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理
摘要: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的課堂教學更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們不難發現: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與浮躁,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數學教學要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尤其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另一方面,還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構成多元的開放情境。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二、借助信息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長,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抽象的,因此有老師想到結合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千米”。首先讓學生估計學校門口到“85路花園站”這一段路會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礎上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較長的,接著出示我們學校的操場圖,(課件演示)里圈塑膠跑道的長約250米,讓學生思考并想象,幾個這樣的250米是1000米?跑4圈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過(學校周圍熟悉的場景)調查錄象演示,讓學生直觀感知從學校門口出發到哪里會有1000米?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能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可以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靠掛圖或板書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在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中,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于1千米的認識。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于是與其相適應的數學組織形式—小組學習,被廣泛的引入課堂,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讓合作學習有效呢?組建合理的合作小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積極采取討論、舉例、引證、實驗、診斷、歸納、演繹等探究形式,有效地開展小組的合作性學習。
總之,隨著新課改向縱深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了一個戰略性問題,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拋開形式主義的束縛和功利主義的誘惑,潛心鉆研,勇于探索,最終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要提高學生素質,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易良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科學研究,2002.11
[2]唐曉杰.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