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微課資源開發及教學策略的開展,須基于學生的自身特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以鼓勵學生在習作時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微課資源
微課資源是依據信息化手段開發出的教學性視頻,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微課中的教學元素更加豐富,且主題多樣化的特點能夠有效幫助學生了解小學語文寫作知識,促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一)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
部分教師不夠重視學生在寫作中的個人感想與個人情感的表達方式,一些教師甚至忽略了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帶來的教育意義,單純地為學生講授知識,學生對于寫作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寫作的材料基礎不足,造成了言之無物、陳詞濫用、千篇一律的寫作局面。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機械、單一
多媒體技術已經在課堂教學中被研究與應用了許多年,但許多教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缺乏創新意識,對于知識的講解仍然主要使用板書的形式,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過于機械、單一,使得多媒體對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小,課堂教學效率也隨之降低[1]。
(三)學生的作文格式類似
小學時期學生的閱讀量與知識儲備量較少,因此在寫作上缺乏寫作的素材與詞句,教師應當豐富學生的素材庫,而現階段教師將作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作文寫作技巧的教學上,忽略了學生詞匯量的積累,且教師為學生積累的名詞語句相類似,學生在寫作與詞句應用上出現千篇一律的情況。
二、策略分析
(一)認識開發目標
一方面,教師應當圍繞教學的主題進行微課資源的搜索與選擇,例如以仿寫、續寫、縮寫等寫作技巧為教學主題時,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學主題的概念,在學生對仿寫知識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練習寫作與朗讀分享。另一方面,微課資源的開發應貼合課本內容,嚴格按照小學教材中系統化的教學節奏,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的元素歸類,添加音樂、圖片等自主錄制微課視頻,加強微課資源與課本之間的聯系,明確微課資源是為小學語文教材服務的。
(二)實現“一對一”教學
微課資源的利用,能夠將課堂上的知識講授環節放到課下,學生通過課下觀看微課視頻的形式能夠快速學習作文知識,實現“一對一”教學模式。學生在課下利用微課資源進行學習,通過視頻中趣味性的、細致性的、全面性的作文知識講解,對作文知識更加感興趣,并產生自主學習興趣。通過微課資源學習,實現了“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學生雖不能與視頻中的講授者進行溝通,但不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干擾,使得學習過程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會大大提升。并且微課資源以視頻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學生通過微課學習產生了自主學習的欲望與興趣,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隨之提升。
(三)基于微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微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應當基于學生的自身特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設計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
首先,利用微課資源記錄學生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表達,教師可以自主錄制視頻作為微課講授的素材,以記錄學生的校園活動為例,如校運動會的班級拔河比賽中,教師拍攝學生在比賽中的精彩表現、在勝利或輸掉比賽后的表情與動作,將這些素材進行剪輯并添加音樂等元素,當教師要求學生以運動會為題材寫作文時,此類微課視頻的播放,能夠激發學生在競賽活動中的同理心,使學生的情緒得到有效的調動,在寫作過程中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更加順暢、準確。
其次,利用微課資源增加語文知識的趣味性,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寫作對于學生的語文知識素材積累具有較高的要求,只有通過多讀、多寫、多看才能積累越來越多的寫作素材,講授中華古典故事、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等故事性較強的微課資源加強學生對故事的記憶與認知,此類故事往往蘊含著一定的道理,學生通過對故事的理解與應用,豐富作文內容。
最后,利用微課資源為學生營造真實感受,培養寫作的紀實原則。傳統的作文寫作中,學生的創作過程大多數情況是基于想象力,這造成了作文寫作的華而不實。教師應當為學生明確想象力只是寫作的手段之一,如果想要寫出一篇優美的文章,應當建立在實際觀察與了解的基礎之上。而教材中的閱讀資源在作文教學的應用上為學生帶來的感受不夠強烈,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入,自然對事物缺乏自己的理解與記憶。微課視頻可以以動態的形式展現物體,讓學生對物體的感受更加真切。且微課視頻能夠讓學生觀看到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事物,增強學生的視覺體驗。如大自然中的動物,學生可能在動物園、電視上看到過這些動物,而微課視頻中對這些動物的展現,會通過文字形式描述動物,由此,讓學生通過對動物的觀察,對動物的外形特征、行為特征等進行描寫,以此培養學生的紀實寫作能力,鼓勵學生在寫作時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微課資源的開發及教學策略的開展應依據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觀念落后、多媒體技術應用單一等教學現狀,明確微課資源教學目標、實現“一對一”教學,并基于微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實現對學生整體語文作文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沈艷芹.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微課資源的開發及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8):1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