵、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帶著一定的目的去讀原著,提出匯報展示的要求,讓學生的課后看書不流于形式。
崔巒老師說過,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質,也需要一定的量,沒有足夠的量變,就不會有質的飛躍。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高,才能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名著選文只是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用點心,多想點辦法,名著教學一定會是一片綠洲,我們的學生一定能領略到歷史文化的豐姿,一定能汲取豐富的養料,達到較高的思想境界。讀名著讓孩子受益終身!引導學生走進名著、閱讀名著,是每個語文教師的神圣責任!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周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策略[J].新課程(下),2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